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象Wolbachia那样的繁殖寄生虫在节肢动物之中是极其普遍的并且能在他们的主人的繁殖和健康上有大影响。未被发现的感染能因此使集中于繁殖隔离的主人行为,复制,健康,和度的方面的大量研究的结果惊讶。这个潜在的问题被有货模型系统果蝇melanogaster的调查Wolbachia感染的发生的工作已经加重了。这里,我们调查进一步通常使用的模型节肢动物的实验室股票的一个范围,特别集中于面粉甲壳虫Triboliumcastaneum和Triboliumconfusum,豇豆象鼻虫Callosobruchusmaculatus和相关种类(翘目:Tenebrionidae和Bruchidae)。这些种类是普遍的存储了产品害虫因此有共生者的感染的知识进一步在通知biocontrol措施有潜在的使用。甲壳虫与3个已知的微生物引起的繁殖寄生虫为感染被估计:Wolbachia,立克次休属微生物,Spiroplasma。有一些这些微生物的感染在一些股票学习了的实验室被发现,尽管全面感染是相对稀罕的。多半在这些或另外的种类和以前的研究的类型发现感染最被假装的后果被讨论。

  • 标签: 内共生细菌 赤拟谷盗 模型系统 豆象科 物种 有机体
  • 简介: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均表明,辛硫磷、病毒杀虫剂、氟虫脲、除尽和高氯·辛乳油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适于在瓜菜上使用,可在目前海南瓜菜生产中大量推广应用。

  • 标签: 棉铃虫 斜纹夜蛾 无公害药剂 防效
  • 简介:通过比较5株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及对刚竹毒蛾的毒力,结果发现:Bgz06菌株的产孢量为(5.4±0.3)×108孢子·cm-2,室内测定对刚竹毒蛾幼虫的LT50为5.6d;用该菌株生产的粉剂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用量为22.5kg·hm-2时,幼虫死亡率超过90%,僵虫率超过85%,说明Bgz06菌株是防治刚竹毒蛾的优良菌株,可以进一步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白僵菌 刚竹毒蛾 产孢量 致病力
  • 简介:【背景】南方小花蝽是一类很有利用前景的捕食性天敌,而有关其在不同捕食空间下对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的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捕食控制效能的研究较少。【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南方小花蝽成虫在不同试验空间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选择性、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南方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选择性强于成虫;在相同的试验空间,南方小花蝽成虫的日均捕食量随猎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捕食量在猎物数量为每指形管中60头时最大,分别为15.90和19.30头;而搜寻效应随猎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各供试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若虫的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794;而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成虫的瞬时攻击率最小,仅为0.3506,其处理1头西花蓟马成虫的时间约需0.0402d,而处理1头若虫的时间仅需0.0242d。在相同的猎物数量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的日均捕食量均低于其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的日均捕食量。【结论与意义】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有很强的捕食效能,对西花蓟马的种群消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南方小花蝽防治西花蓟马积累资料,同时为西花蓟马的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南方小花蝽 捕食选择性 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 简介:【目的】薇甘菊颈盲蝽是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天敌昆虫。CYP4家族基因在专食性昆虫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探明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可为薇甘菊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ACE技术克隆薇甘菊颈盲蝽CYP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PmCYP4C1基因全长1713bp,其中ORF长1500bp,共编码50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为57.44ku,无信号肽;与其他昆虫CYP4家族基因的同源性大于40%,与温带臭虫CYP的亲缘关系最近。该基因在雌、雄虫各部位均有表达,且都是足部的表达量明显地高于其他部位;雌、雄虫的表达差异在于雄虫翅膀中的表达量明显地高于触角和残体,但在雌虫中这3个部位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且雄虫翅膀中的表达量显著地高于雌虫,是其2.37倍。【结论】薇甘菊颈盲蝽PmCYP4基因除参与代谢有毒物质外,其主要功能可能是编码与薇甘菊颈盲蝽运动相关的酶。

  • 标签: 薇甘菊颈盲蝽 细胞色素P450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植物紫茎泽兰自然演化出耐高温种群,其适应机制与各种生理代谢有关。【方法】本文从超微细胞化学水平,对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敏感种群ATP酶活性定位,明确其在高温适应性中的作用,试图阐明该草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正常情况下,紫茎泽兰ATP酶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经40℃高温处理后,在不同的处理时间下,抗性、敏感种群之间ATP酶的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以处理12h时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抗高温种群的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TP酶的定位点除细胞壁外,在细胞膜上也呈现大量的分布,而敏感种群在处理12h时的酶活性明显降低,只在细胞壁上有零星的分布。处理24h时,敏感种群叶片已完全萎蔫,细胞结构毁坏,细胞膜破损;而抗高温种群叶片仍然完好,细胞膜上仍有ATP酶分布。【结论与意义】经40℃高温处理后,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初步认为紫茎泽兰对高温的适应性与ATP酶活性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与紫茎泽兰适应性相关的入侵机理提供了资料。

  • 标签: 紫茎泽兰 高温适应性 ATP酶 细胞化学定位 超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