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好发中耳炎,护理知识要记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3
/ 2

婴幼儿好发中耳炎,护理知识要记牢

岳莉蓉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611130

中耳炎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是由咽喉感染或普通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疼痛并发症,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且发病年龄段呈两个高峰,分别为2岁和5岁。有数据显示,约80%的儿童在3岁以前就曾患有中耳炎病史,其中部分患儿可自行好转或痊愈,但若症状持续较久或日渐加重,就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总之,中耳炎对婴幼儿健康的危害极大,除需及时入院就诊外,家长们还需了解与掌握一些中耳炎护理知识,以便快速促进患儿康复。

婴幼儿患上中耳炎后有哪些表现?

1挠耳朵:2岁之前的婴幼儿是无法通过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身体哪儿不舒服,但往往会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身体的不适。若婴幼儿经常性的做出摸耳朵、揪耳朵、挠耳朵等动作,就要考虑其是否患上了中耳炎。

2、发烧:婴幼儿患上中耳炎后,通常会伴随出现发烧症状,体温最高可升至40℃,服药儿童专用退烧药物后,若发现发烧症状无明显好转,仍旧高烧不退,就需考虑有无患上中耳炎的可能,并及时到耳鼻喉科进行全面的检查。

3、左右摇头:左右摇头是婴幼儿患上中耳炎的典型症状之一,由于患儿患病后,耳道内会出现瘙痒、疼痛等症状,此时宝宝就会通过左右摇头的动作来缓解症状。因此,当发现宝宝经常性的摇头或躁动不安,就要考虑其耳朵是否不舒服。

4、哭闹:若日常比较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十分烦躁,且不停地哭闹,夜间睡眠也不好,家长就应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原因。

5、耳朵积水:宝宝患上中耳炎后,中耳内通常会有积水,鼓膜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肿胀。一旦鼓膜发生穿孔,就会流出黄色的分泌物,此时耳朵四周就会出现干皮,需引起家长的注意。

6、听力障碍:中耳炎发生后,由于大量体液会滞留在中耳部位,因此会导致婴幼儿出现暂时性的听力障碍。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宝宝的反应比较迟钝,对于各种声响不理睬,就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婴幼儿中耳炎该如何来护理呢?

1、注意保暖,保证宝宝日常睡眠充足。在宝宝睡觉时,可适当垫高其头颈部分,以缓解与减轻充血、肿胀症状,避免加重疾病。

2、在日常洗头、洗澡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宝宝的耳朵,避免水进入外耳道,加重耳道内的炎症症状。同时在治疗期间,禁止游泳,保持清淡饮食,避免禁食各种刺激性食物。

3、若宝宝出现发烧症状,应多次少量的给宝宝喝水,补充水分,避免宝宝体内的水分因发烧而快速散失掉。另外,在给宝宝补充水分的同时要适当补充一些类似蜜糖水、牛奶等实质性的水溶液,而避免单一给宝宝补充白开水这种利尿的溶液,增加宝宝非必要的体力消耗。

4、处于哺乳阶段的宝宝,妈妈在哺乳过程中,最好不要躺着喂奶,而是让宝宝保持半坐位,正确哺乳姿势如下:若妈妈选择作者喂奶,可将宝宝斜抱在怀中,身体呈半坐位,并使用小凳子将宝宝上半身靠着的一侧下肢垫高;若妈妈选择侧躺喂奶,就要用自己的手臂将宝宝头部与上身微微支起,调整到至最舒适的角度,避免宝宝因哺乳姿势不当发生溢奶或吐奶,加重疾病严重程度。

5、若宝宝鼻腔内的鼻涕较多,应使用黏液促排剂帮助宝宝快速排出鼻涕,防止加重中耳炎的严重程度。这是因为鼻腔与耳道是相通的,若鼻涕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极易经鼻腔流入耳道,导致中耳炎迟迟不愈。

6、物理退烧。但宝宝被医生确诊为中耳炎,且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措施后,若发现宝宝仍旧有发烧症状,家长就要定时测量宝宝的体温,并优先选择物流退烧。若宝宝温度超过38.5℃,家长应及时带领宝宝就医。

7、定期给宝宝修建手指甲。但宝宝出现耳朵不适与耳痛等症状时,通常会表现的躁动不安,并使用小手去拉扯已经被感染的耳朵。而定期修建宝宝的指甲,可有效避免宝宝用手指抓挖耳朵,加重感染症状。

8、随时看护。宝宝患上中耳炎后,家长应随时在身边看护。部分宝宝患病后还出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若耳膜发生穿孔,会有大量分泌物流出。若宝宝为慢性中耳炎,耳膜统称会出现增厚与结疤现象,耳膜活动性也会大大降低,甚至会在中耳腔内形成胆脂瘤,此时就需家长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带宝宝就医,避免病情加重,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

9、通常情况下,宝宝的耳垢较少,是无需清理的。但若宝宝的耳垢较多,已经形成了团状,达到需要清理的程度,父母就应带领宝宝到医院让专业的人士帮助清理。

10、当宝宝患上呼吸道感染后,应详细观察宝宝耳部有无不适。这是因为宝宝呼吸道感染后,致病菌极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诱发中耳炎。但此种急性中耳炎通常在宝宝感冒后710天才会发作,因此极易被父母忽视。这就要求父母在宝宝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仍需观察宝宝是否有中耳炎症状,并且要积极预防感冒,尽量缩短宝宝的感冒周期,以有效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如何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呢?

中耳炎作为婴幼儿常见病,若长期被忽视或拖延不治,就极易由急性中耳炎发展为慢性中耳炎,导致耳朵流脓不止,影响到宝宝的听力,甚至还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并发症。为此,父母帮助婴幼儿做好日常的科学预防尤为重要。

1母乳喂养。于吃母乳的宝宝而言,因母乳中含有天然的免疫球蛋白A(lgG)与免疫球蛋白M(lgM),因此可有效抵御有害病菌经宝宝口腔侵染至咽喉部位与咽鼓管部位,预防与减少中耳炎的发生。而针对采用奶粉进行人工喂养的宝宝,因此类食品中没有添加活性抗体成分,这就为病菌提供了可乘之机,明显增加了呼吸道感染与中耳炎的发生率。

2、正确喂奶。有研究显示,喂奶姿势不当是婴幼儿患上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在喂乳时,为了方便省事,通常会选择让宝宝平卧喂奶,尤其在人工喂养时,若喂奶过多、过急,宝宝无法及时进行吞咽,就极易发生呛咳,导致乳汁逆流至鼻咽部,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急性中耳炎。因此,正确的哺乳姿势可有效预防中耳炎,这就要求家长在喂乳宝宝时,应让宝宝保持半坐位。

3正确擤鼻。擤鼻并不是手指捏紧两侧鼻孔同时用力,而是交替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另一侧鼻涕,再使用柔软的手帕轻轻擦拭。但对于不会擤鼻的婴幼儿,家长可采用柔软手帕,轻轻进行揩拭,切不可过度用力,避免鼻涕逆向流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4、在春秋季节交替,疾病多发的季节,家长尽量少带宝宝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游玩,避免到患有传染病的领居家串门,同时也要积极预防急性传染病,并按时接种各种疫苗,不断增强宝宝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进而有效预防与减少中耳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