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体验的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31
/ 2

心流体验的研究综述

郑莉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积极心理学关注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心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当个体投入到某项活动中,达到浑然忘我的主观状态,通常伴随着积极情绪体验。本文梳理了心流理论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实践应用方面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流理论 实践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研究思潮,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中,心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为了研究“什么是幸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对成功人士(Elite,如国际象棋选手、运动员和艺术家等)进行长期访谈和质性分析,写出《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一书,提出“心流”(Flow)理论,或称之为“最优心理体验”。[1]

一、心流定义

当人们完全投入某项活动中,忽略了其他事物的存在,便是心流状态。这些活动往往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而是由自己的体验推进,个体在特定情境的行动过程中感到满足,忘记所有烦恼,排除干扰,精力高度集中。登山者爬上山顶,不是因“必须爬上山顶的目标”到达山顶,而是沉浸在整个爬山持续不断向上的过程,并获得满足。[1]

二、心流理论模型

“心流”的成因和特征有以下几方面:1.注意力。心流是严格自律与注意力集中的产物;2.目标。目标可吸引个体注意力集中;3.及时回馈。回馈由目标主导,只要与目标有合理关联,就能产生及时回馈;4.全神贯注。周围琐事都被屏蔽;5.拥有控制感。掌控自如,无担忧;6.“自我”消失,达到浑然忘我的状态,在经历浑然忘我状态后,自我意识再逐渐“复苏”,新技巧和新成就使自我更丰富,从而超越自我;7.时间感异常。平时用来衡量外在的客观时间的标准被活动要求的节奏推翻而让个体产生了时间感异常。[2]

契克森米哈赖在后续研究中综合了民意测验、调查、访谈等方法, 发现不论形式如何,凡是心流活动都能在一种“技术—挑战”的相互博弈与“间性互动”中促使人的自我完善,并令人萌生沉浸。他构建出三通道模型,说明挑战和技能的关系:要是任务挑战太难了,人对环境没有控制能力,就会产生焦虑或挫折感;要是挑战太简单,人会觉得无聊以至于失去兴趣。只有任务的难度和人的技能水平相匹配的时候,才会产生心流体验。[1]

Massimini&Carli研究发现,如果难度和技能都比较低,也并不会产生心流体验,只有两者都在一定水平上并且相互平衡,才会产生心流体验,因此加入“冷漠状态”,成为四通道心流模型。技能低的个体面对挑战高的任务,感觉忧虑;技能高的个体面对挑战低的任务,感觉无聊;技能低的个体面对挑战低的任务,感觉冷漠;技能高的个体面对挑战高的任务,感觉到心流体验。[3]Massimini&Carli综合研究数据,又加入四种心理状态:觉醒、控制、轻松、担忧,建立了八通道心流体验模型,划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4]

三、心流研究应用

(一)教育

李文平和张敏青运用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Tennis Xpress课程背景下的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技能掌握和流畅体验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发现通过技术技能的练习,可提高学生心流临场感体验、提高身体素质,心流临场感体验在中介效应上起到主要作用。Tennis Xpress教学模式对初学网球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流畅体验具有积极作用,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验,有利于其快速掌握网球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战术,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可在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中推广与普及。[5]

郭全美选择珠三角地区3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共7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度质性访谈研究,结果得出教学名师在工作、思考、人际和休闲中都能找到人生乐趣,感受到愉悦和快乐,享有众多“心流”体验。[6]

王哲和刘雨寒提出,“心流”理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展示了一个新的改革方向。新时代职业教育以让学生的人生幸福、生命出彩为宗旨,我们在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把目光收回来,更多集中于当下,集中在让学生即时获得完成一项学习或训练任务的心流体验上。体验的不断积累和强化,让学生的人生更加幸福和精彩。心流体验既可以渗透到每个学习和训练任务中,变成一种课程和教学方式,也可以应用到学生和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细节中,把心流体验变成生活技能,让职校生学会成长、体验成长、享受成长。[7]

高玲和赵明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融入“心流”理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等元素构建沉浸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价值与实效性,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沉浸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心流”理论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通过创设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和一系列技术手段,使学习者沉浸其中、产生心流体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满足,同时达到对认知、行为构建积极引导的目的。具体形式包括角色扮演、实景情景剧、VR体验、叙事性心理图谱等。

[8]

(二)虚拟现实

刘昕等人为探究沉浸式虚拟环境对学习者艺术学习的影响,采用实验研究法,运用脑电波设备和问卷测量研究学习者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心流与认知负荷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个体心流状态越佳,其认知负荷越低。相比传统课堂教学,虚拟现实环境更能促进心流的产生,而心流让认知资源聚焦于理解学习材料,对降低内在负荷有所帮助。[9]

黄永臻建议基于心流理论的创作VR 宣传片,能让观众获得沉浸感,更好地获取城市形象宣传信息,达到城市形象宣传目的。[10]

翁璐提出设计优秀的游戏往往在虚拟世界中为用户们提供行为控制感,稳步引导玩家进入心流状态。玩家对游戏的情感束缚包含一下因素:需要技巧并且具有挑战的操作、动作与意识的配合、清晰的目标、直接的立即反馈、专心于手上任务、自我意识的消失。当玩家们讨论玩游戏时的情绪感受时,提到的词汇多数和心流相关,如好奇、兴奋、挑战、得意、鼓舞等。因此,可以透过心流理论理解游戏和其他媒介相比所具有独特情感力量。[11] 

(三)工作

邓婷婷以高铁企业新生代为调查对象,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工作特征、工作心流与员工敬业度之间关系,发现技能多样性、及时全面反馈、工作重要性和工作目标明确对工作心流和员工敬业度呈正相关,工作心流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今后可通过促进新生代工作心流的产生,进而提高员工敬业度。[12] 

四、结语

心流是非常神奇的主观体验,处于心流状态中的人浑然忘我地沉浸在当前活动,失去时空概念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目前国内对心流理论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之中,且应用背景和操作方式比较单一。心流理论虽诞生在国外,但中国古人对此现象早有相关记载。“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介绍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过程。旁人看来血腥的屠宰,在庖丁手中达到了“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极高境界。庖丁不用眼睛看牛,用身心去感受牛的存在,刀和牛融合一体,解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浑然忘记自身存在、宇宙万物。如何结合当下中国社会实际,在各方面切实有效提升心流体验的发生率,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叶霖,王平,陈艳玲.心流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心理学»自主学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11(36):103-105.

[3]乔小艳.角色扮演游戏情境中的心流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

[4]周海龙,安珍.基于心流理论的结构力学教学思考[J].高教学刊,2021,(1):82-85.

[5]李文平,张敏青.“TennisXpress”对高校非体育大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技能、流畅体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1,43(1):101-107.

[6]郭全美.“福乐”相伴长久——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心流体验研究——基于7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深度访谈分析[J].职教论坛,2019(6):62-66.

[7]王哲,刘雨寒.“心流”与职业教育——《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20,9(41):58-62.

[8]高玲,赵明.沉浸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际,2021,(13):7-9.

[9]刘昕,杨晓哲[通讯作者],王钦,胡琳琳.沉浸式虚拟环境对学习者艺术学习的影响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4):61-67.
[10]黄永臻.从心流理论谈 VR 城市形象宣传片创作[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8):13-16,18.

[11]翁璐.电子游戏情感化设计因素研究[J].科技传播,2020,1(下):126-127.

[12]邓婷婷.工作心流作用下高铁新生代敬业度提升策略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0,(9):46-49.

作者简介:郑莉,女,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基金项目:《“职教本科”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省厅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为2022AH04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