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桥,让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

/ 2

心之桥,让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

熊飞跃,梁燕,杨媛媛

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校  重庆 401331

心之桥,让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校自成功申报沙坪坝区第二批课程创新基地以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全人发展,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环境、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实践路径,希望能为学生终身发展赋能。

一、悉心打造良好的心育生态

只有在平等、安全、自由、开放、和美的校园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合作、交流、探究,才能为成长晕染积极的心理底色,积蓄心理能量。

(一)静态环境悄然浸润童心

注重心育与环境结合,让每一处场地会“说话”。心理资源教室、美桥书吧、靓美雕塑等充满朝气;“五旗一徽”墙、理想信念墙、争章小明星等展现志气;青少年维权岗、“靓美看我的”等阵地彰显正气,全面阐释着“靓美人生,从心开启”的校训。

(二)动态环境正向激励成长

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感染群体成员,形成共同的积极心理倾向。红领巾争章、靓美桥娃、靓美班级等评选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感谢与欣赏”“带温度的家访”“做一天的你”“勇敢说出来”等主题活动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七大文化节、节日庆祝活动等滋养学生心灵,全方位助力达成育人目标。

二、潜心建构适宜的心育模式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学校整合家校社资源,发挥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构建525心育模式,落实育人目标。

(一)525心育模式

1.两类学生:学校育人目标是培养心康体健、品美行雅的美桥少年,“美桥少年”包括普通和特殊两类学生。

2.五门专设课程:绘本阅读、一年级新生入学、心理团辅、自然笔记、亲子陪伴,五大课程育人目标各有侧重,主要指向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两大素养,聚焦自主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五大特设活动:个辅、心灵蜜语、心理沙龙、团辅赛课、5.25专题活动,五大活动注重常态化、系统性,提升全体师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核心课程模式

心理团辅作为心育的核心课程,学校借鉴重庆市心理健康教研员赵淑兰老师的“暖身活动-现象探索-应对训练-整合结束”教学模式,全校专兼职心育教师均能熟练运用且实践效果好。

三、倾心搭建自主的疗愈平台

系统性搭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四大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表达、自我疗愈的内生机制。

(一)滋润平台

每天阅读班级读书角或书吧的心理书籍,每周一次心灵蜜语朝会广播,给孩子们心灵的慰藉、希望的指引。

(二)表达平台

每天均可预约个别辅导,随时可参与心情涂鸦,每周一次心理团辅课,每年一次全校心理健康周、一次心理漫画比赛、一次亲子关系沙龙等,让学生在倾诉、交流中呈现自我、觉察自我、启动疗愈力量,提升个人和团体能量。

(三)咨询平台

每月一次心理主题沙龙,每期一次心理主题讲座,每天定时的咨询接待,“悄悄话信箱”,有效解决学生心理困扰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

(四)康复平台

落实“一个都不能少”“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众人划桨开大船”“每一朵花蕾都可以灿烂绽放”四大理念,每周对特殊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每月开展主题竞赛,每期开展汇报表演,每年开展融合教育趣味运动会,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恢复身体机能,提振学生成就感与自信心,使特殊孩子能感受成长的快乐。

四、精心开发有效的校本课程

研发、实施适切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绘本阅读课程

以幼小衔接为抓手,在幼儿园与小学低段同步推进,建构了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各8节、二年级16节课程。帮助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友好交往品质,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

(二)新生入学课程

出版专著《上课铃声响》,研发教师用书《我们一起进课堂》、家长用书《新生家长修炼手册》。每年9月,经过为期一周的学习,天真、活泼的一年级新生能迅速适应小学生活,做到规范有序、举止文雅,家长、教师满意率达97%。

(三)游心而愈心理团辅课程

由两位专职心理教师辅导在五、六年级成功实施了6个主题板块的31节高质量班级心理团辅课,提升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自然笔记课程

自然笔记是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对大自然的观察、探究和感悟。孩子们在与植物、动物的交流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唤醒生命的愉悦,发现生命的奇迹,感悟生命的智慧,强化积极的心理品质。

(五)亲子陪伴课程

针对家庭教育难点和痛点研发了6个年级,“认识孩子”“习惯养成”“家长陪伴”“家长成长”“认识家庭”“社会实践”“劳动教育”6个专题、36节螺旋上升的课程。指导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五、全心培育专业的教师队伍

    心中有阳光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健康而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五高”助力促专业成长

一是高关注,优先保障专职教师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二是高引领,聘请北大王雪红老师、重师王滔及魏寿洪、教师进修学校麦莉、徐力、罗咏梅等名家老师到校指导;三是高投入,不断选派教师参加心理沙盘、卡牌、绘画、舞动等心理咨询技术学习,让老师们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运用辅导技术为学生咨询、心理干预服务;四是高频次,学校以赛促建,连续两年举办“跨越杯”心理团辅赛课,促使每个班主任都能上好团辅课;以讲促建,在全国圆桌论坛、市区专题论坛、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现场教研会上专题发言;五是高辐射,指导多个市区兄弟学校心理资源室建设、课程开发实施;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团,教师们在过程中得到锻炼与生长。

(二)“三点”发力促全员生长

一是把握关键点,分管德育的张艳副校长成立“学校德育心理名优工作室”,带领骨干教师成长。二是抓住着力点,积极鼓励教师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题研究,切实将一般性研究提升到了科学研究的层面,保障心之桥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更有质量。三是找准结合点,优化心理团队建设,加强专兼职心理团队力量,确保全体班主任都能上心理团辅课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全学科,让人人都成为心育工作者。

六、用心开辟立体的实践路径

学校拓宽学生实践渠道,促成实践从学校到家庭、向社会的延伸,形成家校社一体化路径,并做好常态化、持续化推进。

(一)校园心理小导师实践行动

一是班级心理委员轮流当。心理委员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向同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阳光和温暖带给更多同学;落实“学生—学生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教师”的四级联动预警机制。二是手拉手志愿者争着当。新生入学课程、“我们说”讲台、接待幼儿园参观等活动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三是班级心理导师人人当,普通孩子均能接纳、包容、关爱、帮助班上特殊儿童尽快适应、融入群体生活,获得超越自身的技能与良好个性。

(二)家校协作项目实践行动

开展全校人人参与的爱自己、爱老师、爱家人等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丰富生命意义的建构,进而珍爱生命,感恩他人,热爱生活。

(三)社会大课堂实践行动

一是义卖行动献爱心,全校爱心义卖善款分别用于为街道清洁工送清凉,为社区困难群众送年货,为敬老院老人献爱心;二是“宫主行动”暖人心,为最敬佩的人送上亲手做的“冬天的第一杯奶茶”,做一张新年贺卡亲手送到社区独居老人手中,到附近农村和农民一起搓玉米泥团、采茶,各班轮流到校园周边街道上协助清洁工捡拾垃圾……

三年来,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当下,我们初心不改、不断探索。未来,我们将凝心聚力,唯实争先,守正创新,助力师生在心之桥上遇见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