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与数感关系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5
/ 2

量感与数感关系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视角

李翠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量感和数感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视角,深入探索量感与数感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以实物操作强化量感、利用数字游戏培养数感以及创设情境,融合量感与数感等策略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量和数的直观感知和理解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量感;数感;关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日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量感和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两大关键要素,它们在增强学生数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以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深入剖析量感与数感的内在联系,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认知成长轨迹,同时也为教学实践提供宝贵的指引和启迪。

一、以实物操作强化量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和数感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能力。量感侧重于对量的直观感知,而数感则侧重于对数的理解和运用。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因此通过实物操作来强化量感显得尤为重要。实物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从而在脑海中构建更加清晰、准确的量的概念,进而促进数感的发展。

以三年级上册《测量》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度单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些日常物品,如铅笔、书本和橡皮,并在这些物品上明确标注出它们的长度,例如铅笔长15厘米,书本长25厘米。随后,让学生亲自使用直尺测量这些物品,以此方式让他们切实感受不同长度单位,如厘米和毫米,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建立起准确的量感。其次,在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认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组织长度测量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内的各种物体,如黑板的长度和窗户的宽度,并准确记录测量结果。假设黑板的长度为400厘米,窗户的宽度为150厘米。这类实践活动不仅能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深化对量的直观感知。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换算关系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换算问题。例如,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有一根2米长的绳子,需要将其长度换算成厘米,那么这根绳子究竟有多长?”在引导学生解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即用直尺量出2米(即200厘米)的具体长度,来得出答案[1]。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能提升他们的数感和计算能力。

二、利用数字游戏培养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量感和数感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基本数学感知能力。量感主要指的是学生对物体数量、大小、长度、面积等量的直观感知,而数感则是指学生对数字、数量关系和数学运算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在教授相关数学课程时,教师利用数字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对数字的直观感知,从而培养数感和量感。

以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宇宙数字探险”的教学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化身为宇宙探险家,深入浩瀚的宇宙空间,通过直观而有趣的方式探索并领悟大数的概念。游戏伊始,教师为学生展示一幅详尽的“宇宙数字地图”。这幅地图上,各个星系与其对应的数字清晰标注,如“一亿三千万光年的仙女座星系”和“五百万光年外的大麦哲伦星系”。学生需深入理解这些巨大数字所代表的天文距离,并依据地图中的线索,踏上星系探索的旅程。探险途中,学生将面临多样的数字挑战。他们可能需要计算星系间的遥远距离,或比较不同星系的规模大小。这些挑战旨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大数知识进行精确的计算与逻辑推理,从而逐步培养出对大数的直观感知和量化理解。此外,为了丰富游戏的互动体验,教师可以设计团队合作任务,将学生分组,并要求他们携手完成一系列数字挑战,如解密数字谜题、探寻隐藏的数字宝藏等。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学生运用大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技巧。最后,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将实际应用场景融入游戏之中。例如,模拟宇航员太空生活,让学生计算食物与氧气的消耗量,或规划宇航任务路线与时间。这些实际应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感和量感。

三、创设情境,融合量感与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量感和数感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核心概念。量感,通常指的是学生对量的直观感知和理解,包括长度、面积、体积等度量衡的直观把握;而数感,则侧重于学生对数的意义和大小有敏锐的感知,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字进行问题解决。创设情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为关键,它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场景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升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设计校园花坛”。在这个情境中,假设学校计划在校园内建造一个多边形花坛,并需要学生们根据给定的不同多边形形状(例如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及其边长,来计算各自的面积。这不仅考验了学生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各种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例如,当给出一个底边长为6米、高为4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时,学生们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底×高),得出其面积为24平方米。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对不同形状的花坛面积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与前面提到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相比,一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花坛的面积会是多少呢?通过计算和对比,学生们会发现三角形花坛的面积为12平方米,恰好是平行四边形花坛面积的一半。这样的对比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而且帮助他们通过直观的比较,更深刻地理解了不同多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数学量感。此外,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教师还可以设计更为复杂的多边形面积计算问题。例如,可以引入由多个基本多边形组合而成的复合多边形花坛,鼓励学生们尝试通过分割、组合等方法求解其面积

[2]。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们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更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和数感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孩子们的数学思维世界。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实践,我们引导孩子们在探索中感悟数的奥秘,于量的积累中培养对数学的直觉与敏感。量感与数感,如同数学的双翼,帮助孩子们在数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庄航海.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数感与量感的养成路径[J].学苑教育,2022,(34):69-71.

[2]刘巧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数感和量感培养[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3,(08):63-65.

作者简介:李翠(1976年1月20日—),女,羌族,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人,绵阳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科毕业。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