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双模态眼底照相机研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眼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血管形态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5~ 10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学院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31例31只眼(BRVO组)和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2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BRVO组31例31只眼中,既往接受1次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20例20只眼,未接受任何治疗11例11只眼;并据此分为治疗组、未治疗组。应用双模态眼底照相机采集视网膜图像;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在黄斑感兴趣区域(MROI)分割动静脉;使用光密度比计算对照组受检眼、BRVO组患者受累侧和非受累侧视网膜血氧饱和度(SO2 ),并计算MROI内动静脉直径、曲率、分形维数及密度。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BRVO组患眼、对侧眼及对照组受检眼MROI内动脉SO2 (SO2-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5,P<0.001 );静脉SO2 (SO2-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07,P=0.178 )。未治疗组患者受累侧、非受累侧MROI内SO2-A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5,P=0.012);SO2-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07,P=0.550)。治疗组受累侧、非受累侧和对照组受检眼MROI内SO2-A、SO2-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59、1.701,P=0.854、0.197)。治疗组、未治疗组受累侧和对照组受检眼MROI内SO2-A、SO2-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53、0.265,P=0.088、0.546 )。未治疗组、治疗组患眼和对照组受检眼动脉直径、动脉曲率、动脉分形维数、静脉分形维数、动脉密度、静脉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27、3.322、7.251、26.128、4.782、5.612,P=0.047、0.044、0.002、<0.001、0.013、0.006);静脉直径、静脉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32、1.199,P=0.143、0.321 )。结论BRVO患者SO2-A较健康眼升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降低;SO2-V不变。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血氧饱和度 血管形态学 深度学习 双模态眼底相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微囊样水肿(MME)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的IMEM患者72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54例;年龄(64.8±7.8)岁;均为单眼。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MME定义为位于中心凹旁视网膜内核层小的、边界清晰且垂直的囊样空腔。根据手术前有无MME将患眼分为无MME组、有MME组,分别为35、37只眼。两组患眼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2.589,P=0.003、0.012)。所有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ILM)剥除。根据手术后随访期内是否存在MME,将无MME组再分为手术前后均无MME组(A1组)、手术前无手术后有MME组(A2组);有MME组再分为手术前有手术后无MME组(B1组)、手术前后均有MME组(B2组)。手术后随访时间(8.8±7.7)个月。随访期间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手术前后MME、BCVA及CMT变化行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各组间CMT、BCVA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手术前后MME形成的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无MME组35只眼中,A1组、A2组分别为18 (51.43%,18/35)、17 (48.57%,17/35)只眼;有MME组37只眼中,B1组、B2组分别为6 (16.22%、6/37)、31 (83.78%,31/37)只眼。末次随访时,A1组、A2组、B1组、B2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10±0.12、0.25±0.17、0.09±0.11、0.30±0.26;与手术前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79、4.253、7.869、6.668,P<0.01)。4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60,P<0.01)。组间logMAR BCVA比较,A1组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0,P=0.006);B1组与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1,P=0.063)。A1组、A2组、B1组、B2组患眼CMT分别为(371.83±73.24)、(431.24±83.13)、(407.00±28.07)、(425.19±70.97 ) μm;均较手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7、2.465、3.055、6.078,P<0.05)。4组患眼间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97,P=0.05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MME与手术前IMEM分期相关(β=1.494,P=0.004);手术后新出现MME与年龄相关(β=0.153 ,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CMT、手术后有无MME显著相关(β= 0.001、0.134,P=0.015、0.019)。结论PPV联合黄斑前膜及ILM剥除治疗IMEM可有效改善患眼视力,降低CMT;手术后MME消退或再生;年龄是手术后新出现MME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

  • 标签: 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水肿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且行iOCT检查的患者316例316眼。记录iOCT扫描时间和结果、与术者显微镜下观察判断的一致性及其对手术治疗策略的影响,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316眼中有271眼成功完成iOCT检测,占85.8%,平均扫描时间为(3.54±2.30)min;在271眼扫描成功患眼中,特发性黄斑裂孔51眼,黄斑前膜95眼,致密玻璃体积血50眼,黄斑板层裂孔30眼,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12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33眼;iOCT检查结果与术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判断不一致的有45眼,占16.6%,其中有27眼术中改变手术策略,占10.0%。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2眼内界膜剥除后内层视网膜桥状连接,改为空气填充玻璃体腔;15眼内界膜剥除后出现裂孔边缘纤细的条状高反射,称为Hole-door现象,占32.6%;裂孔直径>400 μm的黄斑裂孔中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外界膜连续性均优于未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黄斑前膜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8眼黄斑前膜残留,占8.4%,其中3眼增加黄斑前膜剥除操作,56眼出现黄斑前膜剥除后继发改变,占58.9%。致密玻璃体出血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17眼黄斑结构正常,占34.0%,33眼黄斑结构异常,占66.0%;14眼iOCT检查黄斑结构与术中显微镜下判断结果不一致,占28.0%,其中11眼增加了黄斑前膜剥除操作。结论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可指导术中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预测术后恢复情况,提高术后疗效。

  • 标签: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光相干断层扫描,术中 视网膜疾病 黄斑 手术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伴黄斑水肿患眼内界膜(ILM)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水通道蛋白4 (AQP4)的表达,初步分析VEGF与AQP4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ILM剥除治疗的DR和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38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37~ 76岁,平均年龄(59±10)岁;右眼15只,左眼23只。iMH、DR分别为9例9只眼和29例29只眼,并据此分为iMH组、DR组。DR组根据是否伴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再分为DME组、无DME组,分别为14、15只眼。将剥除的ILM组织铺片固定后行免疫荧光分析,获取AQP4、VEGF荧光模式图片各一张,采用Image J软件测定VEGF、AQP4荧光强度值。组间标本中VEGF、AQP4免疫荧光值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QP4荧光强度值与VEGF荧光强度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DME组、无DME组、iMH组ILM标本中平均VEGF、AQP4荧光强度值分别为38.96±7.53、28.25±3.12、30.07±4.84和49.07±8.73、37.96±6.45、38.08±5.04. DME组ILM标本中VEGF、AQP4平均荧光强度值显著高于无DME组、iM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77、9.454,P<0.05)。DR组IML标本中VEGF、AQP4平均荧光强度值分别为33.80±7.91、43.76±9.44.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R组ILM标本中VEGF与AQP4荧光强度值呈显著正相关(r=0.597,P=0.003 )。结论DR伴DME患眼ILM中VEGF、AQP4表达较无DME者显著增加;DR患眼ILM中VEGF和AQP4表达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玻璃体切除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水通道蛋白质4
  • 简介:摘要3D显示技术利用双眼视差原理,通过一定方法使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经过大脑视觉皮质的处理,融合产生立体视觉图像。由于其高清立体的手术视野、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3D显示技术在外科应用广泛。由于眼内操作复杂,操作空间较小,眼科显微手术需借助显微镜进行,尤其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眼科手术中难度最高、学习曲线最长的手术。应用3D显示系统进行眼科手术有提高手术精确性、减少视网膜光毒性、缓解术者颈背部压力、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配合等优点。目前,NGENUITY和TrueVision系统主要应用于眼科3D显示系统,均需佩戴3D眼镜实现3D效果,裸眼3D系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将3D显示系统与眼科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相结合为发展眼科远程手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后仍需不断地提升3D显示系统的性能,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就3D显示系统在眼前节手术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3D显示技术 眼科 应用 眼前节手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矫正胎龄32~40周的屈光系统发育情况,评估早产儿眼轴长度与出生体质量及出生孕龄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3─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在矫正胎龄32~40周时右眼行A超检查并记录,得到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长度、眼轴长度等数据。记录早产儿的出生体质量、出生孕龄及接受检查时的矫正胎龄。分别根据出生孕龄(出生孕龄<30周,出生孕龄≥30周)及出生体质量(出生体质量<1 500 g,出生体质量≥1 500 g)对早产儿进行分组并评估其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屈光系统参数与矫正胎龄的关系,2组间眼轴长度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496例早产儿纳入研究,收集屈光系统参数1 385次。前房深度(r=0.384,P<0.001),晶状体厚度(r=0.295,P<0.001),玻璃体长度(r=0.723,P<0.001),眼轴长度(r=0.782,P<0.001)均与矫正胎龄呈正相关。出生孕龄<30周以及出生孕龄≥30周的早产儿眼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较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在矫正胎龄38~40周时眼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30;t=2.504,P=0.015;t=1.989,P=0.048)。结论:早产儿出生后早期,出生孕龄对眼轴影响不大,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有较短的眼轴。

  • 标签: 眼球发育 出生体重 孕龄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中评估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OCT)的可行性,并探讨其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切除术的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劈裂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等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所有患眼术中均行iOCT检查,定性评估术中视网膜变化,包括术中微损伤、手术技术准确性及裂孔边缘改变等,探讨其术中应用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例(29眼),男9例,女20例;年龄(58.8±10.3)岁;眼轴长度(28.9±2.0)mm。其中,黄斑前膜14眼,黄斑裂孔8眼,黄斑劈裂4眼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3眼。iOCT显示:7眼(7/29)确认术中存在微损伤或异常情况,其中神经纤维层异常6眼,内层视网膜抬高1眼;黄斑前膜患眼中4眼(4/14)确认剥膜后前膜残留;黄斑裂孔患眼中3眼(3/8)剥膜后观察到孔缘形态改变;黄斑劈裂患眼中均未观察到剥膜后全层黄斑裂孔的发生,其中1眼术前未明确的黄斑裂孔经iOCT确认;术中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或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式的3眼在iOCT图像中均得到确认。结论:iOCT有助于术中实时评估剥膜的完整性、术中微损伤情况及手术技术的精确性,帮助主刀医师提高黄斑裂孔的诊出率,并可在术中观察到黄斑裂孔剥膜后孔缘形态的特殊改变,提示iOCT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