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王敏

山东费县杏坛学校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摘要:新理念下教师在学科课堂中不仅要充分注重教学方法内容的传授,还要关注教学方法内容与学生生活、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有效提升。本文从优势、途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应通过教学方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途径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但在融入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择取有益内容、与时俱进、因材施教,防止生搬硬套和强制灌输。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传统诗词歌赋、民间故事等文学形式,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念、培养道德情操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品格方面负有独特的职责。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比如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完全可以融入到低年级语文的识字、写话教学中。古代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则适合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使用,引导学生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能让枯燥的语言知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效果。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也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同于数理化等理科学科,语文学习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更要着眼于培养人文素养。而传统文化恰恰是人文教育最好的载体。语文教学方法中许多文言文和古诗词选篇,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感悟先人的智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也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提升文化自信。由此可见,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可谓相得益彰,二者的有机融合必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显著提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如何才能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课文《守株待兔》为例,《守株待兔》是我国流传千古的一则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一些人不思进取、好等之徒的错误心态。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透过浅显的故事情节,深入领会寓言揭示的人生哲理。农夫守株待兔的做法,表面看是在等待时机,实质是一种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侥幸心理,最终必然一无所获。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勤劳、进取精神是相悖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守株待兔心态的危害,并以此为反面教学方法,树立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人生态度。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寓言主题的理解,也让他们在传统智慧的启迪下获得成长。

利用课外阅读拓展文化视野。单单依靠一则寓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传统文化的经典,比如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塞翁失马》《朝三暮四》等寓言故事,感悟人生的大智慧。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的选段,体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为人处世的哲理。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开阔眼界、启迪心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文化体验,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学完《守株待兔》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演寓言故事剧,让他们在表演中深化对寓言寓意的理解。或者开展以"我眼中的勤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讲述身边勤劳者的故事,学习他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注意事项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并不容易的工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中,既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动人的诗词歌赋,也不乏封建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因此教师在遴选教学内容时,要有鉴别力和选择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本着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原则,选取那些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思想精华,剔除那些消极厌世、束缚人性的糟粕因素。

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的宝贵遗产需要继承和弘扬,但继承绝不意味着全盘照搬、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与现实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比如,教学古诗词,教师就不能只局限于字词释义、修辞赏析,而应引导学生用现代眼光去品味其中的人文精神。讲授《诚信》的故事,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内涵和要求有何新的发展。

语文教学要避免"灌输"和"填鸭",传统文化的融入同样要防止生硬说教。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文化熏陶。比如,可以用讲故事、唱古诗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教师也不能急于显山露水地点明道理,而应引导学生在朗读、讨论中自己去感悟、去领会。这样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内化为精神养分。总之,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唤起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找准二者的契合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继承创新中推陈出新。

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需要。教师应从教学方法入手,拓展课外阅读,开展实践活动,创新融合途径。同时要注意择善去粕、继承发展、春风化雨,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浸润学生心田、涵育高尚品格的源泉活水。只有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润物无声又生动活泼,学生才能在耳濡目染中感悟文化魅力,涵养家国情怀、提升道德品质,为文化强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闫培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3,(23):102-103.

[2]田凤娇.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