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胫腓骨远端闭合骨折患者术前护理中体位干预对消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胫腓骨远端闭合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5岁,根据患肢护理体位抬高角度和石膏固定方法不同分为4组(15°、30°、45°石膏夹板外固定组和30°改良石膏固定组),每组15例。15°、30°和45°石膏夹板外固定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肢石膏夹板外固定后不同抬高患肢角度,30°改良石膏固定组患者石膏固定远端至跖骨近端。观察采取不同消肿护理方法后,4组患者患肢消肿程度、消肿时间和疼痛评分。计量资料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5°、30°和45°石膏夹板外固定组术前消肿时间分别为(6.60±0.74)d、(5.73±0.46)d、(5.67±0.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P=0.04);30°改良石膏固定组术前消肿时间为(4.53±0.52)d,对比30°石膏夹板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P<0.05);4组患肢肿胀程度在入院后2 d左右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30±0.79)cm、(4.98±0.56)cm、(5.09±0.62)cm和(4.90±0.60)cm。对比抬高患肢15°和45°,抬高患肢30°具有肿胀消退速度更快更好、改善疼痛更优和良好患肢舒适度的优点;同时改良足部石膏固定增加足部运动可使消肿治疗更进一步。结论对胫腓骨远端闭合骨折患肢术前消肿治疗中,抬高患肢30°和改善石膏固定解放足部远端,能有效促进患肢消肿、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胫腓骨远端闭合骨折 体位 肿胀 石膏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以期为精准施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needle aspiraiton,EUS-FNA)提供更多依据。方法2016年9月—2021年2月间,因纵隔或腹腔淋巴结肿大,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行内镜超声检查,经EUS-FNA病理和(或)外科手术病理及至少6个月随访明确淋巴结良恶性质的83例连续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分为恶性淋巴结组(n=56)和良性淋巴结组(n=27),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超声内镜下恶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方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组间比较P<0.10的指标有淋巴结短轴长度、短长轴长度比、形态构成、边界是否清晰、淋巴门是否消失、回声是否均一、生长方式构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短轴长度>10 mm(P=0.021,OR=9.751,95%CI:1.407~57.573)、边界清晰(P=0.009,OR=20.587,95%CI:2.149~197.251)、淋巴门消失(P=0.019,OR=28.502,95%CI:1.725~470.864)、簇状聚集生长方式(P=0.004,OR=45.539,95%CI:3.429~604.822)、部分融合生长方式(P=0.004,OR=50.012,95%CI:3.497~715.266)是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纵隔及腹腔良恶性淋巴结,超声内镜下淋巴结具有短轴长度>10 mm、边界清晰、淋巴门消失、簇状聚集或部分融合生长方式的特征时提示恶性可能性大,应优先行EUS-FNA。

  • 标签: 淋巴结 恶性淋巴结 纵隔及腹腔 内镜超声检查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
  • 简介:摘要报道一例胰腺纤毛前肠囊肿患者。患者无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超声内镜下表现酷似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但囊肿穿刺液检查示囊液淀粉酶及CEA、CA125水平显著升高,后经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术后病理检查见纤毛柱状上皮及丰富的平滑肌结构,局部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最终确诊为胰腺纤毛前肠囊肿。

  • 标签: 胰腺 纤毛前肠囊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效果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和伴肝转移的GIST患者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IST;(3)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GIST侵犯周围器官或局部转移,估计难以达到R0切除、或肿瘤最大径>10 cm、或伴有肝转移、或预计手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而未行手术者;(4)首次接受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分。排除标准:(1)基因检测显示为PDGFRA基因18外显子的D842V突变;(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5倍正常值上限;(3)血清总胆红素>1.5倍正常值上限;(4)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75×109/L,或血红蛋白<60 g/L;(5)肌酐>1倍正常值上限;(6)入组前12个月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7)妊娠或哺乳期女性;(8)患有其他严重的急慢性生理或精神问题,经研究者判断,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剔除入组后不能耐受伊马替尼治疗方案、或有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不按方案服药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使用定量聚酶链反应法检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DOG-1表达量,并把DOG-1/β-肌动蛋白值>3×10-5作为GIST的CTC阳性界值。分析CTC阳性率、伊马替尼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CTC阳性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将治疗后1个月的"DOG-1降低量/DOG-1基础量"作为评估靶向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计68例GIST患者入组,39例为局部晚期GIST,29例GIST伴肝转移;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31~74(51.2±11.8)岁。全部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2个月后,有43例评估为部分缓解,11例为疾病稳定,无完全缓解病例,14例评估为疾病进展,伊马替尼有效率为79.4%(54/68)。伊马替尼治疗期间,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22.1%(15/68),其中3级粒细胞减少12例,4级药疹3例,均予以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68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的CTC阳性率分别为66.2%(45/68)、41.2%(28/68)和23.5%(16/68)。CTC阳性与肿瘤大小、是否有肝转移、核分裂象及危险程度分级有关(均P<0.05)。将靶向治疗有效组与靶向治疗无效组分别进行分析发现,有效组CTC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而无效组CTC阳性率却呈升高趋势。检测治疗后1个月的CTC改变趋势预测GIST靶向治疗效果的AUC=0.823(P<0.001),当治疗后1个月的DOG-1含量下降>57.5%时,可作为判断治疗有效的指标,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100%。结论检测外周血CTC可以评估GIST患者靶向治疗的效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循环肿瘤细胞 靶向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芯片检测在骨肉瘤与瘤旁组织中lncRNA表达谱,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探讨其功能。方法利用lncRNA芯片筛查2010年至2012年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南部战区总医院7对骨肉瘤组织与瘤旁组织中lncRNA表达谱,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验证芯片结果;分层聚类和火山图分析特征性表达lncRNA,结合基因本体论数据库(GO)分析和通路分析探讨lncRNA参与肿瘤细胞的生物过程。使用Agilent Array平台对样品进行微阵列分析。Agilent Feature Extraction软件分析采集阵列图像。GeneSpring GX v11.5.1软件包进行分子标准化和随后数据处理。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评价各组之间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筛选得到7组瘤组织中差异lncRNA总数为4 221个,其中上调的1 995个,下调的2 226个;RT-qPCR验证结果与lncRNA结果基本一致;分层聚类分析显示骨肉瘤组织(T)和瘤旁组织(C)中的lnc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O分析显示lncRNA广泛参与细胞的生物过程,还参与细胞的细胞器组成。结论lncRNA芯片能有效检测骨肉瘤组织差异性表达的lncRNA,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发现lncRNA参与骨肉瘤细胞多种生物活性过程。

  • 标签: 骨肉瘤 长链非编码RNA 基因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