研学旅行视域下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3

研学旅行视域下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黄学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研学旅行是通过外出旅行的见闻体验强化传统理论知识或拓展认知的校外教学活动,把研学旅游纳入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具有增强思政教学立体化多元化、促进认识深度等优势,但因我国实践教学发展时间不长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研学旅行纳入思政实践教学还存在不足,需要从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实施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切实提升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研学旅行;思政教育;实践教育

作者简介:黄学寰,1986-10,女,汉族,广西玉林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研学旅行通过走出传统教学课堂,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为一体的多向度实践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坚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不同学段的研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与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目标相契合,把研学旅行引入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创新教育模式,让思政教育更具生命力,更为精彩、生动、多变,提升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让学习者能身临其境感悟红色革命精神、新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魅力,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政治觉悟和政治信仰。

一、基于研学旅游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优势

(一)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限制,增强思政教学的立体化多元化

传统思政教育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思政教育模式的主体部分,通常情况下在学校教室的规定时间完成,由教师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吸收内化知识,并在面对面的沟通中不断增进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教学内容循规蹈矩,教学场所固定。教学过程要求教师的主导性置于首位,教学成效与教师的教学技能、人格魅力、言谈举止等紧密相关。实践教学自中宣部、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提出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来,经高校多年的探索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根据假期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完成教学平台的实践内容、拍摄思政主题的小视频等等,实践性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但如果从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角度审视,实践教学仍然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研学旅行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比如:讲授抗美援朝专题时,通过走进朝鲜战争纪念馆,全面了解该场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战争的艰难过程,学生将更加理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政府决定参加朝鲜战争需要非凡的气魄和胆略。另一方面可以强化理论教学的成效,在思政教学中要回答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如果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对于这一曲折艰难的过程有所了解,但形成个人深刻认知或者认同还存在差距,而实践教学可以弥补抽象理论灌输的不足,用重走红色旅游路线的方式,回顾党走过的曲折历程,用体验式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可见,研学旅行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的立体化体验,真实的场景和动态的学习方式,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研学旅行还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的多元化体验,每一次的外出都是不一样的学习之旅,吸引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

(二)突破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促进学生发挥主观学习能动性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6个课程组成,构建了具备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在授课中的主要模式为课堂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主要课时学习。在课程中,教师为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改善上课的技巧与手段,比如:以OBE教育理念进行的教学改革,以教学平台应用进行的教学改革等等,以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教与学的共鸣。但是总体来说,思政课的现状仍然是以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为主,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少,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期待不高。研学旅行的实践教学,一是实现教学时空的转换,为教学提供新鲜的场景、体验,外出实践教学相较于单一的课堂学习更具备吸引力;二是与理论教学空洞的讲授不同,研学旅行可提供味、视、听、触等多方面的教学观感,比课堂学习更具备感染力;三是专业的研学导师为学生提供导游式的教学服务,相较于严肃的课堂更具备亲和力。研学旅行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多方面优势,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积极投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对学习效果起事半功倍作用。

(三)突破单向度教学困境,促进从浅表认识到内在认同的转换

传统思政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主要表现为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较高,教学互动或者学生主动深入探讨的机会不多,呈现单向度特征。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理论学习与以身践行是互促互进的关系,而知行合一重在行。研学旅行是一种走出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中自身见闻思考询问躬亲验证总结收获的学习过程,在一个复杂的、鲜活的、丰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人对课本知识的再认识,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和空间感,实现从对知识的浅表认识到内心认同的转换,真正地把思政教学目标入脑入心。同时,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对研学旅行教学内容的兴趣,对旅行充满好奇,带着个人问题和要研究的课题到现实世界中求取答案,真正地学以致用,不但完善个人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还能把书中学会的知识与研究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形成个人智慧的积累,为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做好准备。

二、研学旅行纳入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困境

(一)研学旅行主题不明确造成实践体验沦为旅行体验

研学旅行的主题是整个实践教学的灵魂,旅行可以创新思政教学模式,但这需要建立于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之上,在采取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没有对教学主题进行有目的地设计,没有精准教学,研学旅行的教学功能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大学的教育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也就是在学习的进程中学会思考和质疑,因此研学旅行应该与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有质的区分,形成同课而不同质的教学模式,否则极易把研学旅行办成暑假旅行,除了走马观花的观赏,没有直击心灵的认知与感悟。目前,一些以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旅游基地的研学项目多以参观地设置的学习流程为主,流水线般接待学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校外体验,但没有校方的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一些学生甚至把研学旅行仅作为一次外出旅行,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具体运行缺乏机制保障

国家关于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始于国务院2004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直到2018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主要的教育发展目标以中小学生为主,因此在大学开展研学旅行没有得到有力推进,使得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缺少对研学旅行的考虑。除此以外,存在以下的困境:一是资金不足的考虑,外出研学旅行是一笔不低的额外经费,如果仅靠高校支出,由于学生群体庞大,难以为继;反之,如果由学生负担,用于非专业课程,也难于被家长接受并得到有效推进;二是在外出安全保障上的考虑,大规模学生的外出存在安全隐患,保障学生安全是学校办学的首要任务,没有充分的条件保障、保险保障等,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会产生忧虑;三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研学旅行组织架构,高校的思政实践教学未把研学旅行作为实践教学的首选,研学旅行的产业化服务未完善,校企之间的联动不够,对真正落实思政实践教学还不具备成熟条件。总体而言,缺乏具体运行的保障机制。

(三)研学旅行资源点多面广的现状不利于实践教学的稳定发展

中国地大物博,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适合用于研学的教学资源是多而全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旅游基础设施也得到全面改善,为推进研学旅行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客观来说,我们现有的用于研学旅行的资源过于松散,呈现的特点是点多面广、单打独斗,一是没有形成产业化链条,缺乏规模化发展,容易走向同质化的低端旅游产品;二是缺乏研学旅游品牌的影响,如果研学旅行不能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形同一般的观光旅游,家长还需要支付更贵的学费,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面对这样的困境,需要地方政府与学校、企业进行沟通合作,谋事一盘棋,干事一条心,真正打通研学旅行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整合不同的研学旅行资源,形成具备品牌实力的研学旅行上下游产业链,给实践教学提供一个稳定的供给环境。

三、以研学旅行创新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围绕课堂理论教学,设计与之互补的研学旅行教学内容

为确保教学实效,研学旅行教学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大学思政课理论教学开展。在设计教学主题前,一是多方征求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与建议,真正了解思政课堂的问题所在,才能设计出适应实践教学的专题;二是在学生群体中进行问卷调查,对于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希望能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呈现,加深对知识难点的认识,进而精心设计与之对应的旅行方向。在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旅游基地、文化传承基地等旅游资源,确定多方位、立体式的可行性方案,相较于课堂扁平化单向度的知识传授,让学生能在体验、参观、践行过程中真正把思政实践课的教学目的铭记于心,教师也能在指导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教学体会,达到教学与认知互促互进的效果。在教学实施后,师生均对此次研学旅行的情况进行总结,教师总结研学旅行的执行经验和成效,学生总结研学旅行的体验感受和建议,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

(二)组建完整教学服务团队,确保研学旅行有质有量

研学旅游的有效开展,教师与学生均是重要参与者,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心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学习内容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研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躬身体验环节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感悟,在研学旅行结束时的总结能否启迪学生举一反三解决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等,这一过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支团结协作的研学旅行教师团队。在研学旅行的前期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管理,在旅行结束时对学员进行及时的总结引导。这样一个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可以分两部分进行组建,一部分教师来自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他们熟知思政教学内容,经过研学旅游流程的培训,深入了解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对研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把关和对接,并且全程参与研学旅行的教学引导;一部分教师来自研学旅行导师,具备专业的导师资质,根据校方思政课需求打造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并与高校思政教师互补互促,为研学旅行的推进提供实践教学。在双边教师的团结协作下,完成既定的研学旅行学习目标。

(三)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资源,拓展研学旅行教学空间与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其中可以挖掘出很多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比如:优良的家风家规、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特色文化等等,既有伟人、英雄的优秀事迹,也有扎根黄土地的实干精神,还有体现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精神意志,这些优秀文化均可以成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需要专业人员把这些资源分门别类进行总结归纳,并构建丰富的文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政不同理论课程的教学需求,分区域分内容地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如:从横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分类,或者从纵向的历史维度,融合各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设计出不同的研学旅行路线与教学内容,切实强化研学旅行的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白长虹,王红玉.以优势行动价值看待研学旅游[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No.255(01):151-159.

[2] 李军.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6):13-19.

[3] 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No.704(19):11-13.

[4] 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No129(09):12-14.

[5] 陆庆祥,程迟.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0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