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0
/ 2

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马茜

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医医院   贵州六盘水 553000

摘要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了解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心电图作为无创、便捷的检查手段,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特征性改变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介入治疗,包括PCI和CABG,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其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介入治疗效果

引言

冠心病,这一潜伏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声杀手”,以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成为全球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从剧烈的心绞痛到隐匿的非典型症状,如无明显诱因的呼吸困难、心悸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心电图检查因其无创、便捷的特点,在冠心病诊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ST段、T波及Q波的改变为临床提供了宝贵的诊断线索。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PCI和CABG的应用,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和长期预后仍需进一步探讨。

1.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1.1典型症状

冠心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这是一种由于心肌暂时性缺血引起的胸痛。心绞痛通常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疼痛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左肩、臂、颈部或下颌。疼痛性质为压迫性、紧缩性或烧灼感,持续时间通常为几分钟,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这种疼痛是由于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狭窄导致供氧不足所致。心绞痛的发作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信号,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疾病,需要进一步的医学评估和治疗。

1.2非典型症状

冠心病的非典型症状可能不易被识别,因为它们不具有典型心绞痛的特征。非典型症状包括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恶心或呕吐,这些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胃肠道问题。患者可能出现疲劳、呼吸困难、心悸或头晕,这些症状在体力活动或情绪压力下可能加剧。非典型症状的隐蔽性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他们更可能表现出非典型症状。

1.3并发症表现

冠心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并发症。心肌梗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持续性胸痛,可能伴有出汗、恶心和呼吸困难。心力衰竭是另一个常见并发症,患者会出现持续的呼吸困难、水肿和疲劳。心律失常也可能发生,表现为心悸、晕厥或猝死。冠心病还可能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心脏破裂等严重后果。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病情的恶化,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2.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

2.1正常心电图表现

正常心电图(ECG)是由一系列规律的波形组成,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P波代表心房的去极化,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正常情况下,这些波形应该是规则的,且在各个导联中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间间隔。例如,P波应该是小而圆顶的,QRS波群应该是窄的,T波应该是正向的。心电图的间期和段,如PR间期、QT间期和ST段,也有正常范围。PR间期代表从心房到心室的电传导时间,QT间期代表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的总时间,ST段代表心室去极化结束到复极化开始的时间。正常心电图的识别是评估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基础。

2.2异常心电图模式

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可能出现多种异常模式,这些模式反映了心肌缺血、损伤或梗死。心肌缺血时,ST段可能出现压低或抬高,T波可能变为倒置或低平。心肌损伤时,ST段抬高是典型表现,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可能出现病理性Q波,这是由于心肌坏死导致的电活动丧失。心电图还可能显示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这些都可能是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后果。异常心电图模式的出现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

2.3心电图在诊断中的作用

心电图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心肌电活动的实时信息。心电图的异常模式,如ST段改变、T波倒置和病理性Q波,是诊断心肌缺血、损伤和梗死的重要依据。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评估中,心电图的变化能够帮助医生迅速判断病情的严重性,并指导紧急治疗。心电图还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如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后心电图的改善,反映了心肌缺血的缓解。尽管心电图有其局限性,如不能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但它仍然是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3.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

3.1介入治疗类型

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PCI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放置支架,以恢复血流。这种方法适用于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尤其是那些病变较为局限的患者。CABG则是一种开胸手术,通过建立新的血管旁路,绕过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肌血供。CABG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或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这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各有优势,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特点。

3.2介入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对于有严重症状、药物治疗无效或心肌缺血范围较大的患者,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和预后。然而,介入治疗也有禁忌症,如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未控制的心力衰竭、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等。对于某些病变复杂或弥漫性病变的患者,介入治疗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在决定介入治疗前,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变特点。

3.3介入治疗效果评估

介入治疗的效果评估通常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短期效果评估主要关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症状改善情况。手术成功通常定义为血管造影显示血流恢复到TIMI3级,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长期效果评估则关注患者的生存率、再次介入治疗的需求、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心功能改善情况。通过定期的心电图、心脏超声、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以评估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也是评估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3.4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与监测

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与监测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术后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和心肌酶谱,以及观察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患者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的饮食,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并定期复查。心理护理也不可忽视,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综合的护理与监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束语

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心电图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而介入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实施,对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徐元杰,宋现丽,廖培超,等.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J].中国疗养医学,2024,33(05):18-22.

[2]赵艳,杨杰,张继伟.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24,31(04):509-510.

[3]寇小康,孟海英,李转珍,等.冠心病患者心理复原力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10):191-194.

[4]李凤华,苏婷,邓洁,等.心脏康复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研究[J].婚育与健康,2024,30(06):154-156.

[5]胡银花.冠心病患者应对方式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09):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