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inc0026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对TCGA数据库526例肺腺癌组织和59例正常对照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分析Linc00261对NSCLC的作用,再通过对GSE69405数据集126个肺癌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然后以Linc00261转染肺癌细胞株A549,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以小管形成实验及动物实验检测Linc00261对NSCLC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生信分析结果表明Linc00261是一个抑癌基因,其高表达预示肺癌患者预后良好。单细胞测序分析结果表明Linc00261可显著区分恶性程度高的肺癌细胞,其功能与肺癌细胞较强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呈明显负相关(r=-0.390,P<0.05)。小管形成实验中,Linc00261组小管长度[(658.67±164.54) μm]明显低于对照组[(1 744.33±196.76) μm,t=7.33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内实验第15天,Linc00261组移植瘤在体内的增殖[(68.71±16.68) mm3]明显低于对照组[(238.98±46.19) mm3,t=6.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inc00261显著抑制NSCLC细胞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从而抑制肺癌恶性进展。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腺癌患者肿瘤因素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驱动基因对肺腺癌伴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为肺腺癌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420例肺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并收集临床信息资料,根据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VTE组和非VTE组,采用SPSS 25.0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因素及EGFR驱动基因对VTE发生的影响。结果420例肺腺癌患者中,发生VTE患者41例,发生率为9.76%。41例患者中,有21例为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其中4例合并左侧胫腓静脉血栓;有7例为右侧孤立性CMVT;有5例为双侧CMVT,其中4例合并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DVT);有8例患者存在下肢近端DVT。单因素结果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肺癌部位、手术术式、中心静脉置管、肿瘤大小、肺腺癌分期Ⅲ~Ⅳ期、恶性肿瘤史、EGFR基因突变阳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腺癌Ⅲ~Ⅳ期[比值比(OR)= 3.951,P<0.05]、肿瘤直径≥2 cm(OR=2.291,P<0.05)、EGFR基因突变阳性(OR= 3.503,P<0.05)在VTE组和非VT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Ⅲ~Ⅳ期的肺腺癌、肿瘤直径(≥2 cm)、EGFR基因突变阳性是肺腺癌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肺腺癌 静脉血栓栓塞症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供体和聚多巴胺复合纳米体系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聚多巴胺(PDA)负载一氧化氮供体S-亚硝基半胱胺衍生物(SNO)得到纳米载药复合体系SNO@PDA,通过磁共振成像和质谱分析进行化学结构鉴定,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和透射电镜检测其粒径和形貌表征,分别通过电子温度计和Griess试剂盒检测光热稳定性以及NO的释放。最后通过噻唑蓝(MTT)实验检测纳米载药复合体系对肝癌细胞株Huh7的生长抑制作用。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磁共振成像和质谱分析确认成功合成SNO,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SNO@PDA的粒径在190 nm左右,透射电镜显示为球形颗粒,形态均一,且在生理条件下可稳定存在。SNO@PDA的载药率为19.4%,包封率为71.4%。当浓度为35 mg/L时,近红外(Near-infrared,NIR)照射后温度可升高12 ℃左右。重复4个开/关循环后升温幅度没有变化。3个循环后NO的释放率达到86%。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当浓度为60 mg/L时,SNO@PDA+NIR组的细胞存活率为(37.2±2.2)%,低于SNO+NIR组(60.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0,P<0.01);低于空白材料PDA组(73.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0,P<0.01);低于PDA+NIR组(57.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0,P<0.01)。结论SNO@PDA可以发挥化疗-光热疗法的组合优势,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 标签: 一氧化氮 聚多巴胺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细胞心内膜作为新型生物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分离新鲜猪心内膜,用包含DNase Ⅰ、RNaseA的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去细胞液进行消化,获得去细胞心内膜材料,并检测其形态学和力学特征。将去细胞心内膜内表面接种CD34+骨髓干细胞构建小口径血管,连接脉冲生物反应器,研究其在模拟动态状态下对细胞的黏附力。结果去细胞液可完全去除材料中的细胞成分,去细胞心内膜与新鲜心内膜弹性模量分别为(2.35±0.41) MPa和(2.13±0.36) MPa(n=3,P>0.0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了良好的力学顺应性。对CD34+骨髓干细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在脉冲生物反应器下培养,当灌注压为40 mmHg(1 mmHg=0.133 kPa)时脱落细胞数为(15.84±4.22)×102(n=3,P>0.05),对比10、20 mmHg时无显著增加,细胞在去细胞心内膜表面存留较好,并形成完整、融合的细胞单层。结论去细胞心内膜具有独特表面形态结构和良好的力学顺应性等特征,有利于提高其在动态血流下对CD34+细胞黏附和存留,可作为有用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材料。

  • 标签: 去细胞心内膜 小口径血管移植物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以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并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初步观察内皮化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新鲜猪心脏去细胞心内膜作为内层,猪主动脉弹力纤维微颗粒多孔支架为外层;分层仿生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提取骨髓间充质中的CD34+细胞,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种植于支架内表面,1周后行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荧光染色,扫面镜观察其内皮化效果。结果制备得到外径为4 mm,内径为3 mm,厚0.5 mm的管状多孔支架。支架外层孔径为25~100 μm,孔隙度为70%;内层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1周后,生物支架内皮样细胞覆盖率>90%。结论以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可以初步获得满意的内皮化效果,可以应用于下一步实验研究。

  • 标签: 去细胞心内膜 组织工程 内皮化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课程在胸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结合胸外科教学内容和本科室教学经验,建立具有特色的微型学习资源库,随机选取2014级本科生20人编为实验组,使用微型学习资源库教学;选取2013级本科生20人编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面向课程教学,授课教师不变。通过问卷调查及答题考核评价教学效果。采用SPSS 18.0进行t检验。结果分11个模块建成了胸外科微型学习资源库,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接受度都超过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解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在胸外科基础知识和临床能力方面都高于对照组[(85.3±10.6)vs.(72.5±9.6)、(87.3±11.5)vs.(75.9±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适合胸外科的微型学习资源库与教学应用模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取得了满意的学习效果。

  • 标签: 胸外科 微课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肺癌(sMPL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sMPLC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癌灶数目2个者23例,>2个者6例;癌灶位于同侧者15例,双侧者14例,并给予相应手术治疗。统计其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结果29例患者均于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规范肺叶+亚肺叶切除术15例,行肺癌亚肺叶切除术14例,平均生存时间为33个月,3年生存率为58.6%,双侧多原发肺癌患者预后较单侧预后稍差。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sMPLC的重视度,并早期诊断,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积极综合性治疗措施,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多原发肺癌 同时性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