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自身问题及发展型资助育人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2
/ 2

高校贫困生自身问题及发展型资助育人措施探讨

王靖国

(巢湖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摘  要:高校困难生的经济需求也呈现阶段性、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由此衍生出各种新问题。传统的以物质、现金为主的保障兜底型模式形式单一,内涵不足,故亟需向发展型资助模式转变,把经济上的单纯“输血”,变为经济上和精神上两个层面的“造血”,引导困难生从“物质依赖”向“精神自强”方向发展,克服经济、学业、心理的多重困难,实现从“受助”到“自助”,继而发展为“助人”的三级跃升。

关键词:资助育人;资助模式;发展型资助;资助帮扶


近年来,随着高校资助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国家的各项资助育人政策在大学校园里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一、高校资助工作情况概述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历了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高等教育从完全免费转向了适度收费,以适应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约束下,更好地实现了教育公平的目标。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易产生不良心理。当代校园生活中,学生情绪易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情况不佳的学生容易产生不如他人的心理,且经济上的劣势感觉会迁移到学习、社交等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发展出相应的危害行为。

2.易产生失信行为。除上述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困难生会主动争取学校资助资金。但在争取过程中,不免出现信用缺失行为。在目前困难生认定、助学金评定的过程中,一般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民主评议,在评议过程中,就会存在夸大家庭经济劣势的“比惨”现象。

3.权利与义务对等意识缺失。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处于受助状态,容易产生“受助理所应当”的心态,在国家最贫困生大力关怀、要求“应助尽助”的大环境下,对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关心没有积极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感恩意识弱化,甚至出现“不要白不要”的心态,以及“等靠要”的被动受助方式。

三、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服务工作,加强资助育人要做到“三个结合”———严格认定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信息公开和保护隐私相结合、保障学业和促进成长成才相结合。建立发展型资助的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凸显教育在高校的主体性。发展型资助尊重受助者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困难生成长成才,改变困难生单纯经济性资助乃至无偿性经济资助的依赖。

2.坚持以“综合育人”为导向,促进受助者成长成才。全面提升受助者综合能力,是发展型资助工作的重点内容。保障兜底型资助是通过单纯经济资助解决贫困生就学难的问题,然而,从国家贫困工作的总体目标来看,要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有效的途径是将成长成才和综合素养提升贯穿资助工作的始终。

3.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促进学生资助工作项目化。此前资助工作中,对受助者应尽义务的忽略,弱化了资助工作本身的育人功能,使受助者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自强、担当的新时代精神[3]。发展型资助在全面落实“无偿经济资助”的精准识别、精准力度、精准发放的基础上,实行项目化管理,强调受助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让贫困生在双向付出的过程中成长、自强。

四、基于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帮扶措施实践探索

某高校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在高校精准落实,切实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一人因贫困而辍学,并聚焦受助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问题。

1.加强资助工作理论学习。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单纯的经济资助,只能暂时缓解困难生的经济压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高校资助工作一线人员的思想认识,是指引高校资助工作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资助工作的效率和资助育人目标的达成度。

2.标准融入体系,增强内驱力。该校将发展型资助中的“育人指标”融入学校奖助学金评选工作,激发受助学生成长的内部驱动力。在国家奖助学金和学校奖学金的评选过程中,该校坚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导向,从基础素质、智育素质、发展素质三个方面指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细则以及国家和学校奖助学金评审实施细则。

3.改善资助结构,提标扩面,以奖促助。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除了保障兜底外,还重在育人,育人重在成长、发展。以受助学生发展为目标,整合学校资助资源,持续推进学校资助结构改善,是该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4.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志愿服务。为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该校“资助育人”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按学期持续开展受助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受助学生志愿服务时长换算成德育素质积分,参与本学年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据观察,由于采取了正向激励的引导策略,受助学生参与此类志愿服务活动占全体受助学生比例达95%以上,且受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程度与受助学生学业和道德素养表现约成正比。

五、总结

高校资助工作既是缓解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压力的及时雨,是保障贫困学生基本学习生活条件的育人基石,亦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若未能结合育人具体内容,就只能停留在助人一时的层面,无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资助工作也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定范围之内。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资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上,还应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落到实处,将资助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通过开展学风建设、疫情防控、防范诈骗、自强感恩等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红色实践教育活动,在高校困难学生中厚植自强、感恩、担当的时代精神,补足精神之“钙”,从而引导困难生成长成才。



参  考  文  献

[1] 齐清,宋伟,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1~22.

[2] 宫佳, 肖伟华, 杨思思. 南京农业大学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索[J]. 开封教育学院院报, 2019(1):18-20.

[3] 于媛,白晓旭,陈冠男,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以西部某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26-27.

[4] 方司仪.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院报,2018,(23): 66-67,70.

[5] 李澎瀛.浅谈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构建[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3):126-130.

[6] 严瑾,邹锐标,韩露露,等.基于家庭基本情况的大学贫困生认定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32-34.

[7] 叶海燕,叶海英 .“精准扶贫”视角下大学生精神贫困及心理扶助[J].继续教育研究,2019(1):95-99.

[8] 赵安勇.高校贫困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8):74-76.

王靖国,1987.04.20,男,民族:汉族,籍贯:安徽省淮南市人,学历:硕士,工作单位:巢湖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