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乞巧文化中的原生态舞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8
/ 2

西和乞巧文化中的原生态舞蹈

郭媛媛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峪镇中心小学 742100

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但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下,大量的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正发生着变化,一些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正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

位于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是古仇池国的故土。七干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使西和县积累了一大批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传承多年,久盛不衰。

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乞巧风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步面临消失的威胁。

笔者是地道的西和人,本着一颗热爱家乡和喜爱传统文化节日的心,在参与乞巧文化节的过程中了解到,几乎无人挖掘无人整理乞巧节中的原生态舞蹈。因此,决定对此做一个粗浅的探索及整理,以便后人了解、查阅。并呼吁更多年轻人热爱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社会各个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

一、陇南市西和县乞巧文化概述

陇南市西和县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于2006年12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西和乞巧源于牛朗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从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小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日晚,举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

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女节”。”它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传承乞巧文化主要有以下价值:

(一)历史价值:作为汉族古文化之一的乞巧文化,从某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一种歧视与束缚,但正因为乞巧文化当中的一些活动习俗又反映出古代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岁时节日,一种中国古民俗文化的象征应当予以继承和发扬。

(二)文化艺术价值:乞巧文化当中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流传,也造就了它的文学价值;乞巧活动中产生的原生态歌曲和舞蹈,如“乞巧歌”、“迎巧歌”、“送巧歌”、“麻姐姐舞”、“巧芽舞”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应用价值:传承保护乞巧文化,不仅可以保留发扬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可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社会经济价值:举办乞巧文化艺术节可全方位、深层次的展示了陇南西和形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拉动了西和县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陇南市西和县乞巧文化中的原生态舞蹈

(一)陇南市西和县乞巧文化中原生态舞蹈的概述

“乞巧节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习俗,唯独陇南乞巧是最完整最特别,陇南西和乞巧共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项环节,每项环节都有歌舞相伴。

(二)陇南市西和县乞巧文化中原生态舞蹈的演变

陇南市西和县乞巧文化中的原生态舞蹈,是流传于陇南市西和县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经过前辈舞蹈教育家和民间艺术家的搜集、选择、整理、提炼、加工后,形成了今天的舞台表演艺术。

1、巧芽舞

巧芽舞,是一种寓意。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和憧憬,每逢乞巧节前期准备阶段,当地人都会用上好的豆子生豆芽,她们管它叫发巧芽,在之后的节庆活动中,这些巧芽将是一个重要神秘的角色。巧芽舞因此而来。舞蹈表现了巧芽茁壮成长的过程,将巧芽拟人化,使得更加舞蹈贴近生活。如下:

基本体态:出胯提肋,脚下为后踏步,双手兰花指交叉于胸前

风格动律:玩转灵动,节奏上多附点,跳跃的感觉。

代表性动作:踮脚搓步,双手高于头顶,身体随手摆动倾倒

2、麻姐姐舞

跳麻姐姐,在乞巧歌舞部分活动过程中,带有一种极其神秘的色彩,跳麻姐姐舞是为了请神附体,祈祷问事的活动。

民间艺术家为了使跳麻姐姐舞内容更为丰富,使生活中的仪式舞蹈更具表演性和鳖体感,在整理改编的过程中,将二者综合。如下:

基本体态:上身随随手臂而动,时而低眉前倾、时而抬胸高昂。

风格特点:弹跳动律,欢快激情、大胆夸张,举臂跃足,舞态轻盈敏捷酒脱飘逸。

代表性动作:双足并拢双手垂于地面在胯前,脚下并拢同时蹭跳向前,双手做拍打状,身体随手臂动律摆动。越夸张越好看。

3.照花瓣

照花瓣舞,是姑娘们在卜巧时跳的,早就准备好的巧芽和刚迎来的神水,是乞巧仪式的必须品也是舞蹈表演的道具。

基本体态:三道弯,多腰部与胯部的扭动。

风格特点:婉约,表现细腻温和、柔美的情感,舞姿纤巧灵动。

代表性动作:照水式,双手兰花指齐眉处,高于头顶,身体三道弯,左右靠点步。

目前现存的,可以作为表演的只有以上三种,流传于民间还未收集整理的还有很多,所以收集整理,保护这些原生态舞蹈已迫在眉睫。

(三)陇南市西和县乞巧文化中的原生态舞蹈的危机

现如今许多外国节日受到年轻人的大力追捧,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却逐渐被遗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问津甚至面临濒危。近年来,西和乞巧文化也正因这样的问题,使得个别村庄已经停止乞巧活动,即使还在保存乞巧习俗的村庄也已经不是最原汁原味的。其具体形制都已发生极大变化。现将主要变化原因概括如下:

1、活动主体发生变化

由待嫁年轻姑娘转为中年妇女甚至是老年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女子多数外出上学或打工,乞巧舞蹈无人传承。真正会跳乞巧节舞蹈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2、现代文化的冲击

五彩缤纷的现代文化,如现代舞、芭蕾舞、流行音乐、各类乐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全面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流行程度给像原生态舞蹈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致使原生态舞蹈在人们心中的认可度,在整个乞巧文化艺术节活动中的分量严重下降。

以上一系列因素导致西和乞巧文化下的原生态舞蹈即将遭受瓦解或消亡的命运,一些舞种已经滑向消亡或消失的边缘了。西和乞巧原生态舞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各具特色,所以,将成为非常宝贵的经济文化资源。西和乞巧原生态舞蹈作为当地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艺术,它产生和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韵律优雅,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艺术源泉。为此,我们必须尽快着手西和乞巧文化中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三、陇南市西和县乞巧文化中的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以上对西和乞巧文化中的原生态舞蹈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本人认为可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1、认真开展西和乞巧文化下的原生态舞蹈普查工作,制定、完善有关的鼓励与保护政策。

采用广泛深入的民间调查,通过一些民间艺人来寻找和发掘更多有保护与传承价值的原生态舞蹈。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对这类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例如在乞巧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区开展这种原生态舞蹈的表演、比赛活动。

2、由相应的机构对西和乞巧文化中的原生态舞蹈现有资源进行整理,保证现有艺术资源的齐全和完整。原生态舞蹈作为西和乞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更是全国人民的。采用恰当的形式、科学的方法,将分散在民间的一些技艺、资料进行整理,汇编。

结语:

总的来说,原生态舞蹈的道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禁锢与闭锁不能起到传承保护的作用,而只能是事与愿违。只有合理的拓展与创新,才能使民间原生态舞蹈的生命之树常青。西和乞巧文化下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传承,需要西和县相关部门在工作中认真思考,理性分析,以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开展全面的工作。希望在西和乞巧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里,当地原生态舞蹈可以在新的时代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同时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从而使其绽放更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