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量感意识培养的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小学生数学量感意识培养的策略探讨

周祖建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博文小学校  401333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数学课堂的重点教学任务。量感意识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普遍的应用。量感意识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明确不同单位的数量,厘清量感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对数量等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意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意识的策略,旨在推进小学生数学量感意识的发展,落实数学课堂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量感意识;培养策略;

量感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深刻感悟数量等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内化对量的认知。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综合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强化学生关于数量的思想意识培养,提升学生的测量与估量能力,促进学生的量感意识培养,使学生能够在量感意识的发展中实现对数学课堂的深度学习。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关注点仍然聚焦于数学知识的传播中,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这种保守的教学思想严重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能强化数学课堂的育人功能,引导教师从学生的综合发展出发,将培养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推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量感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单项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采用创新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及深化学生的数学体验,使学生在主动观察、思考、操作、分析、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对事物的量产生全面且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量感意识的形成。量感意识的培养能本着育人的原则,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

(二)健全学生的数学认知体系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堂不仅要强化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内化程度,还应建构数学理论体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进行教学,很少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导致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认知体系一直处于不健全的状态。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量与生活实物的联系,给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条件,以具象的形式呈现量的概念与内涵,深化学生对量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中,教师应以丰富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内化课堂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运用量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健全学生对量的内化与应用,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完善的数学认知体系。

(三)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量感意识是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对量的感悟与认识。小学生量感意识的培养需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与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为主。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能推进生本主义课堂的建构,带领学生主动对课堂内容展开深度探究。培养学生量感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会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重点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需改变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探究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主动观察、动手操作、思考分析以及创新应用的机会,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探究相关的量,健全对量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量感目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目标是统领小学数学课堂的风向标。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实施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课堂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明确以量感意识为主的教学目标,指出学生需要通过哪些学习行为达成该学习目标。在明确的量感目标指导下,学生可以有效开展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相关的学习内容,主动建构对量的认知。在量感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自身的认知出发,尝试不同的探究方法,初步建立对量的认知,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基础,推进学生量感意识的发展。

(二)创设实物情境,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处于感性阶段。量感意识是一种主动生成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抽象的认知能力。量感意识的形成需要借助对事物的研究分析而达成。在量的教学中,借助实物进行教学能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量感意识的形成事半功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挖掘实物在小学生探究学习中的重要价值,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条件,使学生的量感意识在综合感官的融合触动中自动生成。在培养学生量感意识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挑选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创设实物情境,带领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思考,逐步深化学生对量的认识,促进学生量感意识的形成。

(三)开展操作教学,增强学生的度量体验

度量体验是培养学生量感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亲自测量与度量学生能具体了解生活物品的实际长度与重量,深刻理解不同单位的量,从而提升自身对数学中量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度量体验,促进学生量感意识的形成。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重视操作教学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亲自度量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度量的技能,深化学生对量的认知。这样学生才能有效提升估量的能力,运用量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培养学生量感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度量操作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深化学习体验,促进量感意识的形成。

(四)组织单位对比,精确学生对量的认知

数量单位是表示事物量的重要指标。对数量单位的理解认识是影响学生量感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学生需要明确不同单位之间的差距,精细感知每个单位所表示的量,这样才能完成对数学课堂内容的精细学习,提升学习行为的精准度,有效促进量感认知素养的形成。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强化学生对量的单位的认知学习,组织学生对不同的数量单位进行对比探究,强化学生的对比思维,帮助学生明确理解不同单位的概念和内涵,精确学生的量感认知。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量感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自主观察、亲身体验、创新应用中深化对量的认知与理解,实现量感意识的发展,整体推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意识的培养计划[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3,(2).86-88.

[2]杨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的教学途径[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1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