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致病原。2019-nCoV在遗传学上与一种蝙蝠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比较接近,与SARS-CoⅤ、MERS-CoV同为β属冠状病毒。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等)、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物对2019-nCoV均无效,不建议临床应用。目前研究证实可能有效的药物包括: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干扰素-β、恢复期血浆、单克隆抗体。但这些药物在2019-nCoV肺炎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实验证实。

  • 标签: 2019新冠状病毒 抗病毒治疗 感染
  • 作者: 王辰 瞿介明 曹彬 陈耀龙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18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1007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25,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GRADE中心 Cochrane兰州大学中心,兰州 730000
  • 简介:摘要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我国通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大流行已导致超过1.1亿人患病和250余万人死亡。为了更好地推动COVID-19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转化与应用,提升我国对COVID-19患者的诊治和疫情防控水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基于发现该病1年以来的研究证据,制订了《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这部指南具有方法科学、内容全面、动态更新等特点,本文将系统解读指南的制订特点。

  • 标签: 2019冠状病毒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指南
  • 作者: 赵建平 胡轶 杜荣辉 程真顺 金阳 周敏 张静 瞿介明 曹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30,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430014,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430030,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43007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2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20002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呼吸病学研究院 呼吸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是迄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挑战。全球为控制疫情积极投入巨大的努力,在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关键问题均取得较大进展。及时了解COVID-19的重要进展对提高我国医学界同仁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标签:
  • 作者: 宋融融 徐九洋 刘红玉 徐逸天 常康 曹彬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3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医学部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所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北京100029,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中的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季节流行性和极强的传染性。在目前已知的四种类型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最大,也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小分子抗流感病毒药物陆续投入临床,为人类对抗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然而,流感病毒快速突变的特点使其逐渐对传统的抗病毒药物耐药,使得现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有效性降低。因此,开发更多针对流感病毒感染的治疗药物仍然迫在眉睫。本文综述近年来新提出的小分子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长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拉尼米韦,新型病毒聚合酶抑制剂巴洛沙韦、法匹拉韦、匹莫迪韦以及病毒核蛋白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等,简要介绍药物药理作用并总结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对未来流感治疗的研究进行展望,为今后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流感病毒 抗病毒药物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玻纤板风管是建筑材料行业新兴起的新一代建筑材料,它广泛应用于宾馆、饭店、商业大厦、游泳场馆、工矿企业等地。本文针对现状提出了玻纤风管的新型连接方式—薄钢板法兰连接,克服了玻纤风管接口容易漏风的弊病,使风管制作简单,安装高效便捷。

  • 标签: 薄钢板法兰 工厂化加工 新型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当前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研究项目立项与经费资助现状。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回顾分析了2009-2019年自然科学基金(NSFC)呼吸系统疾病资助项目数量、经费投入、经费资助类别与布局方向。结果研究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呼吸领域立项数量与经费投入增长显著,促进了呼吸学科的发展。但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负担重,仍需加大呼吸系统疾病项目投入力度。结论建议NSFC应持续加大对呼吸系统疾病项目投入与支持力度,加强现有呼吸优势领域的发展,鼓励开展呼吸交叉与前沿领域的研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及研究团队,推动呼吸学科学术创新。

  • 标签: 呼吸病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资助 回顾分析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徐逸天 曹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中日友好医院 100029
  • 简介:摘要病毒性感染中毒症是病毒攻击宿主后,宿主对病毒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不同于细菌为感染病原体的脓毒症,病毒性感染中毒症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事实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心肌损伤等类似脓毒症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的表现在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很常见,合并病毒核酸血症者脏器损伤风险更高,“病毒性感染中毒症”或许是对此类临床表现和特征的更为准确的概括。病原体的鉴别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生物标志物的辅助、个体化的免疫治疗、更具针对性研究的开展对于改善病毒性感染中毒症预后将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本文试图在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强调此概念的重要性和进一步概述目前存在的相关科学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副流感病毒(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以2016年8月至2019年11月入住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或重症监护病房(ICU)的PIV核酸阳性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鼻咽拭子、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查,且符合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根据是否合并免疫功能低下,分为免疫功能正常组(44例)和免疫功能低下组(26例),根据是否合并混合感染,分为单纯PIV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症状、疾病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病原学特征、是否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抗菌药物应用情况、30 d病死率等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Cox回归分析探讨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4月份、7~8月份和12月份是PIV发病高峰,占所有患者的58.6%(41/70)。70例患者包括肺炎43例(61.4%),间质性肺疾病合并感染16例(22.9%),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7例(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4例(5.7%)。8例(11.4%)患者没有任何基础疾病,21例(30.0%)合并呼吸衰竭,18例(25.7%)给予机械通气治疗,15例(21.4%)30 d内死亡。免疫功能低下组患者肺炎严重指数评分,CT合并磨玻璃影和网格、蜂窝影的比例,机械通气、呼吸衰竭、住ICU的比例及30 d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组[(91.5分比84.0分)、(60.0%比34.1%)、(44.0%比11.4%)、(42.3%比15.9%)、(50.0%比18.2%)、(38.5%比22.7%)、(34.6%比13.6%)](均P<0.05);PIV下呼吸道感染中合并混合感染27例(38.6%),其中病毒检出17株(24.3%),细菌19株(27.1%),真菌(曲霉)14株(20.0%),胞内分枝杆菌1株(1.4%)。混合感染组中16例(59.3%)患者合并免疫功能低下,21例(77.8%)患者合并基础肺疾病。Cox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和间质性肺疾病为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机械通气为单纯PIV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成人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且易合并混合感染,30 d病死率高,若合并间质性肺疾病或机械通气提示预后不佳。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副流感病毒 疾病特征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