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胆囊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胆囊癌根治术的133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80例完成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腹腔镜组),男性23例,女性57例,年龄[M(IQR)]66.0(12.8)岁(范围:28.0~82.0岁);53例完成开腹胆囊癌根治术(开腹组),男性8例,女性45例,年龄63.0(6.0)岁(范围:45.0~80.0岁)。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N分期、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及肿瘤分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前CA19-9(Z=-2.955,P=0.003)、术前ALT水平(Z=-2.801,P=0.031)、T分期分布(χ²=19.110,P=0.00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术中胆囊破裂,术后胆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发生率,术后30 d和90 d病死率、切口种植及术后腹腔转移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00.0(200.0)ml比400.0(250.0)ml](Z=-5.260,P<0.01)、引流管留置时间[6.0(3.8)d比7.0(4.0)d](Z=-3.351,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8.0(5.0)d比14.0(7.5)d](Z=-6.079,P<0.01)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6%、49.6%,开腹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7.7%、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4%、54.1%,开腹组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5.7%、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T1b~T2期及T3期胆囊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总体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可取得与开腹手术类似的近期临床结局和长期预后,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 标签: 胆囊肿瘤 外科手术 近期疗效 远期预后
  • 简介:摘要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技术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PPHR)的相关经验。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吲哚菁绿荧光导航腹腔镜DPPHR的3例患者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DPPHR,年龄分别为26、36、48岁,男性1例,女性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20、270、31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300、200 ml。1例患者术后发生生化漏,1例无术后并发症,另1例患者术后B级胰瘘合并腹腔出血及感染。3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0、9、8 d。3例患者均无胆漏、胃瘫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2)1例,慢性胰腺炎伴胰管扩张及结石形成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1例。吲哚菁绿荧光导航腹腔镜DPPH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能有效防止胆道的损伤和胆漏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磷酸鞘氨醇(SphK/S1P)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肝窦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将40只适龄雄性大鼠(购自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信封法随机分4组包括,假手术(Sham)组,IRI+等体积生理盐水组(IRI组),IRI+SphK激动剂组(PMA组)和IRI+SphK阻断剂组(DMS组)。建立大鼠IRI模型,通过对SphK/S1P信号激动和阻滞后,应用苏木精-伊红(HE)和细胞凋亡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技术观察肝窦间隙、肝窦内皮细胞(LSEC)和肝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细胞凋亡程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进行评价。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SphK激动剂(PMA)可改善缺血肝脏损伤,减轻肝窦异常扩张,LSEC损伤程度得到改善,其阻断剂反而加重LSEC的损伤。与Sham组(3.46±0.27)比较,IRI组大鼠血清S1P升高(4.71±0.42,t=4.336,P<0.05);与IRI组比较,PMA组血清S1P显著升高(36.01±10.13,t=5.347,P<0.01),DMS组血清S1P显著降低(15.83±3.14,t=6.080,P<0.05)。与Sham组[(10.09±1.05)%]比较,IRI组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28.83±2.06)%,t=14.040,P<0.05];与IRI组比较,PMA组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13.59±3.02)%,t=7.221,P<0.05],而DMS组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61.92±7.72)%,t=7.173,P<0.01]。与IRI组比较,PMA组肝脏S1PR的蛋白表达升高(S1PR:1.65±0.12比2.50±0.09,t=9.930,P<0.05),MPO、ICAM-1的蛋白表达降低(ICAM-1:3.21±0.39比1.52±0.26,t=6.245,P<0.05;MPO:2.51±0.20比1.09±0.13,t=10.310,P<0.05);而DMS组肝脏S1PR的蛋白表达降低(S1PR:1.65±0.12比1.31±0.09,t=3.926,P<0.05),MPO、ICAM-1蛋白表达升高(ICAM-1:3.21±0.39 5.92±0.22,t=7.855,P<0.05;MPO:2.51±0.20比5.21±0.43,t=9.861,P<0.05)。结论SphK/S1P信号通过减少细胞凋亡,减少MPO和ICAM-1表达,减少白细胞和LSEC的黏附,从而改善肝窦微循环。

  • 标签: 鞘氨醇激酶/1-磷酸鞘氨醇信号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窦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也日益加剧,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破坏。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不断转变,对于生态环保意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受到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在环保意识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使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生态意识的教学重视 ,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应对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实现学生生态意识水平的改善,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标签: 初中生物 生态意识 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