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在大肠杆菌中分段表达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酸性蛋白(PA蛋白),探索PA基因中可能影响表达的区域。方法:构建分段缺失的PA蛋白突变体,用IPTG在大肠杆菌RosettaGamiB(DE3)中诱导表达,比较各突变体的表达效率。结果:N端缺失长度在143~408个氨基酸残基之间的9个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而突变体PA/K(Δ1-40aa)、PA/M(Δ1-56aa)、PA/N(Δ41-56aa)和PA/P(Δ57-75aa)的表达水平很低;全长PA蛋白和缺失N端20个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体PA/L则检测不到表达。结论:PA基因的61~225bp和325~426bp可能是影响PA蛋白表达的2个重要区域,为下一步表达全长PA蛋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聚合酶酸性蛋白 表达 大肠杆菌
  • 简介:2009年3月在美国和墨西哥流感样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鉴定出新的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病毒可人-人传播,已蔓延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遏制不断重组或重配的流感病毒,各国学者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复制周期及实验室诊断做了细致的研究,以研发相应的药物或疫苗,这些成就为世界各国防控今年新鉴定的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鉴定、基因组结构特征做一综述。

  • 标签: 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 基因组 重配
  • 简介:目的:应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由HA、NA、M1和M2蛋白组成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样颗粒,为研究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构建能共表达A/chicken/Jilin/2003(H5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A/PR/8/34(H1N1)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1)和离子通道蛋白(M2)的2个二元重组杆状病毒,共同感染HighFive细胞,同时表达HA、NA、M1和M2蛋白,使这4种蛋白在感染的细胞内自主组装成病毒样颗粒。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收获病毒样颗粒,通过Western印迹鉴定病毒样颗粒的组成,透射电镜观察病毒样颗粒形态,血凝试验测定病毒样颗粒的活性。结果:HA、NA、M1、M2蛋白在昆虫细胞中共表达,并组装成病毒样颗粒;电镜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的形态与流感病毒一致,直径约80nm;血凝试验显示该病毒样颗粒具有凝集鸡红细胞的活性。结论:应用该方法可以制备流感病毒样颗粒,为H5N1流感疫苗研究提供了可行方案。

  • 标签: 流感病毒 病毒样颗粒 杆状病毒
  • 简介:目的:研究板蓝根中性、酸性、碱性以及两性的提取物抗病毒感染能力以及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小鼠16只,将其随机分为四组,4只/组,采用鸡胚培养法观察板蓝根提取物对于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观察四种提取物对模型小鼠脾指率、B淋巴细胞、T细胞的增殖影响.结果:通过鸡胚实验,板蓝根的酸性提取物具有显著阻滞病毒感染鸡胚功效,而且经过酸性提取物治疗小鼠其死亡率明显降低,鼠脾T细胞和B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增高,其他的三种提取物均没有上述效果.结论:经过小鼠实验得出,板蓝根酸性提取物具有非常强的抑制流感病毒作用.

  • 标签: 板蓝根提取物 流感病毒 鸡胚 抗病毒作用
  • 简介:与许多在细胞浆内复制的RNA病毒不同,流感病毒的复制及转录都在细胞核内进行。流感病毒感染细胞进入细胞浆后,经病毒脱壳将病毒核糖核蛋白体复合物(vRNP)释放到细胞浆。vRNP含有病毒的RNA基因和碱性聚合酶1(PB1)、碱性聚合酶2(PB2)、酸性聚合酶(PA)及核蛋白(NP)。vRNP被主动运送到细胞核内,开始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晚期,在细胞浆中新合成的PB1、PB2、PA及NP蛋白也需要进入细胞核,参与新的vRNP的装配。我们简要介绍有关流感病毒vRNP和新合成的PB1、PB2、PA及NP蛋白进入细胞核的机制。

  • 标签: 甲型流感病毒 病毒核糖核蛋白体复合物 蛋白核内运
  • 简介:目的:采用巢式PCR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基因进行扩增,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找出克隆鼠Igκ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的通用方法。方法:设计22对扩增鼠Igκ轻链可变区和重链可变区基因的引物,对6株鼠抗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进行克隆并测序,与NCBI公布的鼠免疫球蛋白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巢式PCR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单克隆抗体克隆过程的假基因,并且得到的单克隆抗体的氨基酸序列均符合鼠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特征。结论:建立了克隆鼠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的通用方法,为后期克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基因提供了基础,并为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与抗体的结合位点提供了实验数据。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单克隆抗体 可变区 巢式PCR 序列分析
  • 简介:流感是一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病,接种疫苗被认为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目前所用的流感疫苗主要是根据现行流行株的减毒或灭活病毒疫苗及基于流感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设计的重组蛋白质疫苗。但流感病毒变异大,易逃逸机体免疫监视,有效的疫苗须不断分离新流行株和不断更新疫苗免疫原。为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基于病毒高度保守性蛋白质、能够预防所有流感病毒毒株、可诱导持久保护性免疫的通用流感疫苗。我们对基于基质蛋白M2、核蛋白等的通用流感疫苗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通用流感疫苗 基质蛋白M2e 核蛋白
  • 简介:利用DNA重组和细胞体内同源重组技术,分别获得了P7.5启动子和P11启动子单独带动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和同一个重组痘苗病毒中含有P7.5和P11启动子分别带动一个HBsAg基因(正反两个插入方向)的四种重组痘苗病毒,比较了它们对HBsAg表达的影响。含P7.5启动子的比含P11启动子的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HBsAg水平更高些;在同一个重组痘苗病毒中P7.5和P11两个启动子分别带动HBsAg基因时,两个启动子同向转录表达的HBsAg水平较低,而两个启动子又向转录时表达的HBsAg水平较高,但均没有单一P7.5启动子带动的HBsAg基因的表达水平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重组痘苗病毒 启动子
  • 简介: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小RNA,广泛存在于病毒、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内。miRNA通过与目标mRNA互补配对,对基因进行转录后的表达调控,在生物体的发育、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与病毒介导的肿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尤其在调控乙肝病毒介导的肝癌、人乳头瘤病毒介导的宫颈癌及EB病毒介导的鼻咽癌、淋巴瘤等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毒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miRNA表达谱出现时间与空间上的改变,其表达调控成为近年来病毒致癌的研究热点。我们简要综述病毒致癌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

  • 标签: MICRORNA 病毒 致癌
  • 简介:肿瘤是人类死亡的首位病因,研制疫苗防治肿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麻疹病毒的减毒株是一种新型疫苗载体,它可以表达多种肿瘤蛋白,这些肿瘤包括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肾细胞癌、肝胚细胞瘤、卵巢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等。

  • 标签: 肿瘤 麻疹病毒 疫苗
  • 简介:在目前的疫苗研究中,对新疫苗免疫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减毒或无毒的病毒疫苗载体能够激发高效持久的系统和黏膜免疫,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研究新疫苗提供了一条途径。RNA病毒作为疫苗载体,在可操作性和免疫效果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近年来已成为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综述了几种RNA病毒载体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其在疫苗载体方面的应用。

  • 标签: RNA病毒 载体 疫苗
  • 简介:目的:设计靶向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保守区的人工microRNA(amiRNA),考察其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比对HBV全基因组现有序列,选择保守区设计amiRNA,定向克隆到pcDNA6.2-GW/EmGFP-miR载体,将amiRNA载体与HBV复制载体pHBV1.31共转染HepG2细胞,72h后收取细胞上清,ELISA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HBeAg)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结果:amiRNA可显著抑制细胞上清HBsAg、HBeAg和HBVDNA的水平。结论:amiRNA作为防治HBV感染的潜在有效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人工microRNA RNA干扰
  • 简介:很多小RNA病毒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引发宿主细胞凋亡,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宿主细胞对抗小RNA病毒侵染的防御机制。凋亡机制可由某些病毒蛋白对细胞产生信号干扰来实现多种凋亡通路。虽然这些凋亡通路的上游事件是不同的,但最后的效应却很一致。此外,一些病毒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它们能够令感染病毒后的细胞不死亡,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共存的持续性感染状态。

  • 标签: 小RNA病毒 细胞凋亡 持续性感染
  • 简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经蚊虫传播的严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其重症病死率高,易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方法,控制蚊虫传播和免疫接种是当前的主要防御手段。简要综述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功能、基因分型,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乙型脑炎病毒 乙脑疫苗
  • 简介: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为了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要求生产工艺要具有一定的去除/灭活部分病毒能力,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我们对几种适用于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方法及病毒去除工艺进行综述,以期对生产及科研提供参考。

  • 标签: 病毒灭活 病毒去除 血液制品
  • 简介:病毒感染启动宿主先天免疫反应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它们协同调控Ⅰ型干扰素的表达。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复制中间体双链RNA作为一个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被细胞内具有RNA解旋酶活性的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1)编码蛋白检测到。线粒体抗病毒蛋白(MAVS)作为一个接头蛋白,在RIG-1信号通路的下游和NF-κB、IRF-3信号通路的上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AVS通过其疏水跨膜结构域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上,是线粒体中发现的第一个与先天免疫相关的蛋白质,将线粒体和先天免疫联系在一起。

  • 标签: 线粒体抗病毒蛋白 先天免疫 维甲酸诱导基因Ⅰ 病原相关分子模武
  • 简介:预防与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是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HB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慢性肝脏疾患,并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目前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可以使90%的接种者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对慢性HBV携带者,由于其机体对HBsAg蛋白产生耐受,不能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预防性的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是一种新的疫苗技术,通过向体内递送编码抗原的细菌质粒,刺激产生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在小鼠和其他的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中,HBVDNA疫苗可以特异性地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清除HBV转基因动物血循环中的HBsAg颗粒和HBVDNA。如果加入各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基因,可以进一步提高HBV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它不仅可作为预防性疫苗,也可作为治疗型疫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DNA疫苗 免疫 HBV 基因
  • 简介:线粒体不但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提供者,而且在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凋亡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新发现的线粒体抗病毒蛋白将线粒体与先天性免疫联系起来,这也意味着宿主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可能与线粒体密切相关,显示出线粒体在细胞内的重要作用,提示应加强对线粒体在抗病毒感染和治疗等方面作用的研究。

  • 标签: 线粒体 细胞凋亡 先天免疫
  • 简介:microRNA(miRNA)对调控基因表达有着重要作用,病毒与宿主在miRNA水平存在着复杂的"对话"。研究显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能编码病毒miRNA(vmiRNA),通过维持病毒潜伏、保护感染细胞免于凋亡或外力刺激下的细胞死亡等方式,在HIV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宿主miRNA则参与到了抗HIV的防御性机制中,但也面临HIV调控相应宿主miRNA、编码RNA沉默抑制物等多种阻力。深入研究HIV与宿主间miRNA水平上的动态相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HIV的致病机理,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MICRORN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病毒miRNA
  • 简介:选取了辖区内150名成人作为观察组,选择同一个区域里在性别比例、健康状况以及年龄等与观察组成人具有可比性的150名成人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的成人接种流感疫苗的同时配合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对照组的成人仅接种流感疫苗,分别进行观察其对流感的预防效果。观察组成人在接种流感疫苗和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后3个月、6个月、9个月,与对照组注射流感疫苗的在流感样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治疗费用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配合流感疫苗对成人的保护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成人进行对比分析,3、6、9个月内观察组发生流感样疾病的人数较少,而且由流感样疾病发生而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以及因家人陪伴和误工而造成的间接费用也较少,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成人接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配合流感疫苗后,仅少数成人出现发热和局部硬结等症状,且症状轻微,均可以自行缓解。成人接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配合流感疫苗后,其流感样疾病发病率有明显下降、治疗费用也显著减少,且疫苗接种副反应少、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因此,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能够抵御流感病毒

  • 标签: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流感疫苗 流感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