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1概况为了学习美国在天气雷达数据分析和资料同化方面的最新成果,安徽省气象台邱学兴于2014年9月17日至2015年3月17日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交流学习,在气象系资料同化专家张福青教授指导下,学习了由其研究团队开发WRF-EnKF系统,重点学习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同化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方法。2张福青研究小组简介该研究小组带头人张福青教授199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于2000年获得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目前是PSU气象系教授、PSU高级资料同化和可预报性研究中心(A-DAPT:ThePennStateCenterforAdvancedDataAssimilationandPre-dictabilityTechniques)主任,同时也是PSU统计系教授,2015年荣获美国气象学会Fellow荣誉。

  • 标签: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气象台 学习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资料同化
  • 简介:1概况2014年12月,上海市气候中心胡恒智争取到由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计划组织(START)及美国兰德公司(RandCorporation)联合设立START&RAND全额奖学金,

  • 标签: 气候变化 决策方法 美国 鲁棒 城市 学习
  • 简介:1概况应加拿大农业部(AAFC:AgricultureandAgri—FoodCanada)谷物和油料作物研究中心(ECORC:EasternCerealandOilseedResearchCentre)资深研究员MaBaoluo博士邀请,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鸿博士作为访问学者赴该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2013年9月16日至2014年9月15日)学习交流。

  • 标签: 油料作物 农业部 加拿大 交流 学习 谷物
  • 简介:针对氧化锌压敏电阻在不同老化条件下各参数变化规律,根据氧化锌压敏电阻非线性特征,结合双肖特基势垒理论和氧化锌压敏电阻在小电流区导电机制,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分析得出:氧化锌压敏电阻U1mA和非线性系数α都是随着老化次数增加而减小;当氧化锌压敏电阻发生融穿性损坏,U1mA和α值急剧减小,ILeakage值急剧增大。通过U1mA和ILeakage等参数变化规律,用于判断氧化锌压敏电阻老化劣化程度,在氧化锌压敏电阻使用及测试中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氧化锌压敏电阻 老化劣化 漏电流 压敏电压
  • 简介:用1989-2013年平安区气象局冻土资料,分析了25a平安地区季节性冻土变化情况。平安区冻土开始日期逐渐延后,1989-2000年,平均开始日期为11月1日,2001-2013年,平均开始日期为11月8日,平均开始时间推迟了7d。冻土结束日期提前,2000年以前平均解冻日期是3月21日,2000年以后平均解冻日期是3月8日,解冻时间提前了13d。冻土持续时间缩短了21d。平均冻土深度和最大冻土深度均减小,其中平均冻土深度从2000年以前93.5cm减少至2000年以后88.5cm。平均深度减小了5cm。

  • 标签: 季节性冻土 最大冻土深度 冻土时间
  • 简介:利用化德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4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地面最低温度≤0℃为指标,建立了该地历年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分析了近58a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化德站58a平均终霜日期为5月28日,初霜日期为9月11日,无霜期为105d10(2)近58a终霜日期呈明显提前变化趋势,平均每10a提前2.5d;而初霜日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无霜期明显延长,平均每10a延长了3.4d10(3)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年际波动大,极差为标准差4~5倍,初霜最早可提前在8月18日出现,终霜最晚可推迟到6月19日结束。该地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年际变率大,保证率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掌握霜冻发生气候规律,提高霜冻预报预测准确率,对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防御措施,保障农业丰产丰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气候变化趋势
  • 简介:选取新巴尔虎左旗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曼-肯德尔法、保证率法对新巴尔虎左旗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巴尔虎左旗平均初霜日为9月18日,平均终霜日为5月7日;(2)无霜期平均为133d,无霜期80%保证率为118d,90%保证率为112d;(3)近50a无霜期有一次突变,发生在1985年。

  • 标签: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变化特征
  • 简介:利用青海共和地区2003~2013年连续11a马铃薯生育期(4~9月)观测资料和1961~2013年4~9月地面平行观测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积分回归等方法,对共和地区马铃薯生育期主要气候因子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a来青海共和地区马铃薯生育期平均气温、≥0℃积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则表现为不显著下降趋势。热量和日照时数是影响该区马铃薯生长发育主要气象因子。其中温度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是出苗前期为正效应,现蕾至开花期为最大正效应,成熟期为最大负效应;降水对其产量影响是现蕾前期为正效应,现蕾后期至成熟期8月中旬为最大负效应,9月为最大正效应;日照时数对产量影响是播种期为负效应,现蕾至开花期为正效应,成熟期为最大负效应。

  • 标签: 马铃薯 生育期 气候因子及其影响 高寒半干旱区
  • 简介:据美国研究人员11月13日发表一项报告,随着地球变得更热,闪电活动也更加频繁。全球气温每上升1oC,仅仅美国闪电事件就将增加约12%。众所周知,夏天雷电活动比冬天更频繁,但气温对闪电影响却一直难以量化。

  • 标签: 闪电活动 全球变暖 全球气温 研究人员 雷电活动 美国
  • 简介:2015年上半年福建省雷闪活动频繁,雷闪日为128天,为近12年同期监测数据最大值,大部分地市初雷闪日比往年偏早;雷闪总次数达19万多次,为有监测数据以来同期第二大值,仅次于2014年。雷闪高发期在4—6月,其中6月份雷闪次数最多;雷闪高峰时段出现在17:00~18:00,08:00.11:00雷闪活动最弱。雷闪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州东北部沿海、莆田中部和泉州中北部,但各月集中区又有所差异,呈现自西向东扩展趋势,其中莆田、福州雷闪密度最高。雷闪强度分布呈单峰特征,负闪集中在2—14kA之间,正闪集中在4—40kA之间。上半年共发生雷电灾害事件47起,导致5人死亡,5人受伤,造成252件家用设备和公共设备等不同程度损坏。

  • 标签: 雷闪El 雷闪次数 时空分布 雷闪强度 雷电灾害
  • 简介:1引言根据中央精神和福建省气象局党组要求,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组织建设,

  • 标签: 党组织建设 干部工作 退休 思想政治建设 气象局 福建省
  • 简介: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3.1,对近百年温室气体浓度、全球海表面温度、太阳常数变化以及火山活动对我国地表气温所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全球海表面温度升高及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导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升高部分因素.近百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主要经历了两次年代际振荡并逐渐增温.第一次振荡冷期为1910年代,随后变暖,1940年代达暖峰期.第二次振荡冷期发生于1950~1960年代,随后变暖,暖峰期发生在1990年代.太阳常数和全球海表面温度两次振荡是造成这两次振荡主要因素,气温、太阳常数和全球海表面温度均发生了准60年周期年代际振荡,气温振荡位相落后于太阳常数和全球海表面温度位相.20世纪20年代以前及60年代以后火山活动活跃是导致1910年代和1960~1980年代出现冷期原因之一.

  • 标签: 温室气体浓度 海表面温度 太阳常数 地表气温 气温影响 火山活动
  • 简介:利用2006~2014年鲁西南地区菏泽、曹县和济宁3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气象及物候观测资料,采用国际上流行ForcTT积温模型模拟了当地常见、广泛分布9种木本植物和4种草本植物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最佳积温开始日期和基础温度。结果表明:(1)模拟木本植物展叶始期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主要为1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主要为1℃。开花始期模拟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不同木本物种差异较大,开花期较早(3月)毛白杨、旱柳和榆树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期集中在4~6月物种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3月1日,基础温度在3~5℃之间,开花期最晚(7月)槐树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4月1日,基础温度为4℃;(2)就草本植物而言,展叶期较早(2~3月)车前、苍耳和芦苇模拟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1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1~2℃,展叶较晚(4月)莲模拟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期较早(4~6月)车前和苍耳其开花始期模拟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较晚(7~9月)莲和芦苇模拟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4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分别为-1℃和2℃;(3)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模拟平均误差在2d左右。由此可知,无论是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ForcTT积温模型对展叶和开花始期模拟效果均较好,预测值和观测值间相关系数普遍在0.90以上,达高度相关。

  • 标签: 物候期 模拟 Forc TT模型 鲁西南
  • 简介:利用1961~2011年江淮地区5~9月无缺测71站逐日降水资料,做基于POT(Peaks-Over-Threshold)广义Pareto分布(GPD),研究江淮地区极端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皖赣交界处阈值最大,西北和东南部较小,且江淮大部分地区阈值线性趋势系数为正,其中湖北东部和江西北部站点,趋势达0.8mm(10a)^-1以上,并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1MK(Mann-Kendall)检验.(2)江淮地区中东部多存在连续性极端降水,因此文中采用基于极值指数自动分串技术获得近似独立极值样本.(3)尺度参数大值区位于江淮南部,西北、东南以及淮河以北较小,且线性趋势系数在大部分地区均表现为正值,表明出现降水极大值概率增加.(4)皖赣鄂交界处是极端降水发生概率大值区,而西北、东南及安徽中部地区较小,且极端降水在大部分地区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在大别山附近及河南东部,2年和20年重现水平趋势分别达6mm(10a)^-1和20mm(10a)^-1以上.

  • 标签: 广义PARETO分布 超门限峰值POT(Peaks.Over-Threshold) 极端降水
  • 简介:气象预测是现代世界最重要和最有挑战问题,准确气象预测常需要使用比较先进方法和计算机模型。本文分析了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目前在大气科学领域应用一些数据挖掘方法相关概念、原理和特点,综述了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最新应用研究进展,讨论了这些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优缺点。最后指出了当前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气象预报技术存在一些困难,并对未来研究重点和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标签: 数据挖掘 气象预报 气象数据挖掘 气象建模 计算智能
  • 简介:自然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广泛竞争,且多种植物种群可以共存,即具有生物多样性。经典资源竞争模型(莫诺模型)支持生态学上“竞争排斥原理”,不适用于阐释自然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种群间竞争与共存。根据植物生态系统特点,引入植物种群生长率随着物种个体大小/个体数增加而逐渐趋于饱和性质,建立自抑制资源竞争模型。该模型与莫诺模型本质区别在于,物种临界可利用资源随种群密度增加而上升,从而可以达到不同物种间平衡。数学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允许多物种稳定共存(即共存物种种类数可以多于供给其生长资源种类数),同时优势物种随资源供给率增加而依次变化。

  • 标签: 资源竞争 共存 莫诺模型 竞争排斥原理 自抑制
  • 简介:日本东北大学6日发表公报说,该大学参加一个国际小组发现,近年来,北半球大气中破坏臭氧层氯化氢不断增加。研究小组分析了日本筑波市以及瑞士等8个地点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大气中氯化氢浓度相关数据,发现2007年以后北半球平流层氯化氢浓度正在增加。

  • 标签: 北半球 臭氧层 日本东北大学 物质 氯化氢 氢浓度
  • 简介:基于淮河流域地形、岩石地质类型等空间分布特征,对陆面—水文耦合模式CLHMS1.0(CoupledLandSurface?HydrologicalModelversion1.0)河道曼宁糙率系数、水力传导度两个关键参数进行了率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CLHMS1.0多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河道曼宁糙率系数、水力传导度对CLHMS1.0模拟淮河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上游王家坝子流域曼宁糙率系数减小,可以显著提高模式对王家坝水文控制站上游模拟水流流速,减小了模式对王家坝洪峰来临时间模拟偏迟误差;依据淮河不同子流域岩石地质类型选定更为合理水力传导度参数后,模式对淮河流域河道流量等水文过程模拟更为准确。利用参数率定后CLHMS1.0对淮河流域1980~1987年逐日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与观测实况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了新河道曼宁糙率系数和水力传导度参数后,模式对淮河流域逐日水文过程模拟能力显著提高,且可以更合理地模拟出地表产流和地下水补给对流域河道流量相对贡献。

  • 标签: 陆面-水文耦合模式 水力传导度 曼宁糙率系数 参数率定
  • 简介:基于连续3年涡相关观测数据分析了雨养玉米农田水热交换环境控制机理。结果表明:热量(辐射与温度)与水分(土壤含水量与大气水汽压亏缺)因子是控制农田水热交换关键因子,但随着研究时间尺度变化,其作用强度显著不同。当研究时间尺度由小时-日-月-季-年逐渐增大时,热量因子对玉米农田水热交换影响逐渐减弱,而水分因子影响却逐渐增强。因而,模拟玉米农田水热交换,以小时时间分辨率模拟时,能量输入应以辐射为主;以月为时间分辨率时,能量输入应以温度为主,可以提高模拟精度。另外,不同水文年型控制雨养农田水热交换主要因子也有显著差异。湿润年,土壤水分充足,决定蒸发强度可用能量是限制水分交换关键因子;偏千年,农田水热交换受制于水分与能量双重制约。因此,在估算半干旱地区水热交换时,同时还应关注不同水文年型迥异环境控制机理,以提高不同时间尺度模型模拟精度。

  • 标签: 雨养农田 环境控制 潜热通量 感热通量
  • 简介:2014年9月,IPCC联合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召开了一次特别的研讨会,总结过去儿年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经验教训。此次会议针对IPCC最新评估报告中关键不确定性,梳理并总结了未来气候变化研究主要科学方向和面临主要挑战,讨论了如何与WCKP计划结合并解决这些问题,以期在未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在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提出,未来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重大挑战应包括如下8个主题。云、环流与气候敏感度;理解和预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冰冻圈变化;区域气候信息;区域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沿海地区影响;水资源可利用量;生物地球化学、气溶胶和大气化学;理解年代际变化:归因与预测。这些主题涵盖了WCRP计划六大挑战和其他被认为具有挑战性主题。本文将在此次会议报告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以供当前气候变化工作参考。

  • 标签: 气候变化研究 IPCC WCRP 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