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林洪石

440402198606059035

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生态理念慢慢的深入人心,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造成的水体污染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事实上,水域污染与渔业养殖生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同的概念,而是一个必然的不和谐的问题,只有通过协调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必然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造成养殖水域的水产品的生存环境的恶化。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产环境;污染;预防与控制;策略

引言

良好的水体环境是水生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场所,是确保生态化养殖的基本前提。国内之前的养殖大多是采用单向的资源利用模式,这种养殖模式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随着水产行业规模的加速发展,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会对周围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既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又不利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利用有效的治理方法限制污染源,保证水生动物养殖行业的稳步发展是重中之重。

1污染来源

1.1饵料代谢物

为获得高产,养殖者投入的饵料通常包括商品颗粒饲料、农产品(大豆、豆粕、麸皮、玉米等)和天然饵料(由有机肥和无机肥培养而成)。在集约化养殖的水环境中,微生物分解、净化及水体自净功能都相对较弱,养殖代谢产物增多,会直接污染养殖水环境,加大污染外部公共水域的风险。

1.2养殖投入品

高密度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和控制渔病,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经常使用各种药物、水质改良剂和底泥底质改良剂。现阶段,农药、渔药和水产饲料添加剂等残留物的检测、控制方法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还有待加强。养殖从业者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水产投入品的现象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加重了养殖环境污染。

1.3塘底淤泥

实际养殖生产中,除少量可溶性物质溶解在水体中,大部分残留饵料、排泄物都沉积在池塘底部,成为底泥。底泥清除费较高,养殖户多年不清淤,导致底泥越来越厚,其中的有机质腐烂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氨氮和含硫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中,诱发病害,导致药物大量使用,引发养殖水污染[3]。

2治理对策

2.1物理、化学方法净化

水体常规养殖污水和养殖尾水的净化方法有物理、化学、生物三种,各有优点,三种方法在一定的区域内都得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曝气、筛网过滤、泼洒沸石粉、石灰等方法,对养殖环境进行物理处理。但此类方法往往投入较大,运行成本高,持续时间短,影响有限,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治理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将化学物质投入水体中,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沉淀、络合、聚合等反应,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分离、降解、沉淀,如使用大分子吸附剂等,将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化为生物膜,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笔者采用聚合水凝胶法对水体中的N、P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达到95%、85%、52%的亚硝酸和52%的脱除率,达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水质改善和水质消毒的方法,但由于使用量过多,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增加了水体的净化负荷,还容易导致水质恶化。生物方法主要改善水体藻相结构、种植水生植物等,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2优化养殖结构

在传统的水产业中,养殖方法往往是单一的,对环境的利用不够充分,而且容易造成水体的污染,粗放的饲养方法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要想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必须进行合理的养殖结构调整。一是要在单位面积上调节水产品种和养殖密度;二是要确保空间的充分利用,必须在特定的区域中培育大量的生物,以确保其繁殖的效果。为此,我们应从生态、环境、地域、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合理优化,以保证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几种水产生物的混养、轮养、间养等方法来达到最好的养殖效果。通过优化养殖结构,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发展循环水养殖

世界上最为宝贵的就是水资源,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水,也是万物之根本。为了减少水源的浪费,节约水资源,就必须不断探索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方法,通过循环利用或者水质净化等手段,全面减少水体受到的污染程度。因此,应发展循环水养殖。具体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水池注满水,在养殖一阶段后,打捞出水体中养殖的产品,再重新换水;另一方面,对已使用过的水实施净化,可选择沉淀、过滤、消毒等手段来达到目的,但这些方式应用成本较高,加上技术水平和具体操作尚未完善,故而在未来发展中,还需技术人员能够加大对此方面的研究,从而有效解决水体污染问题,为节约用水贡献一份力量。

2.4科学优化水产养殖结构

水体会受到垃圾带来的严重污染,十分不利于水产品的生长发育,水产产量也不理想。以往我国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水产养殖技术掌握得比较少,难以有效提升水域的利用效率。因此,应对水产养殖结构进行改善,对产业结构链予以有效优化,进而解决水产养殖期间面临的污染问题。同时养殖容量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与养殖密度相似,会受到社会经济和水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养殖户可在一片水域中养殖几种不同生物,既不互相干扰,还能最大程度地利用饲料和占地面积,提高水产品的养殖产量。

2.5科学精准使用投入品

严格遵守《渔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合法使用水产养殖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白名单投入品,杜绝使用禁用投入品。充分考虑养殖物的营养需求,制定合适的饲料配方及可行的替代方案,降低配合饲料使用成本,提高配合饲料替代率,减少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养殖者应综合考虑养殖水域微生态系统的水质条件,根据养殖过程中出现病害或者是可能出现的病害,发挥微生物、微藻等在减抗减药控制水产动物病害中的作用,采取疫苗免疫、生态防控等病害防控措施,集成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技术,从源头降低病害发生率,减少药物投入品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2.6强化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监管

涉渔主管部门应相互配合、督促监管,力争做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非达标不准养殖生产;通过宣传发放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制定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引导配合饲料代替幼杂鱼等鲜活饵料的行动方案;制定水产种业质量提升方案,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养殖品种,从源头上减少其对养殖环境的污染;强化监督,加大抽查养殖生产“五项记录”的力度,即养殖生产记录、用药记录、投入品(饵料、药品及其他功能产品)出入库记录、产品抽检记录和销售记录;进一步完善养殖生产制度和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兽药、逃避兽药监管的违法行为的查处。

结束语

近10年来,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水产养殖作为最有效的优质动物蛋白获取方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还需要在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和养殖环境控制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及时解决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走上资源节约、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赵越,张平.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08):161-163.

[2]雷飞.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河北农机,2020(02):57.

[3]任爽.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食品界,2018(10):66.

[4]唐黎标.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21,(09):12-15.

[5]林秀峰.海参池塘养殖水环境污染及其管理措施[J].养殖与饲料,2022(1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