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早全新气候振荡,一般指全新中8.2kaBP事件及其以前的气候振荡。根据Bond等的研究,相应的北大西洋冷事件分别出现于8.1,9.4,10.3及11.1kaBP,分别编号为5,6,7,8。如果比较Bond等与其他作者的北大西洋冷事件的年表就可以看出,在全新包括小冰期(编号为0)的9次冷事件中,除8.2kaBP事件有较大的一致性外,其他事件分歧较大,其中分歧最大的就是6,7,8这3个事件。不仅出现的时间有差异,而且有不少序列甚至对其中1或2个事件没有反映。这些事件发生于全新早期,对欧洲,特别是北欧有明显的气候影响,

  • 标签: 早全新世 气候振荡 冷事件 北大西洋 气候影响 小冰期
  • 简介:“紫七号”晚糯特种米是近年我省拳头产品,深受城乡人民欢迎.本文以大田试验资料为基础,与同期常规晚稻种植比较,提出其气象条件分析和适应性.

  • 标签: 气象条件 晚稻种植 齐穗 功能叶 秀水 常规稻
  • 简介:对新疆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区1958-2005年作物生长季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州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存在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20纪90年代以来降水偏多年略多于偏少年;降水存在5~7a、16a和30a左右的周期变化;90年代以来,由于河上游地区5月份降水偏少,而且河中游地区第一场“透雨”日期又快速推后以及透雨次数减少等原因,造成河谷一带春夏干旱尤为突出;而在6—8月份,河上游地区降水量与大雨日数的显著增加却极易诱发山区洪灾;秋季月降水量的普遍增加对作物的采收晾晒不利,但是山区秋季降水的增加有利于秋水转为春用。

  • 标签: 博州地区 作物生长季 降水变化
  • 简介:2007年12月30日,杰出的瑞典气候学家尔特·伯林(BertBolin)教授在斯德哥尔摩与世长辞,享年82岁。尔特·伯林首先是一个科学家,作为世界气候研究领域的先驱,他不仅在推动气候研究的国际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最早认识到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将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游走于气候学界与社会政治领域之间的出色的“政治家”,

  • 标签: 科学事业 斯德哥尔摩 气候学 世界气候 温室气体 政治家
  • 简介:全球变暖背景下极湍降水事件的变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观测、理论及模拟预估等方面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外极端降水气候事件的研究作一综述,并给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我国21纪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的预估结果。

  • 标签: 极端降水事件 模式模拟 极值分布 预估
  • 简介:翻开现代气象科学发展史,人们很容易发现20纪前半叶,是传统气象学的经验学派、理论学派和气象预报实践学派之间相互融合、借鉴,并最终以数值天气预报成功为标志,走向成熟并构建了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大气科学。这半个世纪的重要过程,是以世纪初1903年挪威物理学家V·皮叶克尼斯(VilhelmBjerknes)提出天气预报问题不过是一组控制大气动力和热力过程的物理方程的初值问题,天气预报就是这一数学方程组的解的观点开始,

  • 标签: 大气科学 数值天气预报 科学发展史 气象预报 地球科学 物理学家
  • 简介:介绍了为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气象保障需求开发的西安园会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系统(HIWFS)的结构、内容、功能及特点等。针对园会气象服务时间跨度长、产品多样化的特点,HIWFS运用SQL数据库技术,以固定产品模版为策略,构建了一个稳定、灵活、针对性强的园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分析制作发布系统。以Windows为平台,采用WWW技术、B/S与C/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网络目录服务等技术,使用SOA设计进行系统架构规划,可对多种预报产品及信息进行浏览检索,快速实现关键时间节点(开闭园期、重大活动日)及不同天气、不同预报时效的各类气象预报产品的制作、入库、分发,系统在西安园会气象服务中运行稳定。

  • 标签: 西安世园会 高影响天气 预报预警 产品制作
  • 简介:根据州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新疆州近30a各量级降水量及其雨雪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州地区夏半年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81%,其中5—8月占年降水量近60%,而小雨(雪)量占年降水量的近50%,夏、冬半年及年降水量均自西向东随海拔的降低而减少。降水量总体以0.76mm/a的速率呈不明显的增多趋势;年有效降水日数中以小雨(雪)日数为最多,有效降水日的长期变化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由有效降水日数的增加和降水强度的增强造成。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日 趋势系数 气候变化
  • 简介:本文首先分析了黄河的治理开发现状,指出21纪黄河治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而根据多年的科学研究,提出了21纪治理开发黄河的战略措施;最后,展望了21纪黄河的发展前景

  • 标签: 黄河 治理开发
  • 简介:根据生态经济战略的核心问题和江西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江西实施生态经济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了江西开展生态经济建设的几个切入点.

  • 标签: 生态经济 战略 抉择
  • 简介:对近年多个气候模式考虑不同的人类排放情景作了总结,并对21纪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作了预估。研究表明,集成多个气候模式考虑人类排放情景,预估到21纪后期,西北太平洋年总编号台风数可能减少,但强台风数及其降水和风速可能增强。需要强调的是,台风的长期预估是极其困难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西北太平洋 台风变化 预估 21世纪
  • 简介: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公众对于信息的接触渠道悄悄发生着变化。作为与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气象服务,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更好地做好公共气象服务这道菜。本文就如何借助新媒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公共气象服务 新媒体 应用研究
  • 简介:利用1961年以来宁夏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环流特征量资料,重点分析了21纪以来宁夏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同期500hPa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极小值明显上升,夜间气温异常偏低日数显著减少,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显著增加,大部分地区夜间气温异常偏低日数减少趋势大于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的增加趋势。21纪以来,易发生极端冷暖事件,异常偏高年份多于异常偏低年份。2007/2008冬季以后为1997年以来冬季平均气温偏低频率最高时段;冬季阶段性平均气温异常有4个特征:(1)气温异常主要出现在1月和2月;(2)异常偏低的幅度明显大于异常偏高的幅度;(3)相邻2旬间气温变化幅度增大;(4)最冷时段发生变化。从年代际变化看,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极小值、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为最高或次高值,夜间异常偏低日数多为最低或次低值。500hPa高度上宁夏上空是影响冬季气温异常的关键区,其年代际及冷暖年强度变化是造成气温异常的最直接原因。宁夏冬季气温对亚洲西风环流指数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的响应更加敏感。

  • 标签: 冬季气温 异常特征 500 hPa环流 宁夏
  • 简介:本文引用青海湖流域环境变化的部分代用资料和采集的树木年轮资料、器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对湖水位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青海湖 气候变化 水位下降
  • 简介:基于台兰水文站2003-2005年观测的水文气象数据,通过参数率定和验证获得了适用干台兰河流域的HBV水文模型优化参数。应用RegCM3气候模式在IPCCSRESAIB情景下的预估数据,经Delta降尺度方法生成流域未来气候数据,外结合流域冰川退缩情景预估台兰河流域径流在21纪中期(2041-2060年)和末期(2081L2100年)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1龄纪中期和末期,台兰河流域气温将显著上升,而降水变化不大;21纪中期冰川3种可能退缩比例为15%、20%和25%,未期分别为20%、30%和40%;无论冰川处于哪一种退缩情景,21纪径流较基准期(1981-2000年)都呈增加趋势,中期和末期最小增幅将分别为17.3%和18.6%;最大增幅可达45.9%和66.0%;耦合RegCM3气候模式预估增幅为28.9%和41.5%;台兰河流域未来径流年内分布与基准期大体相同,但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在21纪中期5月份径流增加很快,径流峰值出现在7月份,而到21纪末期径流峰值出现征8月份。

  • 标签: 径流预估 HBV模型 气候变暖 冰川退缩 台兰河流域
  • 简介:在这份世界银行发表的报告中,阐述了发展的三个特征:密度、距离和分割。报告认为,为应对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必须重新塑造经济地理的特征,而他们恰恰代表了那些特征。

  • 标签: 世界银行 经济地理 距离和 密度 分割 特征
  • 简介:应用HBV-D水文模型和多个气候模式预估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珠江主干流西江的径流过程,分析了21纪水资源量和洪水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050年后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较基准期(1961—1990年)明显增加;流域平均的月降水量和径流量在5—10月间均呈增加趋势,12月至次年2月呈减少趋势;年最大1d和7d洪量逐渐增加,重现期逐渐缩短。2030年前枯水期径流增加有望缓解枯水期用水压力,而2050年之后丰水期径流量以及洪水强度、发生频率的增加将给珠江流域防汛抗洪带来更大压力,在制订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适应性对策时应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

  • 标签: 珠江流域 HBV-D水文模型 洪水 枯水 预估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20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加剧了20纪中国地区干旱化的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约为35.4%;半干旱区显著变干,土地利用对半干旱地区变干的贡献不显著;两种情景下干旱区干湿变化都不显著。在土地利用情景下,中国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级土地的减少和牧草用地的增加,二者分别从国土面积的72.7%和12.9%(1901年)变为36.0%和41.9%(2004年),且1950年代之后变化速率显著增大。其中大面积显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而降水减少带来的干旱化作用大于温度降低带来的变湿作用。

  • 标签: CMIP5耦合模式 干旱 土地利用 地表湿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