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视频为媒介的中国文化传播——以书法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4

以短视频为媒介的中国文化传播——以书法为例

杨曼

聊城大学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宝贵的经济资源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便携式手机的普及,电子输入取代了纸质书写,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其发展受到了阻碍,基于说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背景,本文基于此现状,旨在介绍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传播现状、短视频发展现状和书法发展现状,进一步阐释信息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借助短视频进行文化传播,弘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 短视频;中国文化;文化传播;互联网+;书法

1.引言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理想(沈悦,孙宝国,201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书法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王岳川,2013)目前国内书法国际交流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互联网的普及的确会使书法的实用性大大降低(黄亮,2016),信息时代下书法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近你那来随着短视频在各大平台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其传播力度之大,短视频是从民间文化走向公共传播的,它从一开始就是以“生活化”为其底色,进入公共化传播后,生活化也是一种基本的表达策略,而以人为本将是其持久的文化基因。根据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各热门短视频应用的用户总体规模达到5.94亿(彭兰,2019)。基于此,可以短视频为媒介促进书法的传播。

2.中国文化、短视频以及书法的发展现状研究

2.1 中国文化的传播现状

段燕(2021)认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不仅是夯实我国国际地位、提高 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之举,也是能够为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机遇的有利选择,分析了当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心,提出相应的措施:加强语言沟通,重视跨文化语境传播;注重对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瞄准特色需求,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华价值为根基,向世界讲述中国声音;促进特色传播,增加文化共性;要推动区域文明交流和借鉴,共建共享共赢;指出当前中国海外传播的主要路径包括:推官汉语学习,传播优秀译制作品;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文文化的多样传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政策依据;推进专业协作,实现又是互补和双赢;郭瑶函、王东风(2021)通过对“一带一路”73个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经典的传播与接受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经典的了解呈现地域性差异,亚洲、北欧国家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经典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区,亚洲国家因为地缘文化的缘故对中国文化经典了解较多,巴拿马、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对中国文化经典也有较多关注;受访者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和喜爱程度均高于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中 国文化经典的了解程度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程度呈中度正相关,亚洲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了解要高于其他地区,紧随其后的是北欧的受访者;受访者 了解中国文化经典的渠道较为多元;刘志敏(2021)采用拉斯韦尔的 “5W模式”,对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对德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两类:中方主导的传播和德方主导的传播;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以及传播效果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分为两个层次;苏莹莹(2021)探究了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现状,发现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大致分为三个特征:其一,官方文化交流急剧衰退乃至中断;民间交流日益广泛活跃,占据了主流地位,华人华侨成为双方文化交流的主体;其二,中国文化与东南亚各国文化,特别是当地原住民的主流文化之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流与融合;任何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绝不是单向的,而必然是双向对流、互为影响的。以中国古典小说为例,发现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较为广泛;蒋晓萍(2022)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收录的 1990—2021 年有关中国跨文化交际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大致将中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热点分为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外 语教学研究、文化差异;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总体呈增长态势, 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日趋成熟,以内省思辨为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象不断细化,研究领域趋向多元化,并结合研究现状,指出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和视角,挖掘新的突破点,可加强对其它相关主题,如电影、音乐、饮食、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对跨文化交际学进行多维度探讨。

关键词聚类

通过以“中国文化传播”为关键词,共搜索知网1999-2022核心期刊为281篇,有效文章281篇。主要聚焦在“传播途径”“全球化”“文化传播”等层面,中国文化传播从21世纪以来发展势头迅猛,积极适应全球化浪潮,聚焦于文化的传播,说好中国故事。

2.2 短视频发展现状

Bodó(2021)认为“信任与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几年技术  讨论的核心主题之一,并表示技术给人际关系和  机构信任关系带来了全新的、未知的社会信任危  机,因为传统的制度与人际逻辑无法适应数字技  术盛行带来的风险。研究还描述了数字化的媒介如何改变了人际信任和机构信任形成的传统逻辑,创造了新的中介化的信任机制。Wu et al.(2021)开发了一种关于受众形成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同时考虑了个人用户能动性和结构性权力,强调简单的赋  权概念是一种错觉。研究认为,数字媒体架构微  妙地引导着公众注意力的流动,将用户引向信息、  娱乐和商业。这些机制作为思想市场和广泛领域的无形的仲裁者,缓和或加剧各种媒体效应,甚至能够影响到参与式民主的核心;短视频借助人工智能,以算法为依托,将内容信息进行精准的圈层推送,搭建了多元场景的虚拟社群,这些基于集体认同价值观之上的社群有效地将视频垂类内容进行转发传播(赵晖,李旷怡,2021)。Jim Tobin(2008)指出:“社交媒体是一种能够让人们实现自我营销的传播工具。它包含多种不同形式,包括信息的交互传递、评论和点赞等等。”彭兰(2019)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短视频发展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指出短视频在“火山爆发”式的增长后,将进入“细水长流”的长线应用,同时指出短视频发展的三阶段:以自我表达为主要诉求的民间文化阶段;商业运作阶段;向公共性传播普及的阶段。黄楚欣、吴梦瑶(2020)短视频爆发之后,高品质 KOL 视频发布数量普降,短视频的社交属性与算法机制进一步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与圈层固化等问题,尤其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短视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具有发端于民间文化的短视频,有着不同于影视等传统视频的文化基调,这种新文化基调赋予了短视频新的活力(彭兰,2019),基于生活现状,短视频具有便携式播放和跨地域传播的特点,对文化输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赵晖、李旷怡(2021)指出整个短视频市场尚处在一个稍显混乱的状态,其海外传播类型过于松散化、碎片化,更多的则是对于娱乐性、流量化的追求,而关于文化传播与品牌建立方面,并没有精细化的规划与设计。国内创作者难以得到海外平台的支持;精细化文化传播与品牌建立市场相对空缺;短视频出海应不断优化内容筛选机制;立足国家文化安全;夏丹(2021)指出中国文化短视频传播现状,2020年12月,据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报告(2020)》显示,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7.92亿,短视频用户渗透率超70%,成为互联网第三大流量入口。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助推了网络视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短视频为核心的产业链、业态链日渐完善,成为丰富传播生态、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刘歆妍、李夫生(2022)指出后疫情时代我国短视频现状呈现出:元宇宙赋能,内容生产多元化的源泉;商业变现,短视频活性的深层原理;业务开拓,短视频边界的延展范畴,阐释了短视频在内容创作层面、监管机制层面和持续发展层面的危机。

2.3 书法发展现状

李京文(2006)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主要存在于城乡基层社会,尤其是乡村地区,诸如民间工艺、中医药、戏曲、书法、国画、武术、皮影、泥塑等都属于传统文化产业。在中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百年难逢的历史机遇;张其凤(2017)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三阶段:2011年6月5日,中国书协在北京主持召开纪念中国书协成立30周年座谈会,各种书法座谈会的召开,书法复兴阶段;各种书法展览的设计和开展标志着书法正式复习;书法教育,在中国,作为一个亿万人参与的行业,要热起来,不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它还需要得到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社会各阶层、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方方面面足够的重视,才会不断升温,最后形成有足够热度的一个行业与产业,教育热的兴起,标志着书法得以可持续发展。互联网迅速发展时期,黄亮(2016)论述了“互联网+”具有大众化、互动性和多媒体化,阐释了互联网时代下,书法发展模式:一是基于书法的新媒体产品;二是基于互联网的书法交易。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书法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之一,必须通过不断的改变传播形式促进其发展;李喜云、徐丽(2019)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其在市场化经营中所出现的诸如传统文化内容更新、面对异质文化冲击、经营管理不适应、传播推广方式落后、文化创新乏力和文化创意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但从整体来看,中国传 统文化如今在文化产业加速培育和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意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并且依然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开发潜力。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传播现状、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以及书法发展的现状,中国文化的传播集中在相对宏观的角度,具体细化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较少,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海外传播创造的条件,而基于书法发展的现状,书法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的进步来增强活力,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借助短视频手段促进中国文化书法的传播措施。

3.以视频为媒介促进书法的传播措施

(1)提升视频质量,加大宣传力度

短视频发展迅速之下,暴露出相应的问题,视频内容多以大众化服务于群众为主,而传统文化的传播多被忽视,究其原因为:视频内容吸引度不够;视频数量有限。为此,制作短视频质量成为重中之重,加大视觉冲击,抓住眼球。短视频的发展依靠自身文化吸引之外,短视频平台的大力支持也不可或缺,加大书法文化的曝光度,选用优质的书法视频,投放到海外平台,不局限于国内传播,在国内传播的基础上,加大国外输出,促进文化的传播。

(2)融入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结合

2017年 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2017年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懂书法会朗诵要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两会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明确指出:在中小学课程标准修改中增加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米文佐(2018)论述了“互联网+”语境下发展书法教学的优势:有效弥补书法师资不足的缺陷;更加丰富的书法教学内容;极大提升书法教学成效并提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七步教学法。文化的输出应以国民为主要阵地,国民对于书法了解度提高更有利于讲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3)结合多模态形式,建设精品课程

各种MOOC在各大平台竞相播放,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以视频形式的课程受欢迎度,基于此,书法可以以视频的形式或者MOOC的形式进行授课,作为互通中外的优质课平台,书法的传播信度更高。包春新(2018)论述了微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其生产制作流程不同于大型长篇记录片式的“厚重叙事”而是选取新颖独特的微小视角,于细节处着手反映主题,“微型”的意思,它更是迎合了当前“微时代”的传播要求。形式新颖,画面精致,可供受众进行“碎片化阅读”。以此为借鉴,书法文化的传播,亦可以使用微纪录片的形式,满足网民的碎片化阅读,亦或者建立相关的书法海外论坛,由书法专家负责组织,通过讨论以及相关的视频动态增加论坛的热度,促进文化的输出和传播。汪维富、毛美娟(2021)每一种知觉来源或者媒介形式,都可以称为一种模态。 例如:人有触觉、听觉、视觉、嗅觉;从媒介表征形式看,有声音、视频、文字、手势、姿势、眼动、表情、生理信号等。 多模态融合了至少两种模态及以上的数据来源,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将相关的书法教学融入各种融入各种智能设备中,进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创立海外孔子学院,开设书法课程

马一博(2017)阐释了的课程定位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作为汉字的书法课程、作为艺术的书法课程与作为文化体验的书法课程。我国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在世界各国建立孔子学院,而孔子学院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一方面授课内容的吸引度,为此通过视频的形式对书法进行授课,由中国的书法大家对书法进行远程授课线下由孔院老师进行线下的练习和相关的反馈和评价。其次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好需要良好的宣传,在孔子学院所在地以多模态为主要形式制作相关的书法课程,加大书法在当地的宣传力度,带动相关地区文化输入。

4.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宣传,做好本国书法教学提升本国国民书法素养,基于此,进一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以短视频为媒介加大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发展和传播,设立相关的孔子学院开设相关的书法课程,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传播进一步加强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Bodó, B. (2021). Mediated trus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ddress the trustworthiness of technological trust mediators. New Media & Society, 23(9), 2668-2690.

[2]Tobin, J., & Braziel, L. (2008). Social media is a cocktail party: Why you already know the rules of social media marketing. Ignite Social Media.

[3]Wu, A. X., Taneja, H., & Webster, J. G. (2021). Going with the flow: Nudging attention online. New Media & Society, 23(10), 2979-2998.

[4]包春新. (2018). 新媒体环境下 “互联网+ 微记录片” 的融合传播. 电影评介, (3), 101-103.

[5]段燕. (2021). 当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心与路径. 传媒, (20), 73-75.

[6]郭瑶函 , 王东风. (2021).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文化经典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53(2), 296-307.

[7]黄楚新 , 吴梦瑶. (2020). 中国移动短视频发展现状及趋势. 出版发行研究, (7), 65-70.

[8]刘歆妍 , 李夫生.(2022).后疫情时代我国短视频业态情状及其叙事策略. 文艺论坛(03),78-82.

[9]李京文. (2006).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经贸导刊, 21, 24-26.

[10]李喜云 , 徐丽.(2019).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双重影响及应对之策. 云南社会科学(03),76-82.

[11]马一博. (2017). 孔子学院文化体验课《 中国书法》 的教学与反思. 中国书法, (8), 32-35.

[12]王岳川. (2013). 书法输出: 中国文化输出的排头兵. 中国投资, (6), 108-109.

[13]殷乐 , 高慧敏. (2018). 传统媒体新闻短视频发展现状与传播态势. 当代传播, 6.

[14]张其凤. (2017). 改革开放以来 (1981-2016) 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三大阶段评述. 艺术百家, (6), 52-59.

[15]赵晖 ,李旷怡.(2021).短视频对中国文化海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中国电视(0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