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连地区居民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依托中华医学会发起的REACTION研究,选取2011年8至12月期间参加调查的大连地区随访的社区居民,共计10 207人,在2014年7至12月期间进行随访。根据non-HDL-C、LDL-C值四分位将受试者分为Q1、Q2、Q3和Q4及q1、q2、q3和q4组,分析non-HDL-C、LDL-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之间的相关性。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Q1、Q2、Q3和Q4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为37.3%、42.1%、44.4%和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5.361,P<0.001),q1、q2、q3和q4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为40.9%、42.6%、42.9%和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9.888,P<0.001)。(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吸烟情况进行的偏相关分析中,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与non-HDL-C、LDL-C仍呈正相关(r=0.092、r=0.046,P<0.05)。(3)以2014年新发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终点事件,对随访数据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non-HDL-C和LDL-C分别与年龄、吸烟情况进入方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n-HDL-C、年龄和吸烟情况的HR(95%CI)分别为:1.248(1.181~1.318)、0.988(0.980~0.996)、1.616(1.285~2.033);LDL-C、年龄和吸烟情况的HR(95%CI)分别为1.236(1.159~1.319)、0.990(0.982~0.997)、1.627(1.293~2.046), 均P<0.05]。结论(1)随着non-HDL-C和LDL-C的升高,大连地区居民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呈逐渐增加趋势。(2)大连地区居民non-HDL-C和LDL-C均是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 大连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发生风险的联合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T2DM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REACTION),对2011至2014年在大连社区40周岁及以上人群中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基线无糖尿病的研究对象4 628例,3年随访后最终纳入4 033例。对研究对象进行标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检测血脂、HbA1c、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等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基线HbA1c、AIP与随访时新发T2DM的关系,并构建二者对T2DM的联合预测因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bA1c和AIP对T2DM发生风险的联合预测价值。结果与基线比较,3年随访时饮酒率、高血压患病率、2hPG、AIP水平升高,FPG及HbA1c水平降低(均P<0.05)。3年随访时新诊断T2DM 268例(6.6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腰围、高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基线HbA1c和AIP升高均是T2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6.490,95%CI 4.406~9.560,P<0.01;OR=2.237,95%CI 1.352~3.700,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HbA1c、AIP联合预测T2DM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2(P<0.05),合适切点为0.068 8,大于二者单独的预测的AUC(Z=3.100,P<0.05;Z=5.190,P<0.05)。结论基线HbA1c、AIP升高是3年后T2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T2DM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糖尿病,2型 血红蛋白A,糖基化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联合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