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静脉(DVT)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6月— 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8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6例,女289例;年龄16~102岁,平均74.6岁。根据术前和术后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术前DVT组、非DVT组和术后DVT组、非DVT组。统计患者术前、术后DVT发生率及术前到术后变化规律。评估术前、术后DVT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手术方式、术中输血量、血清学指标等。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6.5%,术后DVT发生率为57.1%(P<0.05)。术前单侧DVT发生率为30.5%,术后单侧DVT发生率为37.5%(P<0.05)。术前双侧肢体DVT发生率为6.0%,术后双侧肢体DVT发生率为20.0%(P<0.05)。术前近端、混合、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8%、6.7%、90.4%;术后近端、混合、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2%、4.7%、93.1%。术前到术后血栓无变化293例(60.4%),加重164例(33.8%),减轻28例(5.8%)。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术前DVT组与非DVT组在骨折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纤维蛋白原、骨折AO分型、合并内科疾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既往有静脉栓塞症(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VT组与术后非DVT组在年龄、骨折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ASA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术中输血量、骨折AO分型、合并内科疾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性别、手术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既往有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与术前发生DVT显著相关(P<0.05);术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与术后发生DVT显著相关(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高,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上升,血栓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预防性抗凝效果并不理想;女性、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既往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是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股骨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静脉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259例;年龄范围65~94岁,平均年龄77.2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前术后都行双下肢静脉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学指标、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108例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29.92%,其中男性26例(24.07%),女性82例(75.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127,95%CI:1.134~3.989,P=0.019)、冠心病(OR:1.692,95%CI:1.056~2.713,P=0.029)、受伤至入院时间(OR=1.677,95%CI:1.037~2.712,P=0.035)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期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68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46.54%。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分型:(1)近端血栓2例(1.19%);(2)远端血栓143例(85.12%);(3)混合血栓23例(13.69%)。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与下肢骨折侧别的关系:(1)血栓与骨折患肢同侧84例(50.00%);(2)血栓位于骨折患者健侧19例(11.31%);(3)患者双下肢均有DVT发生65例(38.69%)。结论延迟入院>48 h,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为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前已有且术后未消失的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48.81%,术后新发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51.19%。对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需行术前、术后多次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变化,做好防治工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血栓患者接受综合护理措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取 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作为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取我院接收的 10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选取的护理模式为常规性,研究组则接受综合护理措施,将护理后患者各项脑血栓治疗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对于脑血栓患者而言,综合护理措施对其预后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

  • 标签: 综合护理措施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用2021年5月-2022年5月接受静脉留置针治疗的82例患者分析,采用随机抽签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细节护理,比较患者负性情绪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负性情绪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负性情绪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细节护理 静脉留置针 穿刺部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三级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中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现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按照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分层,每层内选取约10%的三级医院,入选医院每月连续上报前10~20例出院诊断包含房颤的病例。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全国30个省151家三级医院共上报49 104例NVAF病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在NVAF患者中的应用比例、不同医院之间的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应用的相关因素。结果NVAF患者的年龄为(68.7±12.1)岁,男性27 709例(56.4%),仅17 251例(35.1%)接受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不同医院接受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NVAF患者比例最低为0,最高为100%。在上报NVAF病例数超过30例的141家三级医院中,18.4%(26/141)的医院所有患者未接受栓塞风险评估,21.3%(30/141)的医院有超过50%的患者接受了栓塞风险评估,仅有1家医院所有患者接受了栓塞风险评估。接受栓塞风险评估的患者比例由2015年第一季度的16.2%(220/1 362),上升至2019年第四季度的67.1%(1 054/1 572)(P<0.001)。患者因素影响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男性低于女性,OR值和95%CI为0.94(0.89~0.99);第一住院原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低于房颤患者,OR值和95%CI分别为0.59(0.55~0.63)、0.52(0.45~0.61);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低于首次检出房颤患者,OR值和95%CI分别为0.62(0.57~0.67)、0.72(0.66~0.79)、0.57(0.52~0.64);既往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卒中/TIA史,及既往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高于既往无以上情况者,OR值和95%CI分别为1.17(1.11~1.23)、1.18(1.07~1.30)、1.17(1.08~1.27)、1.28(1.19~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我国三级医院住院的NVAF患者中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比例较低且在不同医院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我国三级医院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比例有所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患者特征影响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三级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多元化护理对于预防血液透析(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效果。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3年6月的71例HD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组(纳入36例,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纳入35例,提供多元化护理),评价组间CRI发生率。结果:较之对照组(25.00%),观察组CRI发生率(5.71%)更低,P<0.05。结论:对HD患者实施多元化护理,可以有效预防CRI,值得推广。

  • 标签: 多元化护理 预防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RVO-ME患者59例5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平均年龄(57.4±10.3)岁。病程5 d~ 1个月,均为初次发病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5只眼(BRVO-ME组),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4只眼(CRVO-ME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Cirrus HD-OCT 5000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双眼SFC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CMT、SFCT变化,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CMT、SFC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结果治疗前,RVO-ME患眼平均logMAR BCVA、CMT分别为0.92±0.46、(604.71±169.35)μm。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M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64、59.518,P<0.05)。治疗前,RVO-ME患者患眼、对侧健康眼平均SFCT分别为(306.3±65.8)、(241.3±59.8)μm;患眼SFCT较对侧健康眼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72,P<0.05 )。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平均SFCT分别为(267.7±81.4)、(252.3±57.3)、(239.2± 46.5 )、(240.6±48.3)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SFC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24.341,P<0.001)。CRVO-ME组、BRVO-ME组患眼治疗后2周,1、3、6个月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眼内炎、白内障进展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病程短、初次发病的RVO-ME患眼SFCT增厚;抗VEGF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患眼SFCT,改善ME,提高BCVA。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脉络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