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伴发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2

急性心梗伴发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措施探讨

刘明波 ,秦鹏

招远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    山东烟台市招远市2654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梗伴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急诊治疗措施后的转归。方法:筛选2022年1月-2023年4月通过本院急诊接受治疗的心梗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前后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实施急诊介入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转归,予以分析和比较。结果:在观察组中,单支血管病变、两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肾衰的并发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梗后伴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早期缓解,死亡率显著降低,是胸痛中心建设发展的主方向。

关键词:急性;急性心梗伴发心源性休克;急诊介入;措施;探讨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急性心梗后由于心肌供血异常,导致局部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心肌收缩力减低,从而导致心脏泵血功能衰竭,诱发心源性休克。尽管近年来随着胸痛中心的推广创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治手段已取得明显进步,患者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心源性休克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达60%~80%[1]。为此选取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4月通过急诊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2022年1月-2023年4月,通过我院急诊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进行干预和分组研究,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在观察组33例中,男22例,女11例,平均年龄在59岁; 患者中有合并2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6例,高血压1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6例,外周血管病史4例,卒中病史 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岁;患者中有合并2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6例,高血压1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外周血管病史4例,卒中病史 4例。患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在10小时以内,其中患有前壁心梗、后壁心梗、侧壁以及下壁心梗的患者分别是11例、16例、18例与剩下的21例。本文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措施知情同意,配合资料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比较均无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2]:①患者有缺血性胸痛史,心电图检查提示动态演变,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异常。②患者有低灌注现象,且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情况。③患者收缩压水平低于90mmHg。2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家属对治疗措施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2周内出现新发脑出血患者,有溶栓、介入治疗禁忌症者;患者有其他恶性疾病或者家族遗传病者。
1.2临床治疗方法
2组都接受常规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扩充血管、镇痛、面罩吸氧与积极控制心率等。静脉滴注多巴胺,控制滴速1ug/kg, 亦或者是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滴速0.1-0.3μg/kg, 确保患者血压平稳。阿司匹林每天一次300mg,口服。氯吡格雷每天一次300mg,口服。低分子肝素,100-150U/kg,皮下注射,促进血液肝素化。根据不同患者病情状况,部分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若血管狭窄程度不足20%,即可判定为介入治疗成功[3]
1.3 急诊介入治疗:

1.3.1连接监护系统,严密检测病情变化。
1.3.2血压:持续血压检测,如果发现血压低,应测量对侧,以测出数值高的一侧为准。必要时放置动脉压力检测装置,15-30min测量记录一次,随时调整升压药浓度,血压平稳时30-60min测量记录一次。
1.3.3血液动力检测:必要时放置心内飘浮导管连接压力监测装置,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以指导治疗和判断治疗效果,应按要求定时测压,肝素冲管记录数据等[3]。各种数据包括:心率、动脉压、(AB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和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CI)等。
1.3.4 给氧:心源性休克患者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微循环血流缓慢,供血减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动脉血氧含量明显下降。为改善心功能,解除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缺氧症状,及时给氧是进行抢救的关键性措施之一。而直接给氧是最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配合抢救时,用面罩或鼻导管给氧。面罩要严密,鼻导管吸氧时,调节氧的流速为2-4升/分,休克解除后可减慢至1-2升/分,维持Pa02保持在70-120mmHg之间,严重低氧血症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者则气管插管进行机械辅助呼吸,吸入氧浓度一般为40-60%,予吸气末正压呼吸。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血管病变情况,包括单支血管病变、两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并统计两组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肾衰等。
1.4统计学方法
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X

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单支血管病变、两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死亡率,具体如下,见表1.
2.2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显示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肾衰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分组

单支血管病变

两支血管病变

三支血管病变

死亡

观察组(33例)

17(51.52%)

12(36.36%)

4(12.12%)

5(15.15%)

对照组(33例)

18(54.55%)

13(39.39%)

2(6.06%)

1(3.03%)


3讨论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常见并发症,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对于急性心梗后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上主要实施药物和溶栓疗法,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死亡率还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局限性较大。为此,急诊医师需要在胸痛中心的建设推进下强化急性心梗后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综合诊疗策略。目前,常规急诊治疗急性心梗后伴发心源性休克主要施以扩血管、抗凝、面罩吸氧、抗血小板和溶栓、积极控制心率、缓解心衰、减低早期死亡率等为主,通过合理运用氯吡格雷、多巴胺与低分子肝素、药物溶栓等方法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但疗效欠佳。急诊介入治疗为目前众多二级医院正通过胸痛中心建设积极推广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早期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开通闭塞血管,恢复心肌供血供氧,减轻局部心肌坏死,改善心衰,恢复心脏射血功能,从而改善整体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为探讨急性心梗后伴发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措施,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4月,通过急诊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策略比较,结果表明,所有适宜的患者均应接受早期急诊介入治疗或者溶栓后实施必要的介入治疗,可有效的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纠正休克和心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近期和远期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帕尔哈提·玉山江. 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措施探讨[J]. 饮食保健,2020,7(15):43.

[2] 关永健. 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措施探讨[J]. 健康大视野,2019(2):12.

[3]  郭仁光. 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措施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39):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