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初衔接的六年级习作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基于小初衔接的六年级习作教学

甘春英

甘肃省民勤县北街小学  733399

摘  要:六年级是小学教育的收束阶段,包括写作能力在内,学生要完成基础性的技能、知识、素质学习和成长,为后续发展进阶打好基础。按课标“突出不同学段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的要求,习作教学应不仅止于使学生达到本学段层次水平,还应着眼发展组织有效的小初衔接性教育。基于小初写作表达层次目标差异,教师应重点带领学生在写作速度、决策能力、艺术表现等方面做好衔接准备。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衔接

新课标提出了“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突出不同学段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的要求——六年级作为小学收束阶段,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完成基础性技能、知识、素质的学习成长,且应着眼发展组织开展有效的小初衔接性教育,包括习作教学。

六年级习作方面的小初衔接教学,基于“连贯性和适应性”需求,可比照课标对小学高段和初中阶段写作表达能力的学段目标要求表述,从阶段差异入手,重点带领学生做好三个方面的发展准备。

一、写作速度,思维敏捷性

课标对小学高段的写作水平要求中提到了“有一定写作速度”,但这个目标层次表述本身比较模糊,没有点明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速度标准。实际上,因为小学写作教学重在夯实基本功,而且小学生无需应对考试,大多小学教师在学生习作中并不强调学生的写作速度,更强调他们的表达要准确、规范。而初中阶段,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写作速度要达到45分钟至少500字,而且面对中考,这个写作速度是必须达到的。而且,初中的写作不仅是要求学生文从字顺,且要能够自己完成习作的一系列组织、设计,还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性。所以,初中的写作速度不仅是书写速度的简单提升,更重要的是指向服务写作的思维敏捷性。

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教师可采用当堂设计、表达、创意的策略。原先,教师给学生安排习作任务,是给他们充足时间课堂上下慢慢设计、思考。而基于衔接,是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设计、思考。比如学习《腊八粥》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美食为对象,模仿课文写篇习作。当堂即让学生互动回答,“我打算写哪种美食?粽子、月饼、春饼、饺子……?”“我打算在习作中表现这种美食的哪些特点和文化特质?我准备用哪些材料素材?”在课堂上只说不写或说后再写,重点不是训练其书写速度,而是提升习作设计、思考的思维速度。

二、决策能力,选择与设计

初中与小学高段习作水平目标的另一个差别是写作的综合设计、掌控能力。即,小学阶段一般是教师简化习作任务目标,给学生明确主题或指定材料、或点拨模仿对象,甚至指定写作技法、文章结构。而初中习作,则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表达的需要独立完成观察、立意、素材获得和取舍、结构设计、文体选择等复杂工作。这些工作,整体来看,其实是写作的独立决策能力,重点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主题、材料、文体的选择,二是结构、章法、写法的设计。

基于这种层次差异,教师可着手对学生选择与设计能力进行培养。比如给学生一组材料,“小学生搀扶老人过马路”“小明帮助小红做卫生”“下雨了,小强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同学用”……问学生,“你觉得用这组材料,你能写出一个什么主题思想的作文?”“在助人为乐主题下,你还准备使用什么素材?你认为老师提供的材料中,哪些可以不用在自己文章中?”“你打算采用什么文体表达主题,是记叙文还是诗歌或散文?采用什么结构?”让学生先完成主题立意、材料准备、文章设计后,再开始写,提升其写作的综合自主决策能力。

三、艺术表现,审美与创造

小学阶段,习作层次要求是最基础的。通常达到文字通顺、语法正确、逻辑合理、结构简明即可。而到初中,要求习作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是规范地表达,而且要使文章有一定艺术魅力、表现力,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基于这个层次目标差异,教师可着手培养学生在习作练习中关注表达的艺术性、技巧性和创新性,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这,教师可以采用带领学生修改、润色习作的方式完成进阶。如,让学生写一篇景物或人物主体的习作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某同学在文章中写到‘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小花,很好看’,但是,都有什么样的花呢?怎么好看呢?读者从文章中是读不出来的。你能在文章中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把你看到的景象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二次加工,有意运用修辞技法,提升习作表现力和艺术性,同时也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创造性表现的意识、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连贯性和适应性”的需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应重视指向小初衔接的习作教学。基于课程标准对小学、初中两个阶段写作表达能力目标层次的要求比照,建议教师重点带领学生在写作速度、决策能力、艺术表现等方面做好衔接准备,着力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选择设计能力、审美创造意识及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校林.探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衔接[J].爱情婚姻家庭, 2022(2):3.

[2] 叶密.如何做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J].东西南北, 2021, 000(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