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省115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计算各站历年各季的Z干旱指数,根据Z指数的旱涝等级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7个等级,参考过去省干旱灾害的灾情记录,研究Z指数在的适用性,并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干旱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Z指数在各季干旱监测中表现均较好,在有较好的适用性。干旱可划分为6个空间型,其中盆地西部区、东部区、南部区、中部区干旱程度加强,而西高原区和西南山地区干旱程度减弱;盆地东部区出现干旱的频率最高,而盆地西部区和南部区出现干旱的频率最低。盆地西部区、东部区和西高原区较严重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夏季,而盆地南部区、中部区和西南山地区较严重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冬季。各分区干旱变化周期不同,盆地西部区具有3~4a的振荡周期;盆地东部区振荡周期为6~7a;盆地南部区具有3~4a和14~16a的振荡周期;西高原区具有4~5a和8a左右的振荡周期;盆地中部区振荡周期为7~8a;西南山地区振荡周期为2~3a。

  • 标签: 四川干旱 Z指数 空间分型 适用性
  • 简介:为分析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分布规律,在明山区域不同海拔高度代表性地段设置5个气象站,经连续8a对比观测,得出如下结果:1)明山区域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直减率为0.51℃/100m;夏季直减率最大,春季和秋季直减率较大,冬季直减率最小。2)明山区域平均气温直减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最大直减率出现在下午17时,最小直减率出现在早晨5—6时,直减率变化上升速率较下降速率快。3)明山区域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气温相似,但平均最高气温直减率较平均气温大,平均最低气温直减率较平均气温小。4)日平均气温≥0℃、≥5℃和≥10℃的积温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变化十分明显,且成二次曲线性下降显著。

  • 标签: 气温 直减率 积温 垂直变化 四明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