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房水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非缺血型BRVO-ME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年龄70(65,72)岁;病程10(9,15)d。均为初次发病者。患眼均行IVR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每次IVR治疗结束时即刻抽取房水0.1 ml,流式细胞仪检测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浓度。治疗前后患眼房水中细胞因子浓度比较行Kruskal-Wallis或Wilcoxon Signed-Rank秩和检验;治疗前患眼房水中VEGF与MCP-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患眼房水中VEGF、ICAM-1浓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3、3.25、2.50、3.48,P<0.05);IL-6、VCAM-1浓度升高,MCP-1浓度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1、1.42、0.86、-0.53、0.92、-1.57,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患眼房水中VEGF与MCP-1呈强正相关(r=0.78,P<0.001)。结论BRVO-ME患眼IVR治疗后房水中VEGF、ICAM-1浓度明显下降;IL-6、MCP-1、VCAM-1浓度无明显变化。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眼房水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复方樟柳碱注射液(CA)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78年1月至2021年6月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CA参与治疗AIO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RCT文献13篇,共1 636眼,治疗组829眼,未经CA治疗的对照组807眼。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比值比(OR)=3.25,95%置信区间(CI):2.47~4.28,P<0.01],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均数差(MD)=0.14,95% CI:0.11~0.17,P<0.01],剔除异质性大的文献后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仍优于对照组(MD=0.14,95% CI:0.12~0.16,P<0.01)。治疗组视野平均缺损小于对照组(MD=-2.58,95% CI:-3.98~-1.19,P<0.01),视野平均光敏感度高于对照组(MD=3.49,95%CI:3.07~3.91,P<0.01)。结论CA治疗AION的疗效优于未使用CA的对照组,其疗效主要是提高视力和视野平均敏感度、降低视野平均缺损。

  • 标签: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复方樟柳碱 治疗效果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韦氏三联九针是"燕京韦氏眼科学术流派"工作室团队治疗多种眼病,尤其是视神经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针灸处方,临床实践显示疗效较好。笔者对韦氏三联九针法的起源、选穴配穴思路,三联不同部位的针刺手法操作要领进行了解读,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在遵循针灸理论基础上,传承并发展的三联九针法,可较大程度提高针灸治疗眼病的疗效。

  • 标签: 韦氏三联九针 选穴配伍思路 针刺手法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G11778A位点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眼视野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8年5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经线粒体DNA检测确诊的G11778A位点突变LHON患者22例4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以视盘为中心1.73 mm外200 μm×200 μm环形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Octopus 101型视野计于患者病程2、4、8、12、18、24、30个月时间点前后1个月内分别完成至少7次以上视野检查。因初诊时患者BCVA和配合度的不同,其中27只眼采用G2程序进行视野检查(G2程序组),以视野平均缺损(MD)为主要结局指标;17只眼采用LVC程序进行视野检查(LVC程序组),以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S)为主要结局指标。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χ2=1.896 )、年龄(t=0.3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0.708);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4 ,P=0.000 )。根据患者发病年龄是否>14岁,再将两组患者分为年龄≤14岁组、>14岁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G2程序≤14岁组患眼随病程延长视野MD值逐渐降低;与病程2个月比较,病程18个月后视野MD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3、4.590、5.033,P=0.002、0.001、0.000)。G2程序>14岁组患眼不同病程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C程序≤14岁组、>14岁组患眼不同病程视野MD、M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早期视野缺损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晚期则为弥漫性视野缺损。早期、晚期视野缺损类型眼数比较,G2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4,P=0.015);LVC程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41,P=0.474)。G2程序组患眼病程8个月内视野MD值基本维持稳定;与病程2个月视野MD值比较,病程18个月后视野明显改善,MD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3.217、3.566,P=0.046、0.003、0.001)。LVC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MS无明显改善(P>0.05)。G2程序组患眼,与病程2个月BCVA比较,病程12个月后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9、3.678、4.264、5.078,P =0.008、0.002、0.001、0.000)。G2程序组患眼不同病程BCVA均优于LVC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程序组(t=8.400、9.330、10.989、11.967、12.211、12.803)、LVC程序组(t=10.668、13.036、13.833、18.922、20.387、20.851)患眼随病程延长RNFL厚度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G2程序组患眼病程4、8、18、24、30个月RNFL厚度均高于LVC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2.269、2.474、2.509、2.782,P=0.018、0.028、0.017、0.016、0.008 )。结论G11778A位点突变LHON患眼视野缺损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晚期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缺损和中心暗点。G2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明显改善,BCVA显著提高;G2程序组中年龄≤14岁者视野改善优于年龄>14岁者。LVC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MS无明显改善。

  • 标签: 视野 视神经萎缩,遗传性,Leber 基因 G11778A位点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