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骨隧道微创复位Jail螺钉与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支撑固定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48例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22例;年龄35~68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25例(经骨隧道微创复位Jail螺钉固定)和切开组23例(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支撑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累计透视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3、6、9、12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与切开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8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微创组手术时间[(42.6±9.1) min]、切口长度[(4.0±0.4)cm]、术中出血量[(22.6±5.8)mL]、住院时间[(7.6±1.4) d]、术后1个月HSS评分[(84.8±1.9)分]均显著优于切开组[(65.7±11.5) min、(15.0±1.5) cm、(31.5±8.8)mL、(11.1±2.4) d、(72.9±4.1)分],切开组累计透视时间[(4.1±1.4) s]显著少于微创组[(22.3±4.2)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6、9、12个月HSS评分及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血管损伤、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切开组出现2例腓总神经损伤表现,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结论经骨隧道微创复位Jail螺钉与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支撑固定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均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前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优先选择。

  • 标签: 膝关节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36例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4~68岁[(48.6±5.8)岁]。Schatzker分型:Ⅱ型28例,Ⅲ型8例。患者均采用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2 d及1年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平台内翻角(TPVA)及Rasmussen解剖评分。术后2 d及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5±3.1)个月]。手术时间为56~82 min[(68.5±9.1)min]。术中出血量为40~100 ml[(75.6±10.2)ml]。骨折均Ⅰ期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5周[(12.5±1.3)周]。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由术前(15.5±4.2)mm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0.7±0.3)mm、(1.0±0.2)mm(P均<0.01);PSA由术前(21.2±2.1)°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8.9±0.8)°、(9.2±0.6)°(P均<0.01);TPVA由术前(100.2±3.7)°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88.9±1.8)°、(87.2±1.6)°(P均<0.05);Rasmussen解剖评分由术前(7.8±1.8)分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17.1±0.9)分、(16.3±0.7)分(P均<0.01)。与术后2 d比较,术后1年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PSA、TPVA及Rasmussen解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HSS评分为(92.8±3.2)分,明显高于术后2 d的(74.8±3.5)分(P<0.01)。术后2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结论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可有效防止关节面继发性塌陷,骨折解剖复位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锁定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成像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2例(92足),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18~71岁,均采用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中不同的X线透视方法分组:常规组45例(50足),男25例、女20例,年龄(39.65±9.28)岁,采用跟骨侧位和轴位X线透视;观察组37例(42足),男22例、女15例,年龄(41.22±8.65)岁,在跟骨侧位X线透视基础上,采用载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透视。术后行足踝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和Mimics建模,评价载距突置钉质量,对比分析两组载距突置钉数和置钉优良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常规组(50足)载距突置钉(1.22±0.43)枚(共60枚),观察组(42足)载距突置钉(1.61±0.53)枚(共67枚),两组置钉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 P<0.05)。观察组置钉优良率97.01%(65/67),高于常规组的85.00%(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6, P<0.05)。结论在跟骨侧位X线透视的基础上,载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成像技术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中X线透视指导螺钉置入载距突,有助于增加置钉数量,提高置钉准确性。

  • 标签: X线透视检查 跟骨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载距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虚拟和仿真技术辅助载距突精准置钉设计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骨科收治的68例Sanders 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按照载距突置钉的不同设计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42足),男24例,女14例;年龄(39.3±8.8)岁。观察组30例(33足),男17例,女13例;年龄(42.0±7.6)岁。对照组用患者X线片和MSCT扫描图像设计置钉方案并置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正常或受伤程度较轻一侧足踝MSCT数据构建Mimics模型做虚拟置钉,并在3D打印模型上模拟置钉,然后设计置钉方案并置钉。分别比较各组置钉参数与实际值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间载距突平均置钉数、螺钉分布、准确率、置钉用时和术后1年足功能Maryland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设计置钉参数和实际值分别为:上斜角17.7°±3.2°和15.1°±5.9°,后斜角20.3°±2.1°和16.2°±6.8°,钉道长(47.9±3.8)mm和(45.4±4.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设计置钉参数和实际值分别为:上斜角16.5°±3.5和°17.1°±3.9°,后斜角20.9°±4.3°和19.6°±3.8°,钉道长(48.1±3.1)mm和(47.3±3.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载距突置钉数(1.6±0.5)枚/足多于对照组(1.2±0.4)枚/足,每组置入2枚螺钉比率60.6%(20/33)高于对照组16.7%(7/42),置钉准确率94.3%(50/53)高于对照组77.6%(38/49),每钉置入用时(9.6±3.9)min少于对照组(13.2±4.7)min,每足置钉用时(15.6±4.8)min少于对照组(20.5±3.8)min,术后1年足功能Maryland评分(94.2±6.5)分高于对照组(89.7±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的虚拟和仿真设计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有助于制定载距突个案化精准置钉方案,增加置钉数,提高置钉质量,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伤足功能恢复。

  • 标签: 跟骨 骨折 计算机辅助设计 载距突 置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