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为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 -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自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上报的年度汇总资料中收集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及确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概况、三间分布(时间、地区、人群分布)情况及人群主动监测的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8 -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40 665例,年均发病率为53.47/10万。年发病数从2018年的10 111例增加至2020年的16 406例,年发病率从2018年的39.99/10万增加到2020年的64.60/10万。春夏季为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3 - 8月,占64.90%(26 390/40 665)。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其中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通辽市(9 896例)、兴安盟(6 136例)、赤峰市(4 934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 65岁(33 539例),男女性别比为2.18 ∶ 1.00(27 890 ∶ 12 77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9.23%(32 221/40 665);2018 - 2020年全区主动监测704 085人,其中血清学检测391 941人,感染率为4.57%(17 920/391 941);主动监测人群新发病例9 539例。3年间共分离出布鲁氏菌羊3型19株、羊1型11株。结论2018 -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动监测人群新发病例较多,有较高的病例漏报情况。建议扩大监测范围,加强人畜间病原监测,各部门联合防控,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流行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1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截至2021年11月13日额济纳旗COVID-19确诊病例的发病时间、病例分布、人群特征、基因测序结果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额济纳旗COVID-19疫情首发患者的症状出现于10月7日,病例报告集中在10月19日至11月12日,确诊病例共164例。其中达来呼布镇报告156例(95.12%),主要分布在镇内6个社区。确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1,以20~59岁为主(78.66%)。临床表现主要为咽部不适(91例,91.92%)、咳嗽(49例,49.49%)、发热(23例,23.23%)。临床分型以普通型(81例,49.39%)、轻型(68例,41.46%)为主。病例发现方式主要为集中隔离点检测发现(84例,51.22%)和全员核酸检测发现(62例,37.80%)。本次疫情早期基本再生数(R0)为5.3,平均潜伏期为3.9 d。测序结果显示属于Delta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主要防控措施为及时启动公共卫生Ⅳ级应急响应,进行多轮核酸检测,针对滞留旅客采用转运方式降低感染风险。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COVID-19疫情病毒传播力强、潜伏期短、人群普遍易感、存在聚集性疫情。推测策克口岸为可能的传播源头,本次疫情为一起由Delta变异株引起的境外输入疫情。应继续加强闭环管理、实施疫苗接种策略,借鉴病例和滞留旅客转运的成功经验,为制定科学、精准的常态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特征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立克次体病是一类由不同科属病原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可经蜱虫或啮齿类动物叮咬的方式传播到人类。人感染立克次体后可引起的一系列如斑点热、斑疹伤寒、恙虫病、埃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急性发热性疾病,感染早期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可因心肌炎、脑炎、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出血、休克、呼吸衰竭、肝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本文就人立克次体病的病原学特征,人感染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调查,立克次体致病现状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方法等进行总结,进一步提高人类对此种虫媒病的认识。

  • 标签: 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致病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症腺型鼠疫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探讨重症腺型鼠疫病例救治经验。方法对2019年11月11日化德县收治的1例重症腺型鼠疫患者的临床资料、救治经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该患者为55岁男性,于鼠疫疫源地捕食野兔后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左侧腋下皮肤硬、肿、热、痛,后期淋巴结肿大明显,呃逆及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显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入院第3天经鼠疫菌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阳性确诊为腺型鼠疫。确诊后给予血小板、血浆、液体复苏、链霉素联合莫西沙星等治疗后,纠正DIC,多脏器功能恢复正常,硬肿消退;疗程共19 d,体温恢复正常并达到痊愈。结论本例患者是以淋巴管炎、皮肤硬肿、凝血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重症腺型鼠疫病例;及时识别、评估以及早期、联合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耶尔森菌属 鼠疫 危重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脓毒症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锡林浩特市畜产品从业人员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暴露因子和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18年在内蒙古畜产品加工区的锡林浩特市,选择不同类型和规模牛羊屠宰加工相关企业的员工,以及从事畜产品收购、贩运、市场交易、街头屠宰等活动的个体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抽中的企业进行整群调查,对个体从业人员采用市场内寻找和义诊招募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重点包括基本情况、发病情况、工作工种以及工作习惯,并采集调查对象血清进行检测。对布病血清检测阳性病例的工作习惯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15家牛羊屠宰加工企业371名工人,其中24人血清检测阳性;调查个体从业人员219人,其中38人血清检测阳性。不同工种中,企业工人共涉及10个工种,其中死羔处理工人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6.67%(4/15),其次是剔骨肉工人,阳性检出率为14.71%(15/102)。个体从业人员涉及10个工种,其中剔骨肉阳性检出率最高,为50.00%(6/12);其次是处理死羔,阳性检出率为33.82%(23/68)。危险因素调查结果,企业工人调查了13种工作习惯,有5种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嘴刁工具、划伤皮肤、不戴帽子、污染全身和污染头面;对个体从业人员调查了12种工作习惯,有5种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不戴口罩、下班后不洗澡、污染四肢、污染头面和饭前不洗手。结论从事剔骨肉和死羔处理工种感染布病风险较高,个体和企业工人均有一些工作习惯,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今后应加强宣传教育以及行为干预措施。

  • 标签: 布鲁菌病 高发区 危险因素
  • 作者: 董帅兵 李言飞 姜海 张翠红 范蒙光 李月喜 任翔 耿梦杰 李中杰 王丽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北京 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感染性疾病协同诊治系统创新中心,北京 102206 ,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和浩特 010031 ,乌兰察布市地方病防治中心 01200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5-2017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布病)重复报告(重报)现状,了解重报对布病报告发病率的影响,分析可能的重报原因,提出解决策略,进一步提高布病监测数据质量。方法数据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 Report System,NNDRS)布病报告个案卡,使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Python 3.2软件中Spark DataFrame的聚合分析实现重报分析。结果全国2005-2017年共报告499 577张布病个案卡,布病重报率为75.76/万(3 785/499 577),年内重报率为37.21/万(1 859/499 577),跨年度重报率为39.87/万(1 992/499 577),重报病例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同一机构、跨机构的重报率占比分别为33.59%(1 271/3 785)、66.41%(2 514/3 785)。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中,医院重报数最多(2 75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报率最高为281.27/万(123/4 373)。2017年全国报告发病率为2.926 4/10万,去除布病重报个案后,矫正发病率为2.844 8/10万,降幅为2005-2017年的最大值,矫正发病率下降2.79%。2005-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712 0/10万,去除布病重报个案后,矫正发病率为14.060 0/10万,降幅为全国最大值4.43%,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3.987 1/10万,矫正发病率为13.662 2/10万,降幅为2.32%,排第二位。布病病例年内、年度间在同一机构、不同机构的反复就诊,包括异地就诊等是造成重复报告的主要原因。结论2005-2017年我国布病重报整体呈上升趋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报,以跨机构、跨年度重报为主。重报对新疆、宁夏等省份的发病率统计影响较大,建议进一步加强布病报告管理要求,改进NNDRS,提高数据质量。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重复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