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论文深入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行业的变化,详细分析了新闻工作在新环境下所遇到的主要挑战,如传播方式的变革、信息过载与真实性问题、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挑战,以及读者习惯的转变。同时,论文也揭示了新媒体时代为新闻工作带来的机遇,包括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增强的互动性、数据驱动的新闻报道,以及创新盈利模式的探索。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论文进一步提炼了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有效策略,并提出了提高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加强新闻真实性核查、创新传播方式和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等建议。

  • 标签: 新媒体时代 新闻工作 挑战 机遇 信息传播
  • 简介:摘要:林业技术在森林经营和经济效益提升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森林经营的目标已从简单的木材生产扩展到综合性的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兼顾。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先进的林业技术能够提高森林经营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促进森林经济的发展。基于此,以下对林业技术在森林经营和经济效益提升中的作用与方案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林业技术 森林经营和经济效益提升 作用与方案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对二次改良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定结果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的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9年12月—2022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住院的500例经二次改良NRS 2002筛选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纳入研究,按烧伤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烧伤患者(450例)与严重烧伤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一般烧伤患者分为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和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每组225例;将严重烧伤患者分为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每组25例。各组患者在常规烧伤救治基础上分别采用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伤后1、3、7、14、21 d,记录4组患者摄入总能量及总蛋白质摄入量;检测4组患者血浆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外周血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计数、CD8阳性T细胞计数、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自然杀伤细胞比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游离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计算4组患者当日氮平衡。于伤后7、14、21 d,重新对4组患者行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记录4组患者治疗期间脓毒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严重烧伤2组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结果476例患者顺利完成试验,其中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213例[男112例、女101例,年龄(37±19)岁]、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218例[男115例、女103例,年龄(42±16)岁]、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22例[男女各11例、年龄(35±8)岁]、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35±8)岁]。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1 d摄入总能量明显更高(t=6.06,P<0.01),伤后7 d摄入总能量、伤后1 d总蛋白质摄入量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6.17、4.59,P<0.01)。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21 d摄入总能量明显低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t=2.70,P<0.01)。严重烧伤2组患者伤后各时间点总蛋白质摄入量均相近(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3、7、14、21 d前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05、2.33、2.45、2.11,P<0.05),伤后7、14、21 d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30、2.56、2.15,P<0.05),伤后7、14 d转铁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1.99、2.27,P<0.05),伤后14、21 d氮平衡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1、2.07,P<0.05),伤后21 d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明显更低(t=1.99,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3、7、14、21 d 前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0、2.64、2.18、2.39,P<0.05),伤后7、14、21 d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27、2.39、2.69,P<0.05),伤后14、21 d转铁蛋白和氮平衡均明显更高而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30、2.35,2.41、2.16,2.31、2.73,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21 d IgA、IgG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19、2.36、2.17,2.49、1.97、2.24,P<0.05),伤后21 d IgM明显更高(t=2.06,P<0.05),伤后3、7、14、21 d 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49、2.25、2.33、2.41,2.39、2.24、2.46、2.18,P<0.05),伤后14、21 d CD4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15、2.27,P<0.05)而CD8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58、2.35,P<0.05),伤后7、14、21 d自然杀伤细胞比例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3、2.21、2.36,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 d IgA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15、2.03,P<0.05),伤后7、14、21 d IgG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09、2.56、2.15,P<0.05),伤后21 d IgM明显更高(t=2.08,P<0.05),伤后14、21 d 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计数和自然杀伤细胞比例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2、2.14,2.14、2.39,2.56、2.19,P<0.05),伤后7、14、21 d CD8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低而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27、2.81、2.01,2.11、2.69、2.05,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14、21 d IL-6(t值分别为2.34、2.32,P<0.05)、游离mtDNA拷贝数均明显更低(Z值分别为-2.28、-2.34,P<0.05),伤后7、14、21 d sTREM-1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02、2.94、3.72,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21 d IL-6和sTREM-1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15、2.29、2.47,2.43、2.07、2.32,P<0.05),伤后14、21 d游离mtDNA拷贝数均明显更低(Z值分别为-2.49、-2.21,P<0.05)。治疗期间,一般烧伤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相近(P>0.05),严重烧伤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相近(P>0.05)。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住ICU时间为(11±3)d,明显短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的(14±3)d(t=3.12,P<0.01)。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t=3.11,P<0.01),严重烧伤2组患者住院时间相近(P>0.05)。结论对二次改良NRS 2002评定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应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缩短一般烧伤患者住院时间和严重烧伤患者住ICU时间。

  • 标签: 烧伤 营养评价 营养支持 肠道营养 免疫 感染 炎症趋化因子类 营养风险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营养代谢、炎症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纳入此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每组8例,各组患者性别依次为男5例、女3例,男4例、女4例,男3例、女5例,男4例、女4例;年龄依次为(35±7)、(36±9)、(33±11)、(38±7)岁。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胰岛素常规治疗控制血糖;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在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另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14 d以上;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在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基础上另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分别于治疗1、3、7、14 d,检测4组患者血糖、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CRP)。统计4组患者治疗1、3、7 d心脏指数、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数据处理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结果4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无退出病例。治疗3、7、14 d,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5.9±1.3)、(5.8±0.6)、(5.5±0.5)mmol/L]和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血糖[(5.9±1.1)、(5.6±1.1)、(5.2±0.8)mmol/L]均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9.1±0.5)、(8.4±0.9)、(7.4±1.1)mmol/L,P<0.05]。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治疗7、14 d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前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和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7、14 d前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4组患者治疗1、3、7、14 d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RP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心脏指数、SVI、GEDVI、SVRI明显高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EVLWI、PVPI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在患者严重烧伤后改善体内高代谢,减少内源性营养底物的分解与消耗,同时还有助于心功能恢复、维护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 标签: 烧伤 营养支持 胃肠外营养 谷氨酰胺 代谢 炎症 细胞因子类 血流动力学 胰岛素强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男4例、女4例)、乌司他丁组(男5例、女3例)、谷氨酰胺组(男5例、女3例)、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男4例、女4例),其年龄依次为(36±8)、(34±8)、(35±9)、(38±13)岁。从伤后2 d开始,给予4组患者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其中蛋白质每日2.0 g/kg,乌司他丁组患者另每隔8小时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次,每次100 kU,连续使用7 d;给予谷氨酰胺组患者的蛋白质中,0.3 g/kg由丙氨酸谷氨酰胺提供,连续使用7 d;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同时接受乌司他丁组和谷氨酰胺组的相应治疗。借助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监测各组患者治疗1、3、7 d的心指数、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数据处理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结果4组患者治疗1 d心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SVI均低于正常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均逐渐上升;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心指数、SVI均升高,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心指数、SVI显著升高(P<0.05或P<0.01)。治疗1 d,常规治疗组、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均处于正常低值水平,分别为(659±58)、(661±79)、(659±88)、(653±71)mL/m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均逐渐上升;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的(684±82)、(742±46)mL/m2比较,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均升高,分别为(732±53)、(777±33),(725±58)、(783±49),(813±65)、(849±27)mL/m2,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显著升高(P<0.05)。4组患者治疗1 d SVRI均处于较高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均逐渐下降;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SVRI均升高,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SVRI显著升高(P<0.05)。治疗1 d,常规治疗组、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均处于正常范围,分别为(6.6±0.6)、(6.3±0.4)、(6.5±0.4)、(6.6±0.6)mL/kg,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均呈上升趋势;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的(7.1±0.9)、(7.9±0.5)mL/kg比较,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均降低,分别为(6.2±0.6)、(7.1±0.4),(6.3±1.0)、(7.2±0.9),(5.8±0.7)、(6.7±0.6)mL/kg,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显著降低(P<0.05)。治疗1 d,4组患者PVPI均处于正常范围,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均逐渐下降;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PVPI均降低,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PVPI显著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通过提高心指数、SVI、GEDI、SVRI,降低EVLWI、PVPI,从而增加伤后早期心输出量,促进组织器官灌注,减轻肺水肿,显著改善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的血流动力学。

  • 标签: 烧伤 谷氨酰胺 血流动力学 乌司他丁
  • 简介: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存在数量众多的采石废弃地,并已积累了丰富的修复改造再利用经验:一方面,建立了开采企业主导、行政部门监督、咨询机构协作、公益组织参与以及多专业协作的管理体系与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其核心修复策略也已从早期的原貌恢复与单一复垦方式向更加注重营造野生生物栖息地与开展户外科普游憩活动的多途径再利用方式转变,而这些对于我国目前的采石废弃地修复改造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英国 采石废弃地 修复改造再利用 生态修复 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