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冰期中并非总是稳定的寒冷气候,而是有相当强烈的气候振荡。这是近20年来古气候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1990年代初,对格陵兰冰盖钻探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接近冰盖顶峰钻取了两个冰芯,一个以欧洲国家为主的GRIP(GreenlandIce-CoreProject)[1],

  • 标签: 格陵兰冰盖 事件 循环 寒冷气候 气候振荡 欧洲国家
  • 简介:11.1综述全球水循环描述了水环流——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在大气、陆地以及河流、湖泊和海洋之间移动的关键和动态的过程。水影响着万物,包括地球表面和海洋中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生命也是由于水才存在于多种形式中,而人类繁衍植根于水文明之中。

  • 标签: 水文循环 水资源 地球表面 水环流 水循环 海洋
  • 简介:循环不仅是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综合表现,还直接和大气CO2浓度的变化相关,从而影响到全球气候的稳定,因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碳循环研究已逐渐从人类CO2排放到海洋与陆地全球分布的基本问题,转变为区域碳收支的确定,

  • 标签: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循环 评估报告 IPCC 大气CO2浓度 全球变化
  • 简介: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实验”观测的资料,分析了大气湿度、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的陆面参数及其他陆面参数特征。为了验证新的陆面参数及参数化公式,将新陆面参数与参数化公式输入陆面模式进行模拟,将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输入新参数及参数化公式的模拟效果更好。

  • 标签: 西北干旱区 水分循环 陆面参数 模拟
  • 简介: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提供的耦合模式对比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地球系统模式(ESM)较之以前增加了较为复杂的碳循环,即在原有的全球大气耦合海洋环流模式(AOGCMs)中,把大气与陆地和海洋碳循环过程加入,这样较真实地再现碳循环和物理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1].为了表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考虑碳循环响应于未来的气候变化和CO2的变化,经常考虑碳—浓度参数化和碳—气候反馈参数化,这是两个强的和相反的反馈.碳—浓度参数化是度量陆地和海洋碳库对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程度,从大气的观点是负反馈.碳—气候反馈参数化是度量温度和其他气候变量变化的响应,从大气的观点一般是正反馈.碳—浓度响应决定由于CO2增加碳库的变化;碳—气候响应决定由气候变化造成碳库的变化.

  • 标签: 碳循环 地球系统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海洋环流模式 CO2浓度 全球大气
  • 简介: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季节变化,利用GSWP(GlobalSoilWetnessProject)、GLDAS(GlobalLandDataAssimilationSystem)、AMSR-E(AdvanceMicrowaveScanningRadiometer-EOS)土壤湿度以及台站观测资料等多种数据,采用滑动t检验初步分析高原下垫面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且联系密切。高原下垫面净短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在1月中旬显著开始增加,5-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净长波辐射5月表现为高值,夏季表现为低值。地表潜热通量在1月显著开始增加,在夏季达到全年最高值。表层土壤3月开始输送热量到大气,9月大气开始向土壤表层传递热量;融雪3-5月加快,雪盖减少。降水和1cm植被含水量在2月显著开始增加,1cm土壤显著开始加湿,5-6月降水陡增,1cm土壤湿度表现为峰值。1cm植被含水量、植被蒸腾、总蒸散与降水在7-8月达全年最高值,1cm土壤湿度在7月表出现为谷值,9月达全年第二峰值。10月下垫面温度转冷后,雪盖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小。

  • 标签: 能量和水分循环 季节变化 青藏高原
  • 简介: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三种方法,对比分析了1953~2002年北京单站以及中国区域地表气温的传统距平与以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的频-幅调制年循环(MAC)为参照的"距平",同时还比较了用传统距平描述的"年际及更长尺度变率"和以MAC为参照的年以上尺度低频分量。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传统距平和用传统距平所描述的"年际及更长尺度变率"仍然包含有年周期,而且还包含有小于年尺度的波动;而去除MAC的距平则更好地去除了准年周期,而且以MAC为参照的年以上尺度低频分量只包含有1年以上尺度的波动,因而更适合用来描述"年际及更长尺度变率"。

  • 标签: 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 频-幅调制年循环(MAC) 传统距平 年际变率
  • 简介:使用维多利亚大学的地球系统模式进行模拟,选取1800-2500年间较高的CO2浓度情景(RCP8.5),分析由于CO2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当气候敏感度为3.0K时,相对于无气候变化,到2100年,由于大气CO2增加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海表面温度升高2.7K,北大西洋深水流量减少4.5Sv,海洋对人为碳的年吸收减少0.8PgC;比较人为溶解无机碳在海洋中的垂直累积分布,发现气候变化对海洋吸收大气CO2的影响在北大西洋区域最明显.1800-2500年,相对于不考虑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模拟的气候变化导致整个海洋对人为碳的累积吸收总量减少23.1%,其中北大西洋减少32.0%.此外,比较不同气候敏感度(0~4.5K,间隔为0.5K)的模拟结果发现,气候敏感度越高,气候变化对海洋吸收CO2能力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 标签: 气候变化 海洋碳循环 碳循环模拟
  • 简介:2007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和挂牌仪式在中国气象局科技会议中心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主持,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分别讲话。应邀参加揭牌仪式的有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标签: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 人工影响天气 北京大学 水循环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动力学环流模式所模拟的海洋环流场,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二维海洋碳循环模式。此模式摒弃了传统箱模式的缺陷,充分考虑了诸如大气与海洋间的碳交换、光合作用和氧化分解、碳酸钙的产生和溶解、悬浮颗粒物的下沉等过程,尤其是在模式中耦合进了以往甚少考虑的海洋生物过程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入了详尽合理的参数化方案。通过模拟发现:在稳定状态下,大气和海洋中总碳含量分布依赖于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边界条件,水平扩散系数和光合作用常数率对各化学量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 标签: 海洋动力学 环流模式 参数化方案 海洋环流 碳循环 大气
  • 简介:目标管理把领导层的工作由控制下属变成与下属一起设定客观标准和目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控制自己的成就,因此,这是一种自由的管理方式。

  • 标签: 目标管理 自由 管理者 控制
  • 简介:引言气象仪器管理是地(市)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让各台站及时、合理地使用好各类地面气象仪器,管理人员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一系列的登记,统计、查找、调蹩等工作。为了减轻这一工作的压力,提高业务质量,我们建立了气象仪器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共有九个使用功能(见图1)提供给用户。这些功能明显减轻了仪器管理工作的压力,提高了业务管理质量。该系统在汉化FOXBASE下运行,操作由逐级菜单引入,所有提示均有中文显示。

  • 标签: 气象仪器 数据库 管理系统 仪器管理 仪器使用 FOXBASE
  • 简介:对什么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基本责任,工作目标的制定,完成目标任务的激励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研究。特别强调制定目标要从实际出发,即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可能性,是在现有可用资源、外部环境、人员结构等条件下能够达到的。同时阐明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是普遍存在的,目标管理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空间,尊重和爱护这种积极性、创造性。

  • 标签: 目标管理 外部环境 人员结构 先进性 极性
  • 简介:1引言兰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也是中国人最早最喜爱栽培的名贵花卉。为了普及养兰知识,本文就兰花的家庭栽培和管理常识作个简要介绍,供兰花爱好者参考。

  • 标签: 家庭栽培 兰花 管理 中国人 名花 花卉
  • 简介:利用网络技术,遵循TCP/IP协议,采用B/S结构的网络计算模式和SQLServer2000数据库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研制防雷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可提供防雷行政执法、新建建(构)筑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防雷装置检测等方面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对防雷业务的各种用户信息资料进行远程传输及在线操作,可实现防雷业务综合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和科学化。

  • 标签: 防雷业务 数据库 网络化 综合管理系统
  • 简介: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气象部门社会管理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本文从社会管理的本质和主要任务出发,着眼于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出通过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促进气象社会管理关口前移,提升气象社会管理水平。

  • 标签: 气象部门 社会管理 管理业务 灾害风险 关口 防灾减灾能力
  • 简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对各种信息的管理更加高效和准确,以便增强我们的管理手段.行政后勤管理业务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它为区局大院其他业务的开展提供后勤保障,是十分复杂而且涵盖面较广的管理项目.

  • 标签: 内蒙古 行政管理 后勤管理 后勤保障 气象局
  • 简介:讨论了气象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的重点研究对象。尝试性地将人类认识气象灾害的过程归纳为4个阶段:气象灾害的启蒙认识阶段、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报阶段、气象灾害的减灾工程阶段和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阶段。同时,引出了气象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的不同理念。以现在时刻为划分点,将过去已发生的灾害定义为气象灾害,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定义为气象灾害风险。最后建立了基于SWOT的远期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了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气象工程手段的观点。

  • 标签: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风险 灾害防御 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