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四肢骨折患者62例(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随机分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观察组(31例)与钢板螺丝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31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优良率高,术后恢复时间短,VAS评分低,P<0.05。结论:四肢骨折治疗中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 标签: 锁定加压钢板 四肢骨折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 HECTD1(circ-HECTD1)是否通过调控miR-98-5p/酪氨酸蛋白激酶A4(EPHA4)的表达参与氧糖剥夺(OGD)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检测神经元中circ-HECTD1、miR-98-5p和EPHA4之间的靶向关系,并将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条件下培养24 h)与OGD 6 h、12 h、24 h组(予OGD处理6 h、12 h、24 h)以及OGD+Vector组与OGD+circ-HECTD1组、OGD+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si-NC)组与OGD+siRNA circ-HECTD1(si-circ-HECTD1)组、OGD+微小RNA(miRNA)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组与OGD+miR-98-5p模拟物(miR-98-5p mimic)组、OGD+miRNA抑制物阴性对照(anti-miR-NC)组与OGD+miR-98-5p抑制物(anti-miR-98-5p)组、OGD+miR-98-5p mimic+pcDNA组与OGD+miR-98-5p mimic+EPHA4组、OGD+si-circ-HECTD1+anti-miR-NC组与OGD+si-circ-HECTD1+anti-miR-98-5p组,分别转染pCD5-ciR空载体、pCD5-ciR-circ-HECTD1过表达载体、si-NC、si-circ-HECTD1、miR-NC、miR-98-5p mimic、anti-miR-NC、anti-miR-98-5p至神经元,以及共转染miR-98-5p mimic和pcDNA3.1空载体、miR-98-5p mimic和pcDNA3.1-EPHA4过表达载体、si-circ-HECTD1和anti-miR-NC、si-circ-HECTD1和anti-miR-98-5p至神经元,OGD处理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circ-HECTD1、miR-98-5p和EPHA4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EPHA4蛋白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采用试剂盒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结果(1)circ-HECTD1能够与miR-98-5p靶向结合,miR-98-5p能够与EPHA4 3'翻译区靶向结合。(2)与对照组比较,OGD 6 h、12 h、24 h组神经元中circ-HECTD1表达均明显升高,miR-98-5p表达均明显降低,EPHA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OGD+Vector组比较,OGD+circ-HECTD1组神经元中circ-HECTD1的表达明显升高,miR-98-5p的表达明显降低;与OGD+si-NC组比较,OGD+si-circ-HECTD1组神经元中miR-98-5p的表达明显升高,EPHA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与OGD+miR-NC组比较,OGD+miR-98-5p mimic组神经元中miR-98-5p的表达明显升高,EPHA4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与OGD+anti-miR-NC组比较,OGD+anti-miR-98-5p组神经元中miR-98-5p的表达明显降低,EPHA4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与OGD+si-circ-HECTD1+anti-miR-NC组比较,OGD+si-circ-HECTD1+anti-miR-98-5p组神经元中EPHA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比较,OGD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活性明显升高;与OGD+si-NC组比较,OGD+si-circ-HECTD1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活性明显降低;与OGD+si-circ-HECTD1+anti-miR-NC组比较,OGD+si-circ-HECTD1+anti-miR-98-5p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活性明显升高;与OGD+miR-NC组比较,OGD+miR-98-5p mimic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活性明显降低;与OGD+miR-98-5p mimic+pcDNA组比较,OGD+miR-98-5p mimic+EPHA4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敲低circ-HECTD1后可通过靶向调控miR-98-5p/EPHA4的表达,从而改善OGD诱导的神经元损伤。

  • 标签: 环状RNA HECTD1 miR-98-5p 酪氨酸蛋白激酶A4 氧糖剥夺 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术前Fuhrman核分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1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cRCC的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90例)和验证集(39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Fuhrman Ⅰ、Ⅱ级纳入低级别组(96例,训练集65例、验证集31例),Fuhrman Ⅲ、Ⅳ级纳入高级别组(33例,训练集25例、验证集8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于T1WI、T2WI、Dixon纯水相、Dixon纯脂相、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血氧水平依赖(BOLD)图像上手动勾画感兴趣区,每个ROI分别提取396个纹理特征。在训练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Mann-Whitney U检验、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法、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法行特征降维,获取最佳纹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鉴别高、低级别ccRCC的效能。结果共筛选出4个SWI、1个T2WI以及1个BOLD纹理特征用于建模。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鉴别高、低级别ccRCC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59(0.770~0.923)和0.883(0.740~0.964),特异度分别为95.4%和87.1%,灵敏度分别为68.0%和87.5%,准确度分别为87.8%和87.2%。结论基于T2WI、SWI和BOLD图像建立的多模态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ccRCC Fuhrman核分级具有较高的效能。

  • 标签: 癌,肾细胞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Fuhrman核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超声图像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诊断的深度学习系统并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的2 000段儿童髋关节超声影像片段,并选取影像片段中标准截面2 000张,所有标准截面均由标注小组通过使用基于Python 3.6环境的自编软件使用图片跨媒体数据标注与人工审核标准化流程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随机选取其中1 753张用于训练深度学习系统,余247张用于测试系统。再从测试集中随机选取200张标准截面,并由8位临床医生独立完成读片标注,将8份独立结果与A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测试集共247例,与临床医生测量相比,判读髋关节是否成熟的诊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ROC,AUC)为0.865,灵敏度为76.19%,特异性为96.90%。Graf详细分型下的深度学习系统判读的AUC为0.575,灵敏度为25.90%,特异性为89.10%。根据Bland-Altman方法确定的α角[95% LoA(-4.7051°,6.5948°),Bias -0.94,P<0.001]和β角[95% LoA(-7.7191,6.8777),Bias -0.42,P=0.077],与8位临床医生相比AI系统判读结果均更为稳定,且β角效果更为突出。结论新型人工智能系统可快速且准确的测量标准髋关节超声平面的Graf法相关指数。

  • 标签: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计算机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肘内侧小切口联合空心钉操纵杆技术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肱骨内上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7例;左侧10例,右侧16例;受伤时年龄为(11.3±2.2 )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6±3.9)d。术前常规行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术中行肘内侧小切口联合空心钉操纵杆技术实现骨折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末次随访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 )评估肘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根据Papavasiliou分型:Ⅱ型骨折9例、Ⅲ型13例、Ⅳ型4例;MEPS评分为(94±5)分(85~100分)。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21.7±11.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5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不连、延迟愈合、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肘内侧小切口联合空心钉操纵杆技术是一种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可靠有效方法,可以实现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和满意疗效。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4~14岁[(7.4±2.7)岁]。49例采用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研究组),36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闭合复位失败改行切开复位患者比例(下文统称切开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观察两组术后2个月并发症情况(如感染及克氏针针尾激惹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12个月[(6.2±2.2)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62.4±21.4)min、(34.8±7.1)次,明显长于或多于研究组的(31.2±14.1)min、(22.5±5.1)次(P<0.05或0.01)。对照组切开率为17%,而研究组为0(P<0.01)。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5±0.8)周和(4.6±0.6)周(P>0.05)。按Flynn评分,末次随访时对照组肘关节优良率为89%,其中优2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研究组肘关节优良率为94%,其中优41例,良5例,可3例,差0例(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克氏针针尾激惹。结论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切开率。

  • 标签: 儿童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新亚型特点及可信度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54例;年龄2~13岁[(8.5±2.4)岁]。根据影像学特点对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分类,分为两种亚型:ⅢA型(14例),骨折完全断裂,远端骨折块向前向外移位,无明显前后倾(<10°)或旋转;ⅢB型(78例),骨折完全断裂,远端骨折块向前向外移位,伴随远端骨折块明显前后倾(>10°)或旋转。比较ⅢA、ⅢB两种骨折的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和切开复位率,以及两者间尺神经损伤和切开复位发生风险。采用加权Kappa方法检验两种新分型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一致性。结果15例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伴尺神经损伤,其中ⅢA型1例(6.7%),ⅢB型14例(93.3%);77例患儿无尺神经损伤。ⅢB型尺神经损伤发生风险约是ⅢA型的3倍(OR=2.84,95%CI 0.34~25.56,P>0.05)。15例尺神经损伤患儿中,11例(73.3%)行切开复位;77例无尺神经损伤患儿中,18例(23.4%)行切开复位。伴尺神经损伤行切开复位治疗风险是无尺神经损伤的9倍(OR=9.01,95%CI 2.28~33.17,P<0.01)。29例行切开复位治疗患儿中,ⅢA型2例(6.9%),ⅢB型27例(93.1%)。ⅢB型切开复位发生风险是ⅢA型的3倍(OR=3.17,95%CI 0.66~15.24,P>0.05)。观察者间Kappa值为0.49±0.09(95%CI 0.31~0.66),为中等强度的一致性。观察者内Kappa值为0.80±0.06(95%CI 0.68~0.91),具有较强或极强的一致性。结论儿童屈曲桡偏Wilkins ⅢB型肱骨髁上骨折较ⅢA型更易伴发尺神经损伤,更易导致切开复位。新亚型具有可靠的观察者间、观察者内一致性,可行性较高,对提前预判手术方案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肱骨骨折 儿童 骨折分型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7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入组研究。由住院中心制作随机数字,将其1:1分为对照、试验两组。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试验组联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对比治疗效果。结果: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比对照组的72.97%要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较之对照组,试验组患儿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患儿FEV1和PEF指标明显增高,试验组检测值较之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能加快症状消退、改善肺部功能,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布地奈德 肺热咳喘颗粒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经过我们全科护理人员对睑板腺囊肿患者进行细致入微的护理,这样也能够比较好地、有效地提高我们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和自身护理质量;也能够尽快缓解来自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方法:评估睑板腺囊肿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疾病等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以此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并且积极给予实施。结果:自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们科接受治疗的26例患者中,均没有出现患者担心的不良后果和疾病相关后遗症。结论:因为我们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和准备,又实时给予积极有效地治疗是睑板腺囊肿手术成功的关键。睑板腺囊通常又称为散粒肿。因睑板腺分泌物储留引起的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炎症。睑板腺囊肿是常见的眼睑炎症,以上眼睑居多。一般小而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囊肿可以自行吸收。但是较大的经过抗炎治疗囊肿仍不消退的,可行手术治疗。

  • 标签: 睑板腺囊肿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肠炎宁颗粒联合益生菌治疗秋季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年2月收治的70例秋季腹泻患儿入组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1:1分为对照、试验两组。对照组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试验组联用肠炎宁颗粒,对比治疗效果。结果: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比对照组的74.29%要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患儿血清IL-6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试验组检测值较之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肠炎宁颗粒联合益生菌治疗秋季腹泻疗效确切,能加快症状消退、抑制炎性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秋季腹泻 肠炎宁颗粒 益生菌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7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入组研究。由住院中心制作随机数字,将其1:1分为对照、试验两组。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试验组联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对比治疗效果。结果: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比对照组的72.97%要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较之对照组,试验组患儿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患儿FEV1和PEF指标明显增高,试验组检测值较之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能加快症状消退、改善肺部功能,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布地奈德 肺热咳喘颗粒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层卫生院对于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以及效果。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为我院在2021年1月份至2021年12月份收治的80例进行尿液常规检测的病人,对这80例病人使用随机平衡的方式分为A组和B组,对A组病人的尿液检测使用常规管理;B组病人的尿液检验使用质量控制管理,对两组病人尿液的检测合格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其满意度。结果:为A组和 B组的病人进行了不同的检测管理后,B组病人的检测合格率更高,病人的满意度也更高,P

  • 标签: 基层卫生院 临就要尿液常规检验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对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PC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5例,女43例,年龄(48.78±3.51)岁,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前检测血清MCP-1、IMA水平。分析血清MCP-1、IMA水平对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CP-1、IMA水平对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后3个月,108例患者中预后良好55例(50.93%),预后不良53例(49.07%);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MCP-1、IMA水平分别为(16.83±2.95)ng·dl-1、(10.95±1.85)μg·L-1,高于预后良好组(13.76±2.18)ng·dl-1、(8.62±1.67)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CP-1、IMA水平可影响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均OR>1,P<0.05)。绘制ROC发现,血清MCP-1、IMA水平及联合检测预测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0.7,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结论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受血清MCP-1、IMA水平的影响,且可根据上述指标水平预测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缺血修饰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构建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诊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252)和测试集(n=108)。采用A.K.软件提取DWI梗死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每例患者的DWI图像提取1136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21个与预后高度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基于DWI模型预测训练集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5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65、0.948,准确度达0.954;基于DWI模型预测测试集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预后的AUC为0.8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8、0.816,准确度达0.828。结论基于治疗前DWI的影像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构建模型对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预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经过我们全科护理人员对在科的斜视患者进行细致入微的护理,这样也能够比较好地、有效地提高我们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和自身护理质量;也能够尽快缓解来自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方法:评估斜视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疾病等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以此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积极给予实施。结果:自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我们科住院治疗的11例患者中,均没有出现患者担心的不良后果和疾病相关后遗症。结论:因为我们护理人员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和准备,也对其家属做耐心细致地宣教,又实时给予积极有效地治疗是斜视矫正手术成功的关键。斜视是指两眼融合功能失去控制作用,使两眼处于间歇性或经常性偏斜状态。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

  • 标签: 斜视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TA)源影像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CTA pc-ASPECT)评分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O)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35例术前经CTA影像确诊的AVBO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4~84 (62.40±13.46)岁。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观察靶血管远端栓塞、颅内出血等围手术期事件、血管内取栓相关并发症;依据治疗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值评定患者的早期临床预后。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预后良好组的CTA pc-ASPECT评分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来测定曲线下面积及最佳界值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的早期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5例患者中,34例(97.1%)血管成功再通,6例术中发生靶血管远端栓塞,22例(62.9%)临床预后良好。单因素分析中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CTA pc-ASPECT评分比较P值均<0.1,纳入多因素分析。对CTA pc-ASPECT评分进行ROC分析,结果提示曲线下面积是0.930(95%可信区间0.850~1.000),最佳界点值是7.5分(灵敏度72.7%,特异度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A pc-ASPECT评分≥8分为AVBO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23.850,95%可信区间2.005~283.704, P<0.05)。结论CTA pc-ASPECT评分可独立预测AVBO患者血管内治疗早期临床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后循环 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接法和直接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67例,其中男52例、女15例,年龄51~74岁。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直接机械取栓治疗者34例纳入直接取栓组,采用静脉阿替普酶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桥接治疗者33例纳入桥接治疗组。术后即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率,术后48 h复查CT评估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前及术后第90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90 d内病死率。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上述各观察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9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因分型、发病时间、血管闭塞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占比分别为9.1%(3/33)和32.4%(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5, P<0.05)。桥接治疗组术后第90天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占比高于直接取栓组,分别为51.5%(17/33)和29.4%(10/34),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401, P>0.05);桥接治疗组、直接取栓组术后血管再通率和术后90 d内死亡率分别为75.8%(25/33)、58.8%(20/34)和27.3%(9/33)、29.4%(10/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治疗组患者术后48 h并发颅内出血1例(3.03%),直接取栓组则无一例并发颅内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04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为术后9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 CI)为1.208(1.059~1.377), P<0.01]。结论直接取栓治疗与桥接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关联。

  • 标签: 卒中 后循环 桥接治疗 机械取栓 预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