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针灸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肢体弛缓性瘫痪研究

/ 2

温阳针灸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肢体弛缓性瘫痪研究

吴雷 勾顺昌 侯东 吴建容 洪美玲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  重庆涪陵 408100

中风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有逐年增高及年轻化发展趋势。笔者自2008年研究该病开始,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临床病例,对中风病弛缓型瘫痪的治疗尤有心得。本研究以一年为周期,在充分告知及自愿的前提下,在涪陵区中医院临床相关科室门诊及住院部进行临床观察。选取90例辩证为气虚血瘀型中风病的弛缓性肢体瘫痪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包括疗效、不良反应等)。同时将90例辩证为气虚血瘀型中风病的弛缓性肢体瘫痪患者进行分组,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运用温阳针灸法和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疗效,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与本院治未病中心、康复科、针灸科等临床科室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所治疗的90例辩证为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肢体弛缓型瘫痪的患者,发病时间在1天至2周不等,全部符合诊断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半身不遂)症状。按照入院(就诊)先后排序,参照随机就诊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9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肢体弛缓型瘫痪患者中,男54例,女36例:平均年龄结构为24-75岁,平均(45±11)岁:发病时间为1天至14天,平均(4.8±1.7)天。两组基础资料(从性别、年龄、中医症候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诊断标准

(1)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标准执行。

(2)中医辨证标准:参考王永炎、鲁兆麟主编《中医内科学》(第二版)的相关诊疗标准。

3、治疗方法

3.1温阳针灸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肢体弛缓型瘫痪治疗组(简称治疗组)。

治疗组取穴百会、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悬钟,用温阳补法,同时根据阳气虚损情况加以艾条悬灸患侧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对照组采用头针加体针的治疗方法,即选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悬钟,针刺后接电针仪,同时头针取头部患侧顶题前斜线,用接力刺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是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3个疗程共30天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77.77%(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 Fugl - Meyer 量表评分、 Barthel 量表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P<0.05),在程度改善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在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弛缓性瘫痪的多项运动及功能方面,温阳针灸法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且优于其它中医证型的中风病肢体弛缓性瘫痪患者。

3.2常规治疗组(对照组)

选取患侧肩髃、手三里、曲池、手五里、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足三里、委中,分为4组,针刺后接 G -6805B型电针仪,用连续波治疗40min。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观察期限同治疗组。

3.3内科基础治疗

两组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节好血压和血糖,加强脑水肿防治,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指导患者适时功能锻炼。

4、疗效观察

4.1.1中医症候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

4.1.2患者症状分级量化

制定症状体征分级量表,按量表进行评分,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肢体弛缓性瘫痪患者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分为中医症候、分型、上下肢运动功能、肢体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五大指标,分值越高表明功能越好,总分<45分表示症状严重功能很差,总分45-75分表示症状明显、功能受损,75-99分表示患者症状轻微。100分为无任何感觉不适。

4.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试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 t 检验,以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治疗结果

经过3个疗效共30次治疗后,治疗组45例中,临床痊愈26人,显效12人,好转4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45例中,临床痊愈17人,显效15人,好转1人,无效12人,总有效率为77.77%。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说明中医症候和症状均得到改善,以治疗组更为明显。

6、讨论

王永炎院士在《中医内科学》中将中风病分为了风痰瘀阻、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热腑实、风火上扰等7种证型。据笔者观察[1-3],近年来中风后肢体呈弛缓型瘫痪状态的患者,中医辨证多属气虚血瘀型。A

中医认为,中风病按病因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中风后肢体弛缓性瘫痪多半属于缺血性中风的范畴,也称"软瘫"。吴雷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积极从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先后有单纯针灸治疗中老年缺血性中风、针灸配合药物的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针灸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临床观察、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探讨,并发表于包括核心期刊在内的专业杂志上。近一年来观察到中风病肢体弛缓性瘫痪存在多种中医证型,究竟哪一种证型的患者最适合用温阳针灸法进行治疗,进行了长达1年多的观察和思考。研究表明,气虚血瘀型是温阳针灸法治疗中风病肢体弛缓性瘫痪的最佳证型。临床一定要把气虚血瘀型的表现和舌脉象把准,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其舌脉可见,症舌脉:半身不遂,口舌涡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胱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口角流涎,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临床上见此言脉证若用温阳针灸法治疗,则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吴雷.“温阳针灸法”治疗中老年缺血性中风41例[J].中医杂志,2009,50(12):1083.

[2] 吴雷,李翔.补阳还五汤配合温阳针灸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71-273.

[3]吴雷,杨明高,曾钊慧等.温阳针灸法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保健文汇,2019,8:194-196.

项目支持:重庆市涪陵区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2KWLH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