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现今,肺动脉高压患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疾病进程快,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肺动脉高压药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肺动脉高压临床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肺动脉高压的肺部微循环功能障碍。因此,探索肺动脉高压发病新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肺动脉高压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低氧诱导因子家族与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了解其在肺动脉高压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可以探索肺动脉高压疾病治疗的新思路。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血清细胞因子与血浆皮质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十堰市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组(58只)和PTSD组(62只),利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SPS & S)制作PTSD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僵立行为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表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8及血皮质醇含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EL)对照组与PTSD组大鼠EL分别为(13.78±1.82) s和(71.16±5.42) s,PTS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153,P<0.05);两组大鼠僵立行为百分比结果显示,PTSD组大鼠再次放入电击设备箱后(重新面临恐惧情景时),大鼠表现为明显的僵立行为,活动明显减少,主要为刻板的蹲伏行为,仅头部有轻微的转动,背部拱起。对照组大鼠表现为自由运动。对照组大鼠僵立行为百分比为(11.3±3.2)%,PTSD组大鼠为(61.3±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1,P<0.05);PTSD组与对照组间血清各IL及皮质醇含量比较,创伤后应激障碍组大鼠血清中IL-2、IL-6、IL-8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SD组大鼠血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血清中IL-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2,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与血浆皮质醇浓度呈负相关,IL-2、IL-6、IL-8及血浆皮质醇可能在PTS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细胞因子 前炎性细胞因子 抗炎性细胞因子 血浆皮质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个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一个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的先证者(听力下降合并视神经萎缩和高血糖)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使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先证者父母和胎儿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2个与Wolfram综合征1型耳聋相关的WFS1基因c.2389G>A(p.Asp797Asn)(已知致病)杂合变异和c.2345C>T(p.Pro782Leu) (疑似致病,PM2+PM3+PP1+PP3+PP4,尚未见报道)杂合变异,先证者父母听力正常,分别为WFS1基因c.2389G>A杂合变异和c.2345C>T杂合变异携带者。胎儿携带WFS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发展为与先证者同样的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可能性大。结论该家系为一个罕见的Wolfram综合征1型耳聋家系,WFS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是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可以根据WFS1基因的两个变异对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 标签: WFS1基因 Wolfram综合征1型 耳聋 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
  • 简介: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管柱摩阻的影响因素和研究模型,通过建立软杆模型,并使用Landmark和EPDOS基于玛湖油田某区块A完钻井数据进行不同工况下的摩阻对比分析,总结出通过模拟套管安全下入摩阻系数和完钻摩阻系数的关系判断井眼情况,进而确定井眼是否满足不通井直接下套管的条件。基于控制完钻摩阻系数,提出从井眼清洁、井眼轨迹和泥浆润滑性三个方面的参数控制。若经过钻井参数控制后完钻摩阻系数依然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通井作业的情况下,使用等效刚度法评价该区块常用的通井钻具组合,提出基于实钻井眼曲率的通井钻具组合优选方法。

  • 标签: 摩阻系数 通井 套管安全下入 井筒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MR(CMR)定量技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指数(T1 mapping/iECV)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患者的临床价值,并探索其与传统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影像及临床资料确诊为慢性AI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MR常规扫描序列、初始及增强后T1 mapping检查,CMR图像经后处理分析,计算主动脉瓣反流分数、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质量分数、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和iECV。基于CMR反流分数结果,将AI患者分为轻度组(9例)、中度组(14例)和重度组(13例)。3组AI患者初始及增强后T1值、ECV及iECV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心血管相关病史、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LGE阳性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左心室常规功能参数LVEF与iECV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组AI患者年龄、性别、心血管相关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不同反流程度AI患者比较:(1)3组患者LGE阳性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随着主动脉瓣反流分级程度增高,替代性纤维化发生率增加。(2)3组患者初始T1值、增强后T1值及ECV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815、0.929、2.496,P均>0.05)。3组iECV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725,P<0.001),重度组iECV值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iECV与LVEF呈负相关(r=-0.649,P<0.001)。结论无创性CMR定量参数技术T1 mapping/iECV能识别不同反流程度AI患者发生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的程度,并与传统心功能参数LVEF有较高的相关性,具有反映左心室功能失代偿前可逆阶段的潜力。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磁共振成像 细胞外容积体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