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护理方法,降低并发症。方法整理并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因急性综合征而于我科就诊并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在密切关注其病情发展前提下积极配合治疗和精心护理。结果35例患者,33例病人无伤口出血,仅2例有轻度伤口处皮下渗血;35例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与术前无差异;35例术后左上肢皮温色均正常;术后无发生腰痛、腹胀、排尿术后无发生腰痛、腹胀、排尿困难。平均住院天数8天。结论经挠动脉途径介入诊疗的优点是不需要卧床,病人可立即行走,减轻了动静脉瘘及抗凝药物引起的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提高了患者的活动性;缩短了住院时间。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 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2021年8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新版的急慢性心力衰诊断与治疗指南,新指南结合近年来心力衰竭诊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分类和治疗等进行了更新。该文结合临床诊疗实践和循证医学证据,就新指南亮点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死因构成,并探究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队列中服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排除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及1年内失访的患者后,共纳入2 248例患者。对入组的患者进行随访,入组后第3、6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死亡,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心血管病死亡及原因不确定的死亡。根据随访结束后患者存活状态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 248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年龄(67±10)岁,女性占比41.1%(923/2 248)。随访(42±24)个月,共有21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8/100人年。最常见死因为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55.0%(120/218),而心血管病死亡中首位死因为心力衰竭(心衰)恶化,占总死亡的18.3%(40/218),因缺血性卒中死亡者仅占总死亡的8.7%(19/218),因出血事件死亡者占总死亡的12.9%(28/218)。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5,95%CI 1.04~1.07,P<0.001),贫血(HR=1.81,95%CI 1.02~3.18,P=0.041),心衰(HR=2.40,95%CI 1.75~3.30,P<0.001),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HR=1.59,95%CI 1.21~2.13,P=0.001),心肌梗死(HR=2.93,95%CI 1.79~4.81,P<0.001)是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提示,年龄(HR=1.05,95%CI 1.02~1.08,P<0.001),心衰(HR=2.81,95%CI 1.79~4.39,P<0.001),缺血性卒中/TIA(HR=1.50,95%CI 1.02~2.22,P=0.041),心肌梗死(HR=3.31,95%CI 1.72~6.37,P<0.001)是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在死因中占比较小,而心衰恶化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死亡原因。心衰、缺血性卒中或TIA、心肌梗死与房颤患者死亡率高相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药 死亡 危险因素
  • 作者: 王靖荣 杜昕 何柳 董建增 张海滨 郭金成 马长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110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11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新发脑卒中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现状和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参加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且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访日期截止到2019年12月。根据患者脑卒中后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等基础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与卒中后抗凝药使用有关的因素的优势比(OR)分析房颤合并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抗凝药物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57例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治疗率39.4%(377/957)。多因素分析表明较高医保报销比例(OR:1.91,95%CI:1.28~2.86,P=0.002)、围卒中期房颤复发(OR:3.34,95%CI:2.34~4.76,P<0.001)、合并用药种类(1~2种OR:2.10,95%CI:1.36~3.23,P=0.001;≥3种OR:2.31,95%CI:1.37~3.91,P=0.002)是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内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保护性因素;相反,卒中前抗小板药物使用(OR:0.29,95%CI:0.20~0.43,P<0.001)和较高的HASBLED评分(OR:0.49,95%CI:0.40~0.60,P<0.001)则是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房颤合并急性脑卒中后3个月内患者口服抗凝治疗率较低。围卒中期的房颤复发、较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合并用药种类是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保护性因素;卒中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和较高的HASBLED评分则是影响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AS和CHA2DS2-VASc评分两种卒中风险评估模型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发生方面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从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中,选取年龄>18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并根据基线和随访过程中抗凝状态筛选出2组中依从评分规范抗凝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是否接受抗凝治疗以及终点事件。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和大出血事件,复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分析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5 206例房颤患者,年龄(63.6±12.2)岁,女性2 092例(40.2%)。其中CAS评分组2 447例(47.0%),CHA2DS2-VASc评分组2 759例(53.0%)。CA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5%、非阵发性房颤、口服华法林比例以及HAS-BLED评分低于CHA2DS2-VASC组,而既往糖尿病病史和抗血小板药物服药史比例高于CHA2DS2-VASC组,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82.8±40.8)个月,CAS评分组中有225例(9.2%)发生全因死亡,186例(7.6%)发生血栓栓塞事件,81例(3.3%)发生大出血事件,368例(15.0%)发生复合终点事件。CHA2DS2-VASc评分组有261例(9.5%)发生全因死亡,209例(7.6%)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12例(4.1%)发生大出血事件,424例(15.4%)发生复合终点事件。两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值分别为0.643、0.904、0.126、0.59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两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发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值(95%CI)分别为0.95(0.80~1.14)、1.00(0.82~1.22)、0.83(0.62~1.10)、0.96(0.84~1.11),P均>0.05。结论在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CAS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在预测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大出血事件方面效价相同。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CAS评分 CHA2DS2-VASc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辅助房间隔穿刺术应用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7至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入选患者年龄均≥18岁且心电图明确记录存在房颤。根据是否采用了心腔内超声辅助穿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心腔内超声辅助X线行房间隔穿刺组(超声组)和X线辅助下行房间隔穿刺组(X线组)。记录入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阵发房颤比例、再次消融比例、CHA2DS2-VASc评分、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末期内径)。记录两组患者首次出针的情况并计算成功率以及房间隔穿刺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及房间隔穿刺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241例,其中超声组123例、X线组118例。入选患者的年龄为(62.5±8.0)岁,男性138例(57.0%),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135例(56.0%),再次消融的患者43例(17.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比例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的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X线组比较,超声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61.7±4.9)% 比(63.0±4.4)%,P=0.02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大[(48.0±2.9)mm 比 (47.0±3.4)mm,P=0.011]。超声组患者房间隔首次出针成功率高于X线组[94.3%(116/123)比79.7%(94/118),P=0.001],射线暴露时间短于X线组[(31.3±7.9)s比(124.8±35.7)s,P<0.001)],而房间隔穿刺时间较X线组长[(10.1±1.8)min比(8.2±1.3)min,P<0.001]。并发症方面,与X线组比较,超声组误穿心包的发生率较低[0比3.4%(4/118),P=0.039],穿间隔后一过性ST段抬高发生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3/123)比1.7%(2/118),P=0.999]。结论心腔内超声辅助房间隔穿刺术可有效提高房间隔穿刺准确度、缩短放射线暴露时间,安全、可行。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腔内超声检查 房间隔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