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3

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

梁永明

山西兴县华润联盛车家庄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 吕梁 033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企业有了很大进展,在企业中,党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党建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相融合为契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建言献策、辅助决策、参与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从而为企业科学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为职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帮助。近年来,企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党员干部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党建与生产经营管理剥离的情况仍然存在,党建工作支持和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并未凸显出来。长此以往,对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开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就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融合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生产经营;融合路径

引言

相较于个人企业,国有企业的企业特性是较为鲜明的,在国有企业运营过程当中,党建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落实党建工作、塑造员工价值观念、突出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自身优势,需要对党建工作作出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让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融合,提高党建工作号召力和影响力,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1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坚持党的性质、永葆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观点重大部署在国有企业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实现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适应新时代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保障。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要持续深化改革,把加强党的领导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健全国有企业党的组织体系,实现党建体系与生产经营体系的双相融合,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组织和凝聚力,实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为国有企业完善和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资源,是国有企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政治保障。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新了就是创造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离开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国企党建工作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推动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建在引领发展、凝聚共识、团结动员等方面的政治优势,进一步推进党建工作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推动党建工作向基层拓展、向纵深拓展;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2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对策

2.1推动制度融合

实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在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中,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融合工作全过程,在理顺、明确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来促进融合。企业管理者要带头执行相关制度,主动支持、自觉参与、全力推动融合工作,切实落实好“一岗双责”,从管理者层面有效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取得成果;要注重将促进有效融合的成熟制度固化下来、坚持下去,以制度保障党业融合成效。

2.2帮助企业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企业党组织在充分了解职工实际需求、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还应尝试多种渠道满足职工的合理诉求、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助于体现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融合的又一重要路径。一方面,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好“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既要对下倾听职工的诉求、了解职工的困难,又要对上争取企业管理层的支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回应职工的诉求、解决职工的问题。让企业广大职工能够紧紧围绕在党组织的周围,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另一方面,企业党组织还要从制度建设方面着手,引入员工意见反馈机制,让员工能够有顺畅的渠道表达对党建工作、管理工作的评价。对于员工反馈的情况,企业的党组织和管理层也要引起重视,对于建设性的意见,予以采纳并尽快落实;对于批评性的意见,及时改正并优化管理。实行意见反馈机制后,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上下级关系,使职工服从、配合企业管理层制定的各项规划、下达的各项指令,从而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3健全考核体系,激发融合动力

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建立健全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同步考核。适时修订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和生产经营制度,树立融入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营的“一盘棋”思想,着力构建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价值体系、组织体系、考核体系、督导体系、问责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实现从“两张皮”向“一盘棋”有效转变。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发展,把党的建设考核同企业领导班子综合考评、经营业绩考核衔接起来,建立党的建设工作考核结果与企业领导人员任免、薪酬、奖惩相挂钩的机制,切实增强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的融合发展。加强容错纠错机制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氛围,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同频共振过程中,激发融合动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完成,既报经济账又报政治账,使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由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2.4加强部门协同

国有企业想要实现整体性发展,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相融合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但是,党建工作在和生产经营相融合的过程当中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想要保证党建工作落实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了解生产经营活动面对的问题、活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党建工作作出有效优化。因此加强部门协同,加强部门交流十分必要,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融合。首先,党建工作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国有企业生产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学习和掌握经营管理方法和营销服务技能,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现存问题分析党建工作的落实路径、实践方案和党建内容,结合实践工作的重点环节、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对党建工作作出有效优化。其次,需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强化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交流的重要性与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信息交互频率的方式更好地传播党政思想,同时也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和数据参考。最后,业务部门需要定期地进行业务总结,分析在业务部门工作落实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并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传递给党建部门。党建工作者则可以将这些信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进一步调整党建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以此为中心促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性,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2.5坚持党建工作与企业核心业务紧密相连

在国有企业中贯彻落实党建工作的同时应该注重将其对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紧密结合,确保二者融为一体,进一步促进企业核心任务的顺利开展,为企业提供更高的发展动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对党建工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实时监督。还应该不断促进国有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促进资源的良好整合和利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丰富党建内容,充分发挥党员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应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积极建设并且夯实群众基础。依靠群众的力量能够进一步促进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国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能力范围之内给企业工作人员更高的薪资待遇,能够确保留住人才,在力所能及的程度上为企业员工解决家庭困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关注广大员工的利益,为他们提供更加完善和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能力,积极促进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上述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6帮助企业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企业党组织在充分了解职工实际需求、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还应尝试多种渠道满足职工的合理诉求、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助于体现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融合的又一重要路径。一方面,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好“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既要对下倾听职工的诉求、了解职工的困难,又要对上争取企业管理层的支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回应职工的诉求、解决职工的问题。让企业广大职工能够紧紧围绕在党组织的周围,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另一方面,企业党组织还要从制度建设方面着手,引入员工意见反馈机制,让员工能够有顺畅的渠道表达对党建工作、管理工作的评价。对于员工反馈的情况,企业的党组织和管理层也要引起重视,对于建设性的意见,予以采纳并尽快落实;对于批评性的意见,及时改正并优化管理。实行意见反馈机制后,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上下级关系,使职工服从、配合企业管理层制定的各项规划、下达的各项指令,从而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7创新融合方式

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企业落实落地的具体举措。在具体的方法上,可采取“党建+生产经营”“党建+科技创新”“党建+安全生产”“党建+质量提升”等“党建+”模式,有针对性地推进融合;可采取党内主题实践活动与生产经营融合共促的方式,组织党员开展急难险重任务攻坚;可采取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形式,激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采取业务培训、技能比武、劳动竞赛、创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激发员工更大潜力。同时,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还要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下媒体传播形式的变化,运用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兴媒体开展员工思想教育,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思想基础;要开展员工文化教育,以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切实达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目的。

2.8设立考核评价机制,开展特色党建活动

为党建和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标准,不仅要对企业的各方面工作内容进行监督和考核,还需要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开展党建工作考核,使他们能够对党建工作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知,从而不断增强对其重视程度。让融合有任务目标,让考核有实际标准,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的融合。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优化,并公开透明晋升机制,将企业的各项晋升制度公开摆放在工作人员面前,杜绝出现裙带关系等不良行为。面对生产经营工作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及时采取高效的措施去解决,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国有企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能力,助推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能够高效发展,占据良好地位。还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党建工作团队,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内部的党建工作,进而促进深度融合。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奖罚制度,对在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给予物质精神上的双重奖励,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兴趣,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面对专业能力不足且尚未取得良好成绩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将工作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身上。特色党建活动能够在增强工作人员对党建工作了解的同时提升工作兴趣,更好地开展工作,将党建工作的价值通过特色活动充分展现出来。例如,可以为基层党支部制定明确的党建工作目标,并为其设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考核过程对其进行全面监督,增强工作人员的重视,将其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完成。

2.9加强人才培养

党建工作的工作形式、工作内容、工作方向与工作重点都会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建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想要切实发挥党建工作的工作效益,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平稳运行,加强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国有企业需要完善培训机制,确定培训周期,优化培训内容,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来提高党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而在培训内容调节的过程当中,国有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在培训内容调节的过程当中需要关注到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最新的党政思想、党政理念有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同时想要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融合,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人员也需要了解国有企业的市场定位、发展需求、生产经营特点,因此需要通过培训内容的调整,让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人员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提升党建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其次,新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相应的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党建工作,并且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与帮助,在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的过程当中,党建工作者必须掌握这些先进技术,进而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因此在培训内容调整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加强信息素养培育,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最后,党建工作的最大作用在于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想要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端正工作态度。因此,在培训内容调整的过程当中,需要加强观念建设,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职业归属感、职业认同感,明确新时代下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工作路径,不断优化工作内容,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以此为中心加强人员培训,打造出一批专业素养过硬、思想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奠定人才保障。

结语

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新时期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有效方法和必然选择。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要在融合中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切实将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切实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优势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正贵.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策略[J].现代企业,2022(9):73-74.

[2]刘永.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研究——以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为例[J].现代企业文化,2022(11):112-114.

[3]景红.新时代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