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3交感神经节解剖位置变异,以及该变异与原发性手汗症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采用第4肋骨表面(R4)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的86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手术中应用近红外荧光胸腔镜观察T3交感神经节的解剖位置。术后随访疗效及副作用,分析T3神经节解剖位置变异与疗效的关系。结果82.6%的T3神经节无解剖位置变异,下移变异至第4肋骨表面或第4肋间者占17.4%。术后1个月随访,无变异侧手汗效果:过干2.1%,干燥39.4%,轻度潮湿57.0%,潮湿1.4%;变异侧依次为13.3%,53.3%,33.3%,0。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1年随访,无变异侧手汗效果依次为:0,36.5%,56.9%,6.6%;变异侧依次为0,33.3%,63.0%,3.7%。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9)。结论荧光胸腔镜显示T3交感神经节位置下移变异率为17.4%;T3神经节下移变异者术后早期手掌偏干。

  • 标签: 原发性手汗症 荧光胸腔镜 交感神经 解剖变异 交感神经切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对我国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199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选中国离子通道病全国注册研究的193例LQTS患者,本研究选取其中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或北京同仁医院进行LCSD手术的28例患者。QTc>550 ms或首次发病≤1岁或携带高危突变的为高危组(n=13),QTc介于500~55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中危组(n=10),QTc<50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低危组(n=5)。对3组患者行传统或经胸腔镜(VATS)LCSD手术。随访至术后20年,收集术前基线资料及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数据,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数据采集、心脏事件发作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对不同危险分层以及不同基因分型患者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28例行LCSD手术的LQTS患者中,女性23例(82.1%),手术时年龄20.5(15.0,37.5)岁,传统术式11例(39.3%),VATS-LCSD术式17例(60.7%)。19例(67.9%)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包括4例LQT1、12例LQT2、1例LQT1/LQT2混合型、2例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术后随访189.3(138.7,204.9)个月,3组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访率为10.7%(3/28),失访3例均在中危组。随访期间1例(4.0%)患者出现Horner综合征(在高危组),3例(12.0%)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均在高危组),12例(48.0%)患者再发晕厥(低危组2例,中危组3例,高危组7例)。与术前相比,LCSD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心脏事件人年均发作次数降低[术后1年(0.2±0.1)次,末次随访(0.5±0.8)次,术前(3.5±3.3)次,P<0.001]。末次随访时QTc值较术前缩短[(489.0±40.1)ms比(545.7±51.2)ms,P<0.001]。在术前基础QTc值≥500 ms且完成随访的20例患者中,有11例(55.0%)在末次随访时QTc值缩短至<500 ms。无任何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在低、中、高危组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24,log-rank P=0.026)。LQT1、LQT2与未定型患者无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5.20,log-rank P>0.05)。结论LQTS患者LCSD术后远期心脏事件发作减少、QTc间期缩短。LCSD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可靠、安全,但高危患者术后仍有发生猝死的风险,应加强随访,积极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 标签: QT延长综合征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校正的QT间期 预后
  • 简介:摘要临床教学查房是一种具有古老传统和独特特点的医学教学形式。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健康体检普及、辅助检查第一时间进场、患者维权意识提高,以及教学理念、形式和技术的更新等,教学查房遇到了新挑战。为此,本文提出目前教学查房的3个原则:①应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目标;②可综合应用各种教学形式;③应尽可能涵盖患者诊疗的全过程。在此指导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开展了旨在提升学员肺癌临床工作胜任能力的新形式教学查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标签: 教学查房 临床教学 岗位胜任力 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