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4
/ 2

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陈大就

福建省尤溪县实验小学

学习数学知识应是思维的结果,导出思维结果的生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佳时机和重要途径。但是有不少教师常常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对成人来讲是已知的,因此,他考虑较多的是三角形面积公式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而较少理会这个结论的产生曾经经历了什么过程;但对学生来讲则是未知的,他必须亲自参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方才感到公式的切实可信。如果我们不重视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思维过程,就起不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借助表象,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丰富其表象,达到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逻辑思维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明确操作的目的,手脑并用。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图。操作前,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已经学过的、会计算出面积的图形;在操作中,要让学生思考是否达到了目的——“所拼图形的面积会计算;学生动手操作后,要让学生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等。用两个锐角三角形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两个锐角三角形能不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不能。在让学生试试怎样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用两个钝角三角形拼摆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先想一想拼摆的结果,在动手操作验证。然后,让学生想想,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操作和语言相结合。

学生分小组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提出不同的疑问在小组内轻声讨论,操作完成后,要求学生口头叙述操作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整个的操作过程印象十分深刻。

3、进行抽象概括,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学生在动手操作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启发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让学生重点说说为什么要除以2,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为字母表达式。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没有学过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先要弄清学生已经学过了什么,哪些学过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例题之前设计了必要的“复习”“准备”,为的就是使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条由已知探求未知的道路。
教学工程问题,教师出示的复习题是:
一项工程,8个月完成,平均每个月完成几分之几?5个月完成几分之几?

一项工程,每个月完成1/8,几个月可以完成?

准备题是:仓库运来一批大米,共有150吨。甲汽车用10小时可以运完,乙汽车用15小时可以运完。两辆车合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
例题是准备题中去掉“共有150吨”这个条件后的题。让学生思考去掉共有150这个条件,还能不能解答。引导学生要与准备题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说出,这两道题题意没变,数量关系相同,不同的是前者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共有150吨,而后者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后者的工作总量,而这已在前面复习中作了铺垫。这样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进行启发,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关系,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溶合,提高了学习迁移能力。

三、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要求,只有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全过程中才能实现。思维是由问题引发的,由问题引发出学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想象,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

如教学乘法的分配率。小明摆小方块,每行摆5个白方块,5个红方块,摆了4行。小明一共摆了多少个方块?(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教学时,先让学生按照例题的要求摆小方块,并算出共摆了多少块。说说各自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得出(8+5)×4=8×4+5×4。接着引导学生计算出两组算式(25+9)×6与25×6+9×6,及20×(18+5)与20×18+20×5。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

(1)(8+5)×4=8×4+5×

(2)(25+9)×6=25×6+9×

(3)20×(18+5)=20×18+20×

启发学生想: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先从等式的左边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再看等式的右边,(1)式等式的右边和左边有什么关系?(2

式和(3)式呢?从而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直至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做引导,引导学生摆方块、列算式、说思路、观察特点、概括规律;启发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同时,受到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

四、语言表达训练,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数学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练、严谨。我们提倡在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让学生讲操作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讲概念,讲法则运用过程;让学生讲解题的思路;讲计算的道理;让学生讲发现规律或结论的过程;总之,让学生讲获取知识的发法和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练、有根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生思维条理清楚,严密精确。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还要注意: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包括差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学生的语病;要循序渐进,加强示范。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力求做到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对学生施加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