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存在高血压的心血管相关疾病住院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焦虑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愿抽样法,选取2021年9—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21例心血管相关疾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病历疾病诊断中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119例)和非高血压组(102例)。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水平评估,应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hs-CRP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与焦虑水平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hs-CRP异常(>3 mg/L)者的焦虑风险是hs-CRP正常(≤3 mg/L)者的4.293倍(95%CI:1.569~11.748,P=0.005),有焦虑者的hs-CRP异常风险是无焦虑者的3.878倍(95%CI:1.495~10.062,P=0.005),处于轻度和中重度焦虑水平者的hs-CRP异常风险分别是无焦虑者的4.525倍(95%CI:1.392~14.714,P=0.012)和3.286倍(95%CI:0.911~11.357,P=0.070);非高血压组无上述显著性关联。结论存在高血压的心血管相关疾病住院患者hs-CRP升高与焦虑存在相互关系。

  • 标签: 高血压 超敏C-反应蛋白 焦虑 相互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调查分析罗湖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5月19至25日,基于“罗湖区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平台,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对罗湖区居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的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14 487份。采用χ²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罗湖区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调查对象中有8 560例(59.09%)签约了家庭医生,有12 696例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为87.64%。无工作人群、在罗湖居住或工作时间低于5年的人群、独自居住人群、没有参加深圳医保、没听说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人群签约率都远低于50%。居民签约了解程度与签约率呈正比,与其接受签约体检、中医药健康服务和健康消息推送等服务的可能性也呈正比。已签约者中有703例(8.21%)不知道自己的家庭医生是谁,仅有9.70%的签约者接到过健康服务消息推送。结论罗湖区中青年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及签约服务知晓率均比较高,但是享有各项服务的情况差异较大。签约率及所获得服务主要受到工作、在深圳时间、医保类型、签约了解程度的影响。

  • 标签: 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我国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及其处于不同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时远期CVD发病率和缺血性、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纳入全国15个省市40岁及以上人群,依据基线资料将调查对象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利用China-PAR模型计算研究对象10年CVD发病风险,以5%、10%为切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中、高危。2007至2015年间对研究队列进行了2次随访,随访终点为CVD,包括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卒中;按发病性质又进一步将终点事件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其中缺血性事件包括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和致死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和致死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人群及其在不同风险水平的CVD发病率及缺血性、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89 209人,年龄(54.8±9.4)岁,其中男性36 794例(41.2%),平均随访时间8.5年。糖尿病组5 730例(6.4%)。≥40岁糖尿病患者中,10年CVD风险高危者占53.7%(3 075/5 730)。调整年龄、性别后,糖尿病患者CVD、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 066.93/10万人年、824.23/10万人年和211.56/10万人年)低于CVD发病风险高危非糖尿病者(1 773.73/10万人年、1 228.18/10万人年和446.49/10万人年)(P均<0.001)。在CVD高危人群中,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更高(1 638.47/10万人年比1 228.18/10万人年,P<0.001),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5.70/10万人年比446.49/10万人年,P=0.635);在CVD低、中危人群中,两组的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我国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中,半数以上处于CVD发病风险高危水平;不同CVD发病风险水平的糖尿病患者,CVD、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别明显。

  • 标签: 糖尿病 心血管病风险 发病率
  • 简介:摘要1987—2017年苏州市心血管疾病(CVD)一直位于死因顺位首位,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0.62%, P=0.001],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2.65%, P<0.001)。CVD早死概率呈现下降趋势,由1987年的7.06%快速下降至2017年的2.00%(APC=-4.45%, P<0.001)。预期寿命定于70岁时,潜在寿命损失年率(PYLLR)由1987年的6.35‰下降为2017年的3.30‰,同期标化PYLLR由7.30‰下降至2.68‰;定于75岁时,PYLLR由10.12‰下降至5.19‰,标化PYLLR由11.44‰下降至3.88‰,随着年份的增加,PYLLR和标化PYLLR均呈现下降趋势(APC=-2.51%~-3.89%, P<0.001)。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 预期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