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2
/ 2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效果评价

周招兰1,何乔晶2,秦莉1,王淑芳1

1文山州中心血站  云南文山州  663099

2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文山州皮肤病专科医院) 云南文山州 663099

[摘要]目的分析加强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管理对提高血液制备成品质量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5月期间文山州中心血站随机抽取的300份血液制备成品作为对象展开分析,根据抽取时间分成2组,2023年1月~2023年9月血液制备成品处理方式为常规管理(管理前),2023年10月~2024年5月血液制备成品处理方式为质量控制管理(管理后)。比较两个时期的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结果 采取质量控制管理后的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 将质量控制管理应用于中心血站血液成分制备工作有助于提升血液制备成品的合格率,保证血液制品质量,提倡推广使用。

关键词血站;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管理

无论是因交通事故导致的严重创伤,还是由于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的疾病,输血都能在关键时刻为患者提供直接的生命支持,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和康复效果。血液成分制备是运用离心、过滤等方法,分离出各种血液成分,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有选择性地输注,从而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本文对中心血站不同时期的血液成分制备工作进行分析,重点强调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5月期间文山州中心血站随机抽取的300份血液制备成品作为对象展开分析,根据抽取时间分成2组,为管理前和管理后,总结分析既往中心血站管理的方式的不足,以寻求最佳的血液成分制备管理模式。

1.2方法

2023年1月~2023年9月血液制备成品处理方式为常规管理(管理前):参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1],工作人员接受系统的岗前培训,依据血液成分制备流程严格执行。

2023年10月~2024年5月血液制备成品处理方式为质量控制管理(管理后):(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结合中心血站血液成分制备工作的具体需求调整培训计划,内容包括操作技能培训、质量体系理论培训以及岗位职业培训。所有人员在培训结束后均需接受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考核内容应涵盖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确保人员具备足够的能力胜任工作。新进人员上岗后设立3个月的考察期,期间由科室内审员负责对其工作进行综合评估,评估标准应详细明确,覆盖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对于无法达到预期的人员,进行再培训。定期对所有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以及现有技术的提升,通过持续培训,使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和新程序,保持血液成分制备工作技术的不断更新。(2)加强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①血液接收节点:严格检查血液的数量、外观、品种和规格等指标。确保每一袋血液都符合标准,检查血液制品的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清晰、无破损、无污染。只有在确保血液质量合格后,才可登记入库。详细记录每袋血液的信息,包括采集时间、血型、捐献者编号等,以确保可追溯性。②白细胞滤除节点:对冷链下的操作时间进行严格控制,防止血液温度上升影响质量。过滤血液时,应关闭过滤器旁路的管道,确保血液只能通过过滤器流入转移袋,避免任何可能的污染。③导管热合节点:对每个热合口进行严格检查,确保热合质量,防止热合不良导致的血液污染。热合过程中,保持无菌操作环境,防止任何外部污染物进入血液袋。④离心操作节点:确保离心机预冷合格,达到所需温度,防止因温度不达标影响离心效果;注意保护导管,防止因导管损坏导致的离心结果异常;确保离心机的参数设置正确,包括转速、时间等,确保离心效果。⑤成分分离节点:遵从轻拿轻放原则,避免剧烈摇晃或碰撞,确保离心效果不受影响;仔细观察离心后的效果,确保红细胞、血浆等成分的分离清晰,分界线明确。⑥速冻节点:根据不同成分的要求进行分别速冻,确保每种成分血液在最适宜的温度下保存,维持其最佳活性。定期检查速冻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速冻效果达到要求。⑦转移节点:血袋转移过程中,确保信息一致性,核对血袋上的标签信息与登记信息完全一致。转移过程中保持无菌操作环境,防止外部细菌进入血液袋。(3)环境质量管理:控制好制备区温湿度,每日清洁消毒;对制备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修、消毒,按规范使用;严把耗材质量关;对污染物集中处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个时期的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表示和检验采用(%)和χ2,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s表示,t(或F)检验,P<0.05提示结果差异远超偶然性因素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采取质量控制管理后的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详见表1。

表1管理前后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比较(n,%)

组别

样本数量

合格数量

合格率

管理前

150

149

99.33%

管理后

150

137

91.33%

χ2

-

10.789

p

-

0.001

3.讨论

近年来,成分输血治疗在临床应用愈发广泛,已成为许多急危重症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2]。血液质量作为影响成分输血质量和疗效的决定性因素,如不达标,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若要提高血液质量,加强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是重要前提。

传统制备管理主要关注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注重操作规程和技术环节,对其他关键环节重视力度不足,导致对最终的血液成分制备结果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对血液成分制备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结果显示,采取质量控制管理后的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通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关键节点控制、引进新技术和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可以显著提升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确保成分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质量控制管理在血站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血液制备成品的检测合格率,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增强血站信誉,最终推动成分输血治疗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亚波.新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发布[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1(10):7.

[2]吴玉清,周洪,张志杰.山东省血站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24,37(3):27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