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国产脉冲消融系统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21年3月至7月于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中心(9例)和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8例)住院接受脉冲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安全性、治疗效果、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结果。本研究为单组患者可行性及安全性观察,使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描述研究结果,无组间比较统计学结果。结果共入选17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60.6±6.8)岁,年龄范围49~76岁。入选患者均在X线透视引导下完成脉冲消融治疗,手术时间、消融导管停留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18.1±26.3)min、(47.7±17.2)min及(21.4±5.0)min。累计脉冲消融时间为(124.6±5.8)s,其中左上、左下、右上及右下肺静脉消融时间分别为(32.5±3.0)s、(30.4±1.5)s、(32.8±3.7)s及(28.9±3.2)s。术中消融即刻成功率为100%(17/17)。术后3个月均完成门诊随访,1例(1/17,5.9%)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到房颤发作超过30 s,手术成功率为94.1%(16/17)。围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膈神经损伤、肺静脉狭窄、食管损伤以及出血等事件。结论国产脉冲消融系统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心房颤动 脉冲消融 肺静脉隔离 可行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辅助下运用超高密度标测系统(Rhythmia系统)对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测及消融。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有临床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作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测(所有患者在ECMO的支持下,Rhythmia系统心内膜和/或心外膜),确定并消融室速的关键峡部/最早起源部位,术中无室速诱发则进行基质改良。结果共入选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年龄(62±6)岁,14例患者共标测出持续性室速种类为17种。其中3例患者因术中无诱发或室速标测不完全,在窦性心律下和/或心室起搏下行基质标测。术后ECMO置入部位伤口局部感染1例,给予清创及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8)个月,16例患者无室速发作,1例患者随访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程控时发现低频室速(70次/min)。结论在ECMO辅助下运用超高密度标测能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器质性室速进行准确地标测及消融,并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动过速 超高密度标测 体外膜肺氧合 结构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患者常易合并各种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Fontan术后患者。本例患者主因"间断心悸2年"入院,11年前诊断"复杂性先心病右位心大动脉转位单心室内脏转位"曾分别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双向Gleen术及改良Fontan术。术中明确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标测提示存在双房室结,分别于低位房室结及高位房室结放电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

  • 标签: 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 先天性心脏病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的室性早搏(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的648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其中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2.6±7.4)岁,年龄范围21~58岁]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分析所有27例患者室早形态,发现其QRS波均较窄,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所有患者均于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处进行放电消融。结果27例病例中,室早时平均QRS时限为(117.4±8.6) ms。标测消融证实15例起源于左前分支,7例起源于左后分支,2例起源于左中间隔支,3例起源于左束支。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提前体表QRS波(32.7±6.4) ms。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随访过程中有3例复发。本单中心研究经验成功率为88.9%。结论对于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的室早,导管消融时以标测到最早的收缩前期束支电位行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早搏 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对侧肺静脉共干是罕见的肺静脉解剖变异。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肺静脉隔离应根据患者肺静脉解剖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本研究探讨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在下肺静脉共干的患者中采用盒式单环消融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1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有房颤消融适应证、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并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患者5例,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所有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将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送至左心房,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以功率模式25~35 W,43℃,流速30 ml/min行盒式消融肺静脉单环隔离。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及术中资料,包括手术并发症、即刻手术效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曝光量,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症状、心电资料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结果阵发性房颤4例,持续性房颤1例,CHA2DS2-VASC评分为3.8±1.8,HAS-BLED评分为1.8±0.6;双侧下肺静脉共干左右缘内径(32.7±1.71)mm,上下缘内径(25.7±4.50)mm,呈椭圆形。经过消融5例患者均达到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即刻消融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手术时间82~188(141.8±33.8) min,X线曝光时间15~46(25.8±13.1) min,X线曝光量277~654(439.6±144.7) mGy。随访6~10个月,均维持窦性心律。结论对于下肺静脉共干的房颤患者,采用盒式消融单环隔离肺静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下肺静脉共干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三尖瓣环下心室侧消融在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右侧房室旁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曾消融失败和/或消融后复发的9例右侧房室旁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标测,且均于三尖瓣环下心室侧进行标测消融。结果所有9例患者均即刻消融成功,其旁路分布分别为三尖瓣环后侧游离壁5例、希氏束旁2例、三尖瓣环侧壁2例。术中放电消融(4.4±0.8)次,放电消融过程中旁路阻断时间为(6.5±1.3)s,所有患者术中旁路均同时达到双向阻滞。随访(28.4±15.6)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和/或旁路传导恢复,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出现。结论三尖瓣环下心室侧消融右侧房室旁路是安全有效的,可增加导管的稳定贴靠,尤其是对于消融失败或复发病例效果明显。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右侧房室旁路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