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林语堂和理雅各英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2

《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林语堂和理雅各英译为例

高胜梅  陈欣欣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截至目前,《道德经》的翻译版本早已过百,其中林语堂的翻译版本意境优美并深得广大读者喜爱,相比之下,理雅各的版本则显得通俗易懂。本文选取林语堂和理雅各的英译本进行对比,探究《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道德经》;翻译技巧;林语堂;理雅各


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记录着世界发展的历程,从闭关锁国到海纳百川,各国早已不再是一座座孤岛,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交流融合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交流甚为频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变成了必须要克服的问题。“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掌握好对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负载词的翻译在各国文化交流密切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它不仅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世界上被翻译成语言最多、发行量最大的经典著作。研究《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以林语堂和理雅各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探讨《道德经》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

一、《道德经》的两个英译本对比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20世纪40年代,林语堂将《道德经》译成英文,书名为《老子的智慧》。此译本开拓了西方读者的新世界,成功地使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经》名扬海外。林语堂采用了比较自由、雅致、流畅的翻译方式,将中文的含义生动地传达到了英文读者面前。同时,他也避免了过度解读的情况,注重保持原文的神韵和文化特色,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詹姆士·理雅各,苏格兰著名的汉学家,牛津大学第一位中文教授。理雅各的《道德经》在美国甚至被认为是最著名、最广泛接受的并且增加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了解的最主要之路之一。他汲取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背景,并将其与其它学问系统和教育体系结合在了一起,给予西方读者更全面的视角。

总体来说,理雅各采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翻译方式,让《道德经》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更加贴近现代读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中的思想和哲学蕴涵。林语堂的《道德经》英译本,其翻译风格清新简洁,意境优美,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本节通过对比两人的翻译风格,为以后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奠定基础。

二、《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比较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生态文化负载词指的是描述某一具体地区的生态环境并且反映当地气候、自然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的词汇。在这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林语堂的翻译更胜一筹。比如在翻译“飘风”和“骤雨”的时候,林语堂将其分别译为“squall or wind”和“rainstorm”,而在理雅各的英译本中,“飘风”和“骤雨”则较为直观的翻译为“violent wind”和“sudden rain”。“飘风”在中文里的意思是“龙卷风”。林语堂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飘风”翻译为“squall”,“squall”意为“带着风和雨的暴风”,这样更适合原来的意境。意译是一种更注重传达原文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的翻译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逐字翻译成目的语。林语堂翻译出了“飘风”原本的含义,注重保持原文的魅力和文化特色,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物质文化负载词指的是载有物质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反映了某一语言和文化群体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特征。林语堂和理雅各对这些载有物质文化内涵的词汇的翻译不尽相同。

“埏埴”指的是中国古代制作陶器所用的原料,如制作盆和脸盆,大多是粘土和泥粘土。在翻译“埏埴”时,林语堂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先将“埏埴”翻译成“clay”,突出了陶瓷制作的具体过程所需要的原材料,然后在“clay”之前加上了“mold”,这样完全保留了“埏埴”的结构。在理雅各的翻译中,他采用了替代的翻译方法。替代指的是选取恰当词汇替代原来的词以达到翻译效果。在他的译本中,“埏埴”被翻译成“clay”,用来突出基本材料,同时也表现出粘连性、柔软性和可变性,暗示了一种生命力的形式。理雅各和林语堂选词相同,都遵循了忠实原则。但不同的是,林语堂在“clay”前加了一个“mold”。相比之下,林语堂的翻译方法更为恰当和准确,能更好地传达原文所包含的语用情感。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社会文化负载词语指反应一个地区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和历史典故等的词汇。两位翻译家对于这类词的翻译都有自己的理解,翻译的各有特色。

“君子”在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这一类表示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词,在林语堂的英文版本中经常被翻译为“gentleman”,而在理雅各的英文版本中则被翻译为“superior man”。理雅各采用意译的方法,更侧重于“君子”所指的身份地位。林语堂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将“君子”译为“gentleman”,然后在后面加上注释“A gentleman is a person with spiritual culture and is synonymous with good people”。直译加注释是指先直译后加注释,这种翻译方法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总而言之,理雅各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突出原文中与身份和地位相关的社会等级,林语堂的翻译则突出了人物的道德品质,两人的翻译各有千秋。

(四)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宗教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种宗教信仰或文化传统中具有特定意义、符号或象征意义的词或术语。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宗教信仰、道德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理解和认知,也承载着宗教或文化体系中的思想、哲学、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和内涵。西方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居多,而东方大多信仰“儒释道”,这种信仰的差异导致人们在理解文化负载词时会出现严重偏差。

对比林语堂和理雅各的英译本,林语堂翻译的更出彩。比如“道”的翻译,林语堂用音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Tao”,既保留了一种异域感,又留下了一种神秘感。音译法,顾名思义,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理雅各则使用了意译法将其翻译为“the way”。理雅各的翻译虽然很好地表达了原文所蕴涵的“道”的全面性和广泛性,但因“way”本身是多义词,如果不点明具体的的含义的话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而林语堂的翻译保留了老子对“道”的理解,更符合原意。

三、结语

《道德经》本身是一部文学和哲学的杰作,研究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该书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翻译差异,一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讨论《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涵义,丰富我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解,探索其中蕴涵的智慧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破文化障碍,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跨文化沟通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Lin, Yutang. The Wisdom of Laots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2] Nida, Eugene A. “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 Problems”, Word, 1(1945): 194-208.

[3] 曹淑萍.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中的对等与不对等[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31(01):135-139. 

[4] 董娜.《道德经》英译研究现状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1, 27(01):84-90.

[5] 林语堂.论翻译[M].西安:光华书局,1937.

[6] 吴海燕.诠释学视域下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9):145-147.

作者简介:高胜梅,女,汉族,山东淄博,2001.05

陈欣欣,女,汉族,山东济南,1987.09,硕士,讲师,翻译理论与实践


发表来源:2023届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