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尚无有效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仍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虽然抗2019-nCoV药物的临床研究众多,但其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尽快确定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至关重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磷酸氯喹和阿比多尔作为抗2019-nCoV的临床指导用药。瑞德西韦、法匹拉韦、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也在临床中被用于治疗COVID-19。现将上述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抗病毒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过程中,炎症风暴这一过程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警惕。若炎症风暴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会立刻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炎症风暴发生机制、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和免疫治疗策略等方面做一综述,希望能给临床诊治提供一个重要的借鉴。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 炎症风暴 干预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1 855份具有有效检测结果的临床平行样本(分别用于核酸和抗原检测)来自德国、英国、乌克兰、法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和巴西9个国家,采样时间为2021年1月3日至9月22日。对这些样本分别采用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符合率[(抗原阳性例数/核酸阳性例数)×100%]、阴性符合率[(抗原阴性例数/核酸阴性例数)×100%]、总符合率[(抗原和核酸检测一致的例数/总例数)×100%]和Kappa 值。采用变异系数评价以上指标在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核酸检测循环阈值(Ct值)样本、不同特征样本和不同突变株样本的抗原检出率。结果所有样本SARS-CoV-2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0.8%(569/627),阴性符合率为99.7%(1 224/1 228),总符合率为96.7%(1 793/1 855),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924;各国间的阳性符合率(除含Ct值>30样本较多的马来西亚外)、阴性符合率(除不含阴性样本的法国外)和总符合率(除法国外)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1%和6%。当Ct值<25时抗原检出率可达83.3%~100%(变异系数为6%),无症状感染者和症状出现7 d内样本总体检出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93.4%(428/458)和5%,对SARS-CoV-2突变株的总检出率为97.5%(119/122),对20份其他病毒感染样本(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1N1、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肠道萨奇病毒A组16、人类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和4型、EB病毒和腺病毒)的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真实性好,且其各指标在9个国家间差异较小,可满足大规模早期筛查SARS-CoV-2感染的需要。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抗原 病毒 直面消费者筛查和检测 横断面研究
  • 简介:  【摘要】 目的 分析热毒宁联合奥司他韦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病毒抗原转阴率的影响。方法 7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司他韦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给予热毒宁联合奥司他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效果和病毒抗原转阴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血清白介素 -2受体( IL-2R)、白介素 -6( IL-6)、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水平分别为( 319.31±35.99) kU/L、( 24.89±13.31) ng/ml、( 1.11±0.78) μg/ml, 均低于对照组的( 374.02±38.13) kU/L、( 38.71±14.23) ng/ml、( 1.85±1.07) μg/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病毒抗原转阴率分别为 97.14%、 91.43%, 均高于对照组的 80.00%、 65.71%, 差异均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热毒宁联合奥司他韦对于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奥司他韦治疗, 能够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 同时病毒抗原转阴率较高,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热毒宁 ;奥司他韦 ;病毒性肺炎 ;血清炎症因子 ;病毒抗原转阴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duning combined with oseltamivir in the treatment of viral pneumonia and the effect on the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the negative rate of viral antigen.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viral pneumonia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double blind method.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seltamivir,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eduning and oseltamivir. The level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therapeutic effect and virus antigen turning negativ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levels of IL-2R, IL-6 and TNF - α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319.31 ± 35.99) Ku / L, (24.89 ± 13.31) ng / ml, (1.11 ± 0.78) μ g / ml, respective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374.02 ± 38.13) Ku / L, (38.71 ± 14.23) ng / ml, (1.85 ± 1.07) μ g / ml,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negative rate of virus antige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97.14% and 91.43%,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80.00% and 65.71%) (P < 0.05).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duning combined with oseltamivir on viral pneumonia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oseltamivir alone, which can reduce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patients, and the negative rate of viral antigen is higher. I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后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9岁,以发热后精神行为异常起病,病初外院辅助检查示:脑脊液糖定性(+),白细胞计数32×106/L,白蛋白(免疫比浊法)317.00 mg/L,免疫球蛋白IgG 45.80 mg/L。单纯疱疹病毒(+)。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额颞顶部异常信号,考虑颅内感染。视频脑电图:背景为弥漫性慢波,稍多量多灶性棘波、尖波、棘慢波发放,左侧额、颞突出;监测到清醒期1次部分性发作可能。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予抗感染及激素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但仍有认知障碍、烦躁,不能进行语言交流。2年后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毒全套均未见异常;血清及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谱:血清中抗NMDA、AMPA1/2、GABAB受体抗体及抗CASPR2、LGI1抗体均为阴性;脑脊液中抗AMPA2受体抗体弱阳性,最终确诊为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予激素治疗后,患儿认知好转,情绪较前稳定,语言交流较前好转。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可见于儿童患者,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对于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差或病情反复、进展的患儿,应考虑到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可能。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AMPA2受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儿童
  • 简介:摘要: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5G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已经抢占智慧化发展的市场,并以其技术的优势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管理及运营工作中,实现了信息化共享和系统化协同办公的工作模式。传统的智慧园区建设已经为园区设施网络的智慧化建设打下基础,而新型智慧园区就要将提高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作为核心问题,在园区应用层面上实现智慧化建设。本文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述、新型智慧园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并对物联网在新型智慧园区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论述。

  • 标签:   物联网 新型智慧园区 信息管理系统 应用 实践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重症病毒性肺炎免疫调节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乌司他丁对患者免疫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纳入 74例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死亡 19例( 25.7%) ;治疗组 36例,第 7天 CRP( 46.2±32.8) mmol/L、 HLA-DR( 60.02±12.08) %、 T-CD4+( 422±87) cell/L与第 0天的( 123±59.8) mmoL/L、( 41.22±15.90) %、( 220±54) cell/L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与对照组的( 34.1±11.8) mmol/L、( 42.06±14.08) %、( 326±69) cell/L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81、 2.603、 2.527, P<0.05)。治疗组 28 d死亡 9例( 25.0%), VAP发生率为 21.77‰,低于对照组的 10例( 26.3%)( χ2=4.432, P=0.028)、 42.12%( χ2=0.017, P=0.897)。 结论 乌司他丁能改善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 VAP发生率,但无法改善预后。     [关键词 ] 重症病毒性肺炎 ;免疫干预 ;乌司他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inastatin in immunomodulatory treatment of severe viral pneumoni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severe viral pneumonia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ritical medicine of Fosh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influence of ulinastatin on patients' immunity and prognosis was analyzed. Results among 74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pneumonia, 19 (25.7%) died; 781 2.603、 2.527, P<0.0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9 patients died in 28 days (25.0%), the incidence of VAP was 21.77 ‰,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0 cases (26.3%) (χ 2 = 4.432, P = 0.028), 42.12% (χ 2 = 0.017, P = 0.897). Conclusion Ulinastatin can improve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AP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pneumonia, but it can not improve the prognosis.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在成人急诊科危重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双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布加寸带固定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8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法。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程度、口腔清洁程度、面部皮肤过敏及损伤情况、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气管移位率为轻度11.2%(11/98),中度5.1%(5/98),对照组为轻度24.2%(15/62),中度14.5%(9/62),重度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021,P<0.01);面部皮肤过敏及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1%(6/98),0,对照组为24.2%(15/62),11.3%(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4.48,P<0.01)。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1.05 ± 1.01)分,对照组为(2.10 ± 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920,P<0.01)。结论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应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其视觉美观,且牢固性、舒适性好,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新型气管导管固定器 经口气管插管 "双固定"法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在成人急诊科危重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双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布加寸带固定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8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法。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程度、口腔清洁程度、面部皮肤过敏及损伤情况、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气管移位率为轻度11.2%(11/98),中度5.1%(5/98),对照组为轻度24.2%(15/62),中度14.5%(9/62),重度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021,P<0.01);面部皮肤过敏及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1%(6/98),0,对照组为24.2%(15/62),11.3%(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4.48,P<0.01)。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1.05 ± 1.01)分,对照组为(2.10 ± 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920,P<0.01)。结论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应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其视觉美观,且牢固性、舒适性好,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新型气管导管固定器 经口气管插管 "双固定"法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猪尾型鼻胆引流管改制的新型胆管塑料支架与普通胆管塑料支架在姑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0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内窥镜科因肝门部胆管癌导致的梗阻性黄疸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姑息性治疗的38例患者资料,其中20例患者使用猪尾型鼻胆引流管改制支架(新型组),18例患者使用普通塑料支架(普通组)。随访至2021年5月30日,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胆管炎发生率、胆红素下降水平、支架通畅时间等指标。结果新型组和普通组的操作时间分别为(19.85±1.07)min和(22.00±3.3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607)。新型组和普通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1.45±2.39)d和(11.33±3.5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P=0.938)。新型支架与普通支架术后第5天较术前总胆红素降低幅度中位数分别为122.85 μmol/L 和 96.25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P=0.042)。新型组远期胆管炎发生率低于普通组[10.0%(2/20)比44.4%(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新型组支架引流通畅时间高于普通组[(109.45±32.67)d比(82.11±20.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32)。结论相比普通胆管塑料支架,猪尾型鼻胆引流管改制的新型胆管塑料支架在姑息性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时,可降低远期胆管炎发生率、延长胆管支架通畅期。

  • 标签: 肝门胆管肿瘤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支架 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