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重度烧伤患者液体复苏对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9年3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2例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iCCO监测补液组25例(男17例、女8例)和传统补液组27例(男20例、女7例),其年龄分别为(47±9)、(49±8)岁,患者入院后均按照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公式进行补液。传统补液组通过监测患者传统的休克指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进行液体复苏;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行PiCCO监测,在传统补液组监测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并结合PiCCO监测的其他相关指标指导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伤后第1、2个24 h补液系数、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同时与对应的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方案值(下称方案值)进行比较],伤后8 h内及第1、2个24 h补液总量,伤后第1、2个24 h每小时尿量,伤后1、2、3 d血液中肌酐、尿素氮、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伤后28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机械通气应用例数及机械通气时间。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伤后第2个24 h,传统补液组患者的补液系数较方案值明显升高(t=5.120,P<0.01)。伤后第1、2个24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高于方案值(t=3.655、10.894,P<0.01)和传统补液组(t=3.172、2.363,P<0.05或P<0.01)。伤后8 h内,2组患者补液总量相近。伤后第1、2个24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补液总量明显多于传统补液组(t=4.428、3.665,P<0.01)。伤后第1、2个24 h,与方案值比较,传统补液组患者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均明显升高(t=4.293、6.362,P<0.01),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均明显升高(t=6.461、8.234, P<0.01);伤后第2个24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和每小时尿量均明显高于传统补液组(t=2.849、3.644,P<0.05或P<0.01)。伤后1、2、3 d,2组患者肌酐水平相近。伤后1、2、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尿素氮水平分别为(6.8±1.5)、(5.6±1.4)、(4.4±1.4)mmol/L,均明显低于传统补液组的(8.6±1.8)、(6.6±1.5)、(5.5±1.4) mmol/L(t=3.817、2.511、2.903,P<0.05或P<0.01)。伤后1、2、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传统补液组(t=2.516、4.540、3.130,P<0.05或P<0.01)。伤后2、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低于传统补液组(Z=-2.491、-2.903,P<0.05)。伤后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CK-MB水平为(35±10)U/L,明显低于传统补液组的(51±16)U/L(t=4.556,P<0.01)。伤后1、2、3 d,2组患者MAP水平相近。伤后28 d内,传统补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iCCO监测补液组(χ2=4.995,P<0.05),2组患者机械通气应用例数及通气时间相近。结论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重度烧伤早期液体复苏有利于精准判断患者所需液体量,并能减轻因补液不当引起的脏器损伤。

  • 标签: 烧伤 心排血量 血尿素氮 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 液体复苏 尿量 补液系数 肌酐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降钙素原(PCT)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的20例血培养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患者(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及18例血培养为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患者(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2组患者均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并分别在诊断为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时记录EVLWI的数值变化,连续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同时在确诊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时立即行静脉血的采集,采集非抗凝血3 mL,离心后留取血清并行PCT的检测,记录2组PCT值。比较2组确诊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时EVLWI及PCT,对数据行t检验并行Bonferroni校正。绘制EVLWI及血清PCT预测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95%的置信区间、约登指数、最佳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诊断为脓毒症时,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患者的EVLWI、PCT水平分别为(10.6±1.6) mL/kg、(6.64±1.63) ng/mL,均高于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7.9±1.7) mL/kg、(4.60±1.31)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43、4.206,P值均小于0.05)。诊断为脓毒症休克时,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患者的EVLWI、PCT水平分别为(15.0±1.3) mL/kg、(12.87±2.65) ng/mL,均高于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10.7±1.5) mL/kg、(6.29±1.79)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08、8.867,P值均小于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可以得知,应用EVLWI及PCT判断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及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0.5 mL/kg、5.9 ng/mL;约登指数分别为50%、59%,灵敏度分别为50%、70%,特异度分别为100%、89%。EVLWI及PCT判断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休克及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休克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3.5 mL/kg、9.2 ng/mL;约登指数分别为90%、95%,灵敏度分别为90%、95%,特异度均为100%。结论EVLWI及PCT可作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估指标,可进一步提高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危险预测性的准确度。

  • 标签: 烧伤 脓毒症 血管外肺水 降钙素原 革兰氏阴性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在特重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9年1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7例特重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是否行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分为纤维支气管镜组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44±11)岁,伤后4(3,4)h入院]和常规组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49±9)岁,伤后4(3,5)h入院]。常规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行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统计2组患者入院时及伤后3、5、7、10 d 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乳酸、降钙素原,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伤后28 d内的并发症发生及死亡情况。观察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支气管痉挛及窒息。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并行Bonferroni校正、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入院时,2组患者pH值、PaO2、PaCO2、SaO2及氧合指数相近(Z=-0.118、-0.320、-0.362、-2.416、-0.234,P>0.05)。伤后3、5、7、10 d,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pH值、PaO2、SaO2及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常规组(Z3 d=-4.711、-4.161、-5.525、-2.661,Z5 d=-3.489、-4.678、-5.875、-3.599,Z7 d=-5.104、-4.619、-5.876、-4.844,Z10 d=-4.026、-5.698、-5.877、-4.716,P<0.05或P<0.01),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PaCO2明显低于常规组(Z=-2.895、-3.162、-3.407、-2.831,P<0.05或P<0.01)。(2)入院时及伤后3、5、7 d,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乳酸及降钙素原水平相近(Z=-0.830、-0.915、-0.458,-0.648、-1.714、-1.479,-0.330、-0.128、-1.766,-0.494、-1.396、-1.522,P>0.05);伤后10 d,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乳酸及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Z=-3.502、-2.630、-2.662,P<0.05或P<0.01)。入院时,常规组、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相近[0.887(0.862,0.912)、0.887(0.856,0.897),Z=-0.404,P>0.05];伤后3、5、7、10 d,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848(0.802,0.867)、0.831(0.815,0.849)、0.798(0.771,0.849)、0.796(0.751,0.869)]均明显低于常规组[0.882(0.820,0.906)、0.871(0.835,0.903)、0.845(0.819,0.905)、0.881(0.819,0.916),Z=-2.756、-2.810、-2.618、-3.033,P<0.05]。(3)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Z=-2.199,t=2.368,P<0.05),伤后28 d内的并发症发生患者数明显少于常规组(χ2=5.436,P<0.05),伤后28 d内的死亡患者数与常规组相近(P>0.05)。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气道灌洗操作过程顺利,均未发生支气管痉挛或窒息。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特重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效果明显,可快速改善肺部的氧合状态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缩短机械通气和住ICU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烧伤,吸入性 气道管理 血气分析 纤维支气管镜 气道灌洗 氧合指数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救治体会。方法2020年2月1日—3月1日COVID-19疫情高发期间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为21~63岁,入院时间为伤后2~4 h,烧伤总面积为1%~20%TBSA,Ⅲ度烧伤面积为1%~12%TBSA。其中1例重度吸入性损伤、2例轻度吸入性损伤、3例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入院时体温均正常,近2周无发热、咳嗽。入院时,1例患者胸部CT示双肺下叶、左肺上叶见多发条片状及结节稍高密度影,2例患者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粗,其余患者胸部CT正常。入院后给予6例患者常规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注意防护,并参照COVID-19诊疗方案筛查COVID-19。伤后1、3、6、9 d取患者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降钙素原水平。伤后3、6 d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入院后记录患者体温。记录伤后1周内胸部CT检查结果和患者的预后情况。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结果(1)伤后1、3、6、9 d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9.8±3.8)×109/L、(17.2±3.4)×109/L、(13.3±3.1)×109/L、(11.1±1.6)×109/L,中性粒细胞分别为0.919±0.019、0.899±0.011、0.855±0.034、0.811±0.035,淋巴细胞绝对值分别为(0.65±0.18)×109/L、(0.65±0.24)×109/L、(0.91±0.34)×109/L、(1.23±0.42)×109/L,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0.49(0.36,1.64)、0.39(0.26,0.73)、0.28(0.18,0.33)、0.12(0.11,0.20)ng/mL;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均高于正常值,呈下降趋势;淋巴细胞绝对值于伤后6 d起恢复至正常值;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正常值。(2)伤后3、6 d, 6例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呈阴性。6例患者体温波动范围为36.5~38.6 ℃。伤后1周内6例患者胸部CT未筛查出COVID-19典型影像学特征。治疗14~32 d,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在COVID-19疫情期间,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应在做好医护防护的条件下救治,同时应积极排查病毒,减少医患感染COVID-19风险。

  • 标签: 烧伤,吸入性 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 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