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樊骏论》是王富仁兄尚未完成的一部遗稿。现在要出版,他的学生宫立先生来信嘱我写一篇序。我自然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推辞,而且私下里,我对樊骏先生还怀着一份很深的怀念,我确实很想读到王富仁兄对于樊骏学术成就的全面的研究和评价。记得在樊骏先生去世不久,社科院文学所要编辑樊骏先生纪念集,来信邀稿,我寄去一篇是早几年发表的、阅读了樊骏先生的《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正在走向成熟》以后生发

  • 标签: 樊骏序 王富仁樊骏
  • 简介:<正>读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之前,我刚在香港读书界的一片喧哗声中读完张爱玲的《小团圆》,虽说是小说,但我还是愿意把它当作作家的自传来读,而且惟其把它当作自传,才能够理解晚年张爱玲在写作上越来越趋于琐碎的缺点,但同时也就限定了《小团圆》的读者群,

  • 标签: 阎连科 小团圆 读书界 农民出身 父亲形象 叙事特色
  • 简介:上一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人们迷茫于社会转型与道德失范,张承志的声音唤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尤其是青年人的血性,就我所阅读过的研究生论文里,以张承志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是比较多的。那些年轻的作者未必就是回族,也未必是同样的信仰,他们只是从张承志的声音里分辨出一种……

  • 标签: 回民文化 张承志 《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 文学研究 马丽蓉 张承志研究
  • 简介:在一九八○年代,现代文学学科刚刚起步的时候,有几位老一辈先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北京,有王瑶先生、李何林先生、唐弢先生,在南京有陈瘦竹先生,在上海,有贾植芳先生和钱谷融先生,等等。他们大多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了新文学,亲炙于新文学著名人物的言传身教,因此对他们那一辈学者来说,新文学不是教科书上定义的那种,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传承。

  • 标签: 新文学 李何林 现代文学学科 贾植芳 四十年代 星空
  • 简介:从《少女小渔》起,严歌苓的艺术敏感就牢牢地盯住了一类女性形象的创造:包容各种凌辱,承受万般苦难,命运就像不间断的噩梦笼罩,人在梦中沉默着,发不出丝毫的喊叫与哭泣,但又无比坚韧,顽强地挣扎。她就像黑土地那样藏污纳垢,吞噬了无穷尽的垃圾、尸体、落叶以及动物的排泄物,消化了无穷尽的肮脏,却能够地脉畅通,孕育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量。有的评论家对严歌苓创造的女性形象,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地母。

  • 标签: 严歌苓 人性 误读 《少女小渔》 女性形象 生命力量
  • 简介:《清水里的刀子》是那一年鲁迅文学奖评审时候读到的,已经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小说的第一句话强烈刺激了我的眼睛,今天重读,当初的这种生理感觉至今难忘。这句话是:“和自己在同一炕上滚了几十年的女人终于在主麻前头埋掉了。”语言干净利索,一个女人下葬了,这个女人曾经与马子善老汉“同一炕上滚了几十年”,这句修饰女人的定语,不是作家的客观描述,而是主人公心底里发出的感叹。

  • 标签: 重读 《清水里的刀子》 女人 文学奖 同一 鲁迅
  • 简介:李其纲兄写了一本关于《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书,里面不仅有他自己的回忆,还收录了许多当时的文献资料。我非常赞同他写这本书,虽然新概念作文创办于今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而且现在还在进行中,但是这个改变了很多人的青春命运,也影响了中国文学走向的事件,已经进入了历史,将来是会被研究者所关注的。李其纲是重要的当事人之一,他的回忆以及提供的相关文献资料,为保存历史计,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 标签: 新概念作文大赛 《萌芽》 记忆 文献资料 文学走向 研究者
  • 简介:葛亮的新作《北鸢》,虽然是一部以家族史为基础的长篇小说,但虚构意义仍然大于史实的钩沉。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这又是一部向《红楼梦》致敬的当代小说。小说第一章第一节“孩子”,描写了卢文笙来历不明地出现在襄城大街上,被卢氏昭如收养;小说的最后一章最后一节“江河”,又写了卢文笙与冯仁桢未结婚先收养亡友的遗孤。

  • 标签: 来历不明 文化想象 写作立场 叶兆言 抗日活动 苏童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初,现当代文学学科在“文革”废墟上开始重建的时候,有两套大型资料丛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套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六五规划的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分甲、乙、丙三种系列,甲种为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乙种为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丙种是现代文学书刊资料丛书(后来集中出了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先后大约出版了几十种。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社科院 许辉 80年代 “文革” 文学学科
  • 简介:汪应果兄:在北京召开的《巴金与二十世纪文化》的研讨会上,有幸聆听兄所作的报告,兄以一贯的深刻洞察,分析了巴金的理想主义及其文学观念与20世纪时代的密切关系,以及在其中的地位。巴金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某种理想主义的象征,其意义在苦难中

  • 标签: 现代知识分子 无政府主义 巴金研究 价值取向 文学史 马克思主义
  • 简介:读过王蒙先生的《尴尬风流》,有很多感慨,却不敢说。每当想开口说话的时候,那个老王(为了区别王蒙先生与小说里的老王,我特意在老王前面加了“那个”两字)有一个故事悠悠晃晃地出现在脑海里。那个老王有一句口头禅曰:一笑了之。偏有个认真的人去与他计较:说你曾经在某件事上看不开,又有某件事太顶真,你能算一笑了之吗?那个老王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说得对。然后回头去做别的事情去了。我觉得这个故事写得很尖刻,也很有王蒙先生的风骨在。

  • 标签: 王蒙 批评家 作家 风流 小说 幽默感
  • 简介:中国学者有一种普遍的焦虑心情:他们认为中国文学是孤立的,被排除在“世界”以外,所以必须促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被“世界”容纳。因此,研究中西文学关系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但我们或许过于相信西方文学的影响,而忽略了在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的环境下,人们在相似的时代环境下面对同一类现象,有可能不通过直接的影响关系来达到某些思考结论的相似性。我把对这种相似性关系的研究称之为世界性因素的研究。

  • 标签: 中西文学关系 影响研究 世界性因素
  • 简介:我们在罗伟章的作品中,很容易看到与“五四”新文学精神一脉相承的东西,也是“五四”以来注重人生、注重现实、注重底层的乡土文学主流自然发展的结果。这一传统下的文学创作,不是忽略了人性中关好的精神力量,而是过于沉重的现实生活的滚石,把精神力量深深地压到了叙事的内在深层,需要去努力开掘,才能够把握其所蕴藏的巨大的改变生活的能力。罗伟章对生活经验的丰富理解,摆龙门阵似的讲述方式,以及深度开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使我觉得他是一位适合写长篇小说的作家。

  • 标签: 罗伟章小说 精神力量 “五四”传统 长篇小说
  • 简介:郁达夫先生有一句名言,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最重要的成功就是“个人的发现”。可惜这一重要发现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被人遗忘,否定甚至唾弃,一直到三十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又重新被人提起,启蒙,逐渐地恢复了“五四”时期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和自觉。从今天的立场反思这三十年的人文主义发展道路,大致也是可以分作两步,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到1989年可以算作一个阶段,因为思想解放运动本身是上层政治权力斗争的产物,所以这一阶段达到的人的自觉还是比较宽泛的,政治化的,如强调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思考的权力,

  • 标签: “五四”新文学运动 “身体” 意识形态 思想解放运动 象征 “五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