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1950~2007年中国深部真菌病历史理学规律,为防治该类疾病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检索1950~2007年中国深部真菌病文献,设置发病年龄、病种、相关发病因素等特征变量,以中间年限1980年中国八大地区为界,采用SPSS13.0对报道15778例深部真菌病在不同时段及不同地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深部真菌病呈逐年增长趋势,在地域上逐渐由集中向分散变化,报道病例数前三位地区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岭南地区。中国深部真菌病高发年龄段、病种相关发病因素具有不同历史理学特征,1950~2007年,该病高发年龄均为中青年,但1980年后,中青年比例下降,儿童老年病例增多;且报道病种在1980年后明显增多,其中以念珠菌病最多见最广泛,而鼻孢子菌、球孢子菌、帚霉菌感染区域仍较局限;同时,1980年前外伤是发病主要相关因素,而在1980年后不洁性接触、抗生素滥用、慢性病等取代。结论中国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将逐年上升,气候湿润、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长江中下游中原地区等将成为该类病主要发病区。将深部真菌病防治工作与其历史理学特征结合起来,对整体上把握该类疾病发病特征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深部真菌病 中国 历史地理学
  • 简介:通过论述循证医学对浅部真菌病中医临床研究意义,回顾其在中医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研究中现状存在问题。中医对浅部真菌病认识由来已久,已知具有抗真菌作用中药有很多,但由于中药单方复方成分复杂特点,这类相关研究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一定程度限制了临床工作者研究者整体科研设计思路。该文介绍了澳大利亚抗真菌药物——茶树油研发历程,探索中医治疗浅部真菌病循证医学之路(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结合提供思考与设想,也为浅部真菌病中医规范化诊疗提供借鉴。

  • 标签: 循证医学 中医药 抗真菌
  • 简介:目的对中国真菌学杂志高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杂志发展及中国真菌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登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http://www.cnki.net/),选择刊名“中国真菌学杂志”,时间跨度限定为2006—2012年,检索数据,检索结果按照引频次降序排列,选择排名排名前100位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统计。结果2006—2012共刊发论文843篇,截止2013年6月9日,总引频次2132次,篇均被引频次2.53次,单篇最高引频次42次,引频次〉=4次文章173篇,占所有文献量20.5%。高引论文主要集中在2006、2007年两年,机构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四川等地;高引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真菌感染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真菌感染临床分子诊断研究、抗真菌药物开发研制及机制探讨以及真菌临床诊治专家共识等方面;中医治疗真菌感染也是目前研究热点。结论《中国真菌学杂志》刊发论文基本符合Pareto定律,但论文质量偏低;真菌学研究地区发展不平衡;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真菌感染分子诊断以及真菌感染中医治疗是研究热点。

  • 标签: 中国真菌学杂志 高被引论文 文献计量学分析
  • 简介:足癣是皮肤癣菌引起足部真菌感染,中医称之为“脚湿气”。近年来中医治疗足癣疗效明显,取得一定进展。该文就有关中医外治方法及其疗效评价进行概述。

  • 标签: 足癣 中医 外治法
  • 简介:报告1例误诊为环状肉芽肿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体癣。患者女,60岁,左腕部红斑2个月。外院曾诊断为"环状肉芽肿"治疗不佳,经真菌学检查确诊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导致体癣。给予伊曲康唑200mg/d,共1周,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1周后皮损痊愈。

  • 标签: 体癣 石膏样小孢子菌 环状肉芽肿
  • 简介:目的:研究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生长形态影响;采用XTT法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影响;应用水-烃两相测定实验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surfacehydrophobicity,CSH)影响;应用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RT-PCR)实验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CSH1、EFG1、HWP1、ALS1基因表达影响。结果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能够协同抑制白念珠菌生物形成,经黄芩素与氟康唑处理白念珠菌不能形成正常生物膜,其生长动力学及细胞表面疏水性下降,细胞疏水性相关基CSH1、菌丝形成调控基因EFG1、黏附相关基因HWP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结论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可协同抑制白念珠菌生物形成。

  • 标签: 白念珠菌 黄芩素 氟康唑 生物被膜
  • 简介: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3%78%。结论GM试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 标签: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半乳甘露聚糖 (1 3)-β-D-葡聚糖
  • 简介: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与人类维持着共生状态。但是,随着广谱抗细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化疗药物广泛应用,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发病率增加,以及器官移植、各种创伤性检查手段开展,真菌感染在感染性疾病中比例也明显升高。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断真菌感染,占得治疗先机,成为临床医师关注重点。

  • 标签: 降钙素原 真菌 细菌
  • 简介: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研究了野生杏栽培杏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结果显示:27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7.82个等位基因(Na)7.44个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2.23,平均期望杂合度(He)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700.52。基于SSR位点,群体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观察杂合度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6.59、4.15、0.70、0.531.50,说明我国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野生杏资源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栽培杏资源,野生杏中西伯利亚杏种质遗传多样性最高且具有较多特异等位基因,而栽培杏中仁用杏遗传多样性最低,特有等位基因较少。聚类分析将供试159份种质分为4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159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分类情况与传统形态指标划分基本一致。通过本研究可知,我国杏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结构较为复杂;西伯利亚杏与栽培杏亲缘关系较远;野生普通杏与栽培杏具有类似的遗传结构,推测野生普通杏为栽培杏原始种;仁用杏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背景狭窄。本研究结果可为杏资源新品种选育及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SSR
  • 简介: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不断增加,尽管培养是真菌诊断金标准,但其耗时较长,临床应用受限。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技术方便、快捷、创伤小,通过对应用该技术所获得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细胞学检查、常规染色、真菌抗原分子学技术检测已是快速诊断某些真菌感染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灌洗 真菌 细胞学 抗原检测
  • 简介:利用绿豆Berken/ACC41重组自交系在北京种植得到121个F10家系79个RFLP分子标记,采用改进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绿豆种子休眠性百粒重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与发芽势有关QTL3个,与发芽率有关QTL4个,分别位于第1、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8.17%~12.14%4.34%~12.69%。检测到与百粒重有关QTL5个,分别位于第2、8、9、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4.58%~10.36%。增加发芽率百粒重基因效应均来自母本Berken。分别检测到发芽势、发芽率百粒重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8、9、9对,对这3个性状总表型贡献率分别达到66.58%、47.91%、39.90%。本文初步分析了休眠性百粒重关系,并与前人研究结果作了比较,旨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适度休眠优良绿豆品种,进而解决绿豆收获前荚上子粒发芽问题。

  • 标签: 绿豆 RILs群体 休眠性 QTL定位 上位性互作
  • 简介:采用景观-性能-应用适合度综合评价体系,以暖季型狗牙根冷季型高羊茅为对照,分春季、夏季、秋冬季对西南地区扁穗牛鞭草坪用性状使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春季草坪景观质量H050、H049坪用性状好于对照;夏季H036、H049、H011坪用性状好于对照;秋冬季H036、H049表现好于对照;综合一年表现进行指标权重分析,H036、H049得分分别为17.6018.08,可作为过渡性气候区建植观赏草坪、游憩草坪、运动草坪、保土草坪优质材料进行开发利用。

  • 标签: 扁穗牛鞭草 草坪 性状 种质资源 评价
  • 简介:真菌培养方法细菌培养方法基本相同,但真菌除试管及平皿培养外,还有小培养(玻片培养)直接观察真菌形态结构。真菌对环境抵抗力强,因此所需营养与细菌有所不同,pH范围较大,真菌菌落较大,杂菌污染时易于发现,除少数菌种外一般培养并不困难。

  • 标签: 医学真菌 培养基 制备
  • 简介: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主要包括真菌血症、单个器官感染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常发生于免疫低下人群,尤其因患有血液病或化疗而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活检血培养等。由于毛孢子菌属种间鉴定困难标准化体外药敏试验缺乏,毛孢子菌病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毛孢子菌属 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染菌物体而感染。1毛癣菌属1.1红色毛癣菌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支、分隔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 标签: 皮肤癣菌 特征 鉴定
  • 简介:以田间幼嫩叶片为试材,建立枣RNA改良CTAB提取法,改良之处包括利用巯基乙醇和PVP联合去除多酚、CTAB与异硫酸氰胍联合促进RNA释放及加入糖原提高产率等。改良CTAB法提取液组成:2%CTAB,4mol/L异硫酸氰胍,100mmol/LTris-HCl(pH8.0),20mmol/LEDTA(pH8.0),2%PVP,4%β-巯基乙醇,250μg/ml糖原。进而采用Trizol试剂法、改良CTAB法、改进SDS-酚法、热硼酸法异硫氰酸胍法5种方法分别对枣组培苗、幼叶、幼嫩枝皮、根皮枣果5种器官组织进行了总RNA提取。结果表明,组培苗RNA提取以Trizol试剂法为最佳,田间幼叶和成熟果实宜采用改良CTAB法,幼嫩枝皮根皮宜采用改良CTAB法或改进SDS-酚法;本研究建立改良CTAB法可作为枣不同器官组织RNA提取通用方法;根据季节可从不同器官组织中获得高质量RNA;枣组织RNA含量相差较大,以幼嫩叶片含量最高,其次为组培苗、枝皮、枣果根皮。

  • 标签: 器官 组织 总RNA提取
  • 简介:通过检索近10a国内外期刊发表资料包括以往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报道临床资料,复习、探讨国内外有关儿童老年人真菌感染概况防治对策。结果发现儿童老年人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儿童浅部真菌病主要是皮肤念珠菌病和头癣,老年人浅部真菌病主要是手、足癣甲癣;深部真菌病主要是念珠菌病,其他依次为隐球菌病、曲霉病、马尔尼菲青霉病、毛霉病等。由于深部真菌病诊断困难,目前主张对高危人群,应及早给予预防治疗经验治疗,一旦确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药敏监测等确立具体治疗方案。

  • 标签: 真菌感染 儿童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面癣致病菌、临床特点、易感年龄等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本院门诊2012年1—6月真菌直接涂片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面癣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有无动物接触史、有无并发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用药史。取皮屑直接镜检同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在51—70岁之间有一个年龄高峰。分离皮肤癣菌103株,包括红色毛癣菌70株(68.0%)、犬小孢子菌21株(20.4%)、须癣毛癣菌10株(9.7%)、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9%)。合并其他浅部真菌病、使用激素类药物、动物接触史是面癣发病重要因素。部分炎症明显面癣使用医用拭子取材,可以提高真菌涂片培养质量。结论不典型面癣容易误诊,需要高质量真菌镜检培养,降低面癣误诊率。

  • 标签: 面癣 真菌学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