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认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规律是理解现在气候变化以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基础。随着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增强,古气候研究所提供长时间尺度上由自然变化驱动气候变率信息对准确认识现代气候变化更为重要。

  • 标签: 古气候 评估报告 IPCC 未来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规律 人类活动
  • 简介: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在气候变化风险风险管理方面聚焦于气候变化对领域和区域不利影响.在综合分析气候变化相关危害、暴露度和脆弱性基础上,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框架.风险不仅来自气候变化本身,同时也来自人类社会发展和治理过程.报告首次提出了新生风险,归纳总结了气候变化带来关键风险,评估了不同温升下气候变化5个“关注理由”风险水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适应和减缓局限性,剩余风险是不可避免.未来,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4℃(较工业革命以前)将加剧人类和社会生态系统广泛、严重和不可逆影响风险.

  • 标签: 气候变化 影响 风险 脆弱性
  • 简介:利用2个关于大西洋经翻转流(AtlanticMeridionalOverturningCirculation,AMOC)指数:AMOC指数(15oN~65°N、深度为500m以下AMOC最大值)和AMOC扩展指数(15°N~65°N、深度为2000~2500mAMOC最大值),研究了耦合模式FGOALS-g2(Grid-pointVersion2ofFlexibleGlobalOcean-Atmosphere-LandSystemModel)中AMOC在CMIP5(CoupledModelIntercomparisonProjectPhase5)3个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onConcentrationPathways,RCP)(RCP2.6、RCP4.5和RCP8.5分别对应于2100年时490、650和1370ppmCO2浓度水平)下响应问题,发现:在RCP2.6和RCP4.5浓度路径下,2006~2040年时间段内AMOC指数和AMOC扩展指数都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41~2100年时间段内AMOC指数逐渐恢复,AMOC扩展指数基本维持不变;在RCP8.5浓度路径下,2006~2100年时间段内AMOC指数和AMOC扩展指数都表现出快速下降趋势。通过分析FGOALS-g2中北大西洋深水成因发现:3个典型浓度路径下AMOC长期变化趋势主要受到GIN(Greenland–Iceland–Norwegian)海域深水形成率调控,而AMOC年代际尺度变化则主要受到Labrador海域深水形成率控制。同时揭示了:由于北大西洋2000m深度附近层结稳定性在RCP2.6和RCP4.5下(相比于1980~2005年)提高了30%~40%,使得由AMOC指数恢复产生深水无法继续下沉,从而导致AMOC扩展指数没有出现恢复现象。

  • 标签: AMOC指数 AMOC扩展指数 FGOALS-g2 恢复 典型浓度路径
  • 简介:利用2009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草地螟越冬代成虫标记放飞和捕获试验结果,结合2009年6月每日08时和20时500—1000hPa高空天气图和每日8次地面天气图等气象信息,分析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螟盛发期自然放飞并回收到标记成虫放飞天气系统关系。结果表明:草地螟成虫放飞后卷入东北冷涡在控制区内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气流飞行,迁飞方向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气流方向、降水和风力等气象因子是影响草地螟成虫迁飞降落主要原因,分析气象因子草地螟迁飞和降落关系,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在盛发期迁飞习性;分析草地螟主动降落迁入气象条件和相关预警指标,对监测草地螟成虫迁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草地螟 迁飞和降落 东北冷涡 预警
  • 简介:利用2007—2013年NCEP/NCAR700hPa经、纬风场水汽场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上海市1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对上海梅汛期强降水进行周期分析,提取低频信息,利用向量场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对进行分型。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梅汛期降水存在30—50d显著周期。在强降水发生期,低频系统存在4个主要聚集区。贝加尔湖以西至河套地区存在维持低频反气旋,鄂霍次克海附近多为低频气旋,这两个地区是中高纬冷空气主要活动区域;孟加拉湾附近低频反气旋热带洋面的低频气旋是水汽两大源地。这些区域显著低频系统生消是延伸预报主要依据。上海入梅首场强降水发生前,多为偏北气流控制。南北低频气流辐合区向北移至30°N附近,上海地区梅汛期强降水发生。低频风场水汽场北传梅雨带移动有较好对应,当低纬低频水汽稳定北传至30°N附近时,江南北部入梅,随后偏南水汽或继续北进或滞留,对应梅雨带持续北抬或间歇性停滞。低频经水汽输送特征是梅汛期延伸期强降水前兆信号。跟踪监测低频偏南气流北传进程有助于预报入梅强降水过程。

  • 标签: 梅汛期强降雨 低频天气图 延伸期预报模型
  • 简介: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凉州、永昌3个气象站1960~2010年冬季0、5、10、15、20cm地温和1961~2011年春季沙尘暴和扬沙天气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浅层地温和春季沙尘天气日数时空特征,进而探讨了春季沙尘天气冬季浅层地温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等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浅层地温有明显地域差异,其中高海拔永昌最低,低海拔民勤次之,而海拔介于民勤和永昌之间凉州最高;春季沙尘天气日数自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逐渐减少,即民勤最多、凉州区次之、永昌最少;河西走廊东部沙尘天气日数浅层地温在空间上呈一定负相关,二者年变化趋势明显相反,即冬季浅层地温总体呈逐年升高趋势,而春季沙尘日数呈逐年减少趋势,且都存在6~7a和9~10a周期;相关分析表明,河西走廊东部春季沙尘日数冬季浅层地温呈负相关,其中0cm地温相关性最显著。

  • 标签: 0~20 CM 地温 沙尘日数 河西走廊东部
  • 简介:为了掌握玉米适宜灌水量,以石羊河流域武威荒漠生态和农业气象试验站为试验地点,按照常规灌水方式设计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3750m3·hm-2、4500m3·hm-2、5250m3·hm-2、6000m3·hm-24种处理,并按1∶1.5∶1∶1比例分4次灌溉,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分析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年景下,不同灌水条件对玉米发育期影响不明显;在玉米生物耗水过程中,气温升高耗水量增加,气温升高1℃,耗水量增加124mm;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至抽雄期间,此期间也正是耗水量影响玉米产量最敏感时期,期间耗水量每增加1mm,玉米产量增加0.33kg·hm-2;不同灌水处理情景下,水分利用率以灌水量为5250m3·hm-2最高,可达34.7kg·hm-2·mm-1,故该灌水量可视为当地适宜灌水量。

  • 标签: 玉米耗水 产量 灌水量
  • 简介:基于1961—2012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云南地区124个气象观测站月降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夏季南亚高压云南地区降水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2年夏季滇西南地区降水南亚高压主中心经度呈较显著负相关,滇南地区降水南亚高压面积呈较显著负相关;6月滇西北和滇南地区降水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和高压主中心纬度呈显著正相关,滇西南地区降水南亚高压主中心强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经度呈显著负相关,滇中地区降水南亚高压主中心纬度呈显著正相关;7月滇西南、滇西北西南部和滇西北部地区降水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呈较显著正相关,滇西地区降水南亚高压主中心强度呈较显著负相关,滇中和滇东地区降水南亚高压主中心经度呈较显著负相关;8月滇西南、滇中、滇南和滇东地区降水南亚高压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南亚高压 降水 相关分析
  • 简介:为进一步了解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一次飑线天气过程流场结构,本文将两步变分法应用于安徽省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风场反演,利用反演结果检验发生冰雹、大风以及闪电等强对流天气过程预警条件。结果表明,该次天气过程主要受到东北冷涡影响,另外高空西北冷气流和地面暖气流以及深层垂直风切变促进了该次飑线强对流天气发生;冰雹、大风以及闪电等强对流天气对应一些特征量关系符合相关预警条件。

  • 标签: 多普勒雷达 反演 强对流 冰雹 大风 闪电
  • 简介:本文首先对中国PM2.5和近地面臭氧浓度观测进行了简要综述;利用2010-2013年全球对流层臭氧卫星观测数据给出了对流层臭氧浓度在全球和中国地区分布特征,平均值分别为29.78DU和33.97DU.然后,利用一个气溶胶大气化学-全球气候双向耦合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PM2.5浓度分布和季节变化,年平均值为0.51×10^-8kg/m^3.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5种典型气溶胶对PM2.5总浓度在不同季节贡献.结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讨论了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及其前体物排放辐射强迫联系,以及减排大气臭氧前体物和气溶胶颗粒物质(PM)对气候变化可能影响.指出减排臭氧前体物对气候影响还不完全清楚,对短寿命温室气体和黑碳气溶胶减排是一种短期(未来50年)辅助措施;为了保证全球平均温度增长不超过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仍是我们需要坚持长期战略.短期和长期减排战略对于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都是至关重要.

  • 标签: 对流层臭氧 PM2 5 温室气体 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
  • 简介:IPCC第二工作组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客观而审慎评估了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和潜在影响,各个领域区域敏感性和脆弱性。针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报告表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部分地区作物、畜牧、渔业产生了影响,且负面影响更普遍;不仅影响到生产过程,也影响到非生产系统因素,但这些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极端事件(如极端高温)对作物产量、品质市场价格负面影响明显。大气中CO2浓度增高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但是温度、臭氧以及水分利用、病虫草害等协同效应仍然不明确。增强适应可以克服增温对农业负面影响,减少粮食损失。关于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非生产系统因素影响如何开展适应,还需要搜集更多证据。

  • 标签: IPCC第二工作组 第五次评估报告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粮食安全
  • 简介: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利用中国气象局固城生态环境农业气象试验站大型根系观测系统,研究冬小麦在重度干旱胁迫(≤40.0%)、轻中度干旱胁迫(40.1%—55.0%)和适宜(55.1%—80.0%)3种水分条件下,地上部分对水分胁迫响应,以探索水分胁迫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影响,分析不同水分胁迫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在轻中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小麦全生育期天数缩短,株高、叶面积灌浆速率呈不同程度减少。3种水分处理株高增长量为适宜>轻中度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灌浆速率为适宜>轻中度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土壤水分胁迫引起冬小麦物质分配更多支持生长茎秆转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水分胁迫,小麦产量将降低,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产量为适宜水分条件69%。

  • 标签: 冬小麦 水分胁迫 生育期 产量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6h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对2013年1月12-16日发生在山东中西部地区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层结条件、动力和热力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高层偏西气流、对流层低层温度脊和地面冷高压稳定维持为这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环流背景;大雾过程经历了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平流雾复杂演变阶段,不同阶段大雾湿层厚度逆温强度有所不同;适当风速和低层弱水汽辐合有利于大雾稳定维持和发展;近地层辐合上升、中高层辐散下沉,易在界面形成逆温层,有利于大雾出现,而整层辐合上升运动往往容易形成中高云,不利于近地层水汽聚集,难以形成大雾。

  • 标签: 持续性大雾 垂直结构 动力结构 机制
  • 简介:环境因子对洞窟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在敦煌莫高窟72窟蒸发水分收集过程中,通过对窟内温度和湿度控制,分析窟内温湿度对水分蒸发影响作用机理,根据围岩水分蒸发机理,探讨影响水分蒸发外部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洞窟2.0℃温度变化即可对水分蒸发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蒸发量可增大1倍以上。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增加,因此目前全球性气温升高对洞窟文物将产生不利影响。敦煌地区降雨量增加增大了空气潮湿过程激活壁画盐分可能。莫高窟所处地理位置、地热、地形结构、围岩孔隙度和洞窟结构本身对围岩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因素揭示了莫高窟壁画能够保存至今关键原因,为今后洞窟文物更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莫高窟 环境因子 蒸发 影响
  • 简介:应用常规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变化导致了3次轻雾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增大经历了1次轻雾转霾天气过程。(2)地面弱气压场和较小风速以及PM2.5浓度上升和相对湿度增大为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存在是雾霾低能见度过程形成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雾霾天气条件是: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大小是区别雾和霾天气指标。(4)相对湿度和PM2.5是决定能见度大小关键因子,对能见度影响体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作用强于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变化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增大,对能见度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主要因子。

  • 标签: 持续性雾霾 阶段性特征 关键因子
  • 简介:利用200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北京市API节气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因子在节气尺度上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北京市春季和冬季分别以清明和小雪节气API最高,空气质量最差;立秋节气API最低,空气质量最好。春分—霜降节气空气首要污染物为PM10,SO2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在立冬—大寒和立春—惊蛰节气,小寒达到最大。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北京空气质量主要气象因子,立春—谷雨节气空气质量主要受气压影响,立冬—大寒节气空气质量受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大,立夏—霜降节气API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显著相关,风速主要影响春秋节气空气质量。

  • 标签: 空气污染指数 二十四节气 气象要素
  • 简介:碳循环不仅是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综合表现,还直接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相关,从而影响到全球气候稳定,因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研究深入和社会发展需求,碳循环研究已逐渐从人类CO2排放到海洋全球分布基本问题,转变为区域碳收支的确定,

  • 标签: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循环 评估报告 IPCC 大气CO2浓度 全球变化
  • 简介:通过分析高度误差形成机理,结合大连探空站2011年7月26日雷达高度误差报警个例,分析高度误差报警机理,总结高度误差原因解决方法。结果表明:产生高度误差原因主要有气压“飞点”引起误差、距离跟踪不正确引起误差、雷达旁瓣跟踪引起误差、频偏引起增益降低产生“飞点”、天气因素引起误差和天线水平引起误差等。本文从经常性误差报警、偶尔性误差报警和特殊天气引起误差报警3个方面分析高度误差原因解决方法,以期为高空气象探测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L波段雷达 气压高度 球坐标高度 高度误差
  • 简介:河流水环境容量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理论依据,也是河流水环境管理科学基础。采用综合标识指数法识别河流水质污染主要污染指标,对寇河水系水生态功能分区进行水质评价,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基于对流域水生态系统区域差异研究而提出一种分区方法;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模拟河流水质变化规律,结合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寇河上游水生态较高功能区、寇河中游水生态较低功能区、南城子水生态较高功能区CODCr和NH4-N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寇河上游水生态较高功能区CODCr和NH4-N环境容量分别为852.22t·a^-1和47.96t·a^-1;寇河中游水生态较低功能区CODCr和NH4-N环境容量分别为410.33t·a^-1和23.09t·a^-1;南城子水生态较高功能区CODCr和NH4-N环境容量分别为25.23t·a^-1和1.58t·a^-1。

  • 标签: 水质评价 水环境容量 生态功能分区
  • 简介: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人类安全、生计贫困影响,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气候变化、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给城市和农村贫困人口增添了额外负担,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增大.21世纪气候变化,将继续加剧现有健康问题,增加人类迁徙,放大冲突驱动因素影响,对许多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造成不利影响,给小岛国和有很长海岸线国家领土完整带来风险;整个21世纪,气候变化将减缓经济增长,进一步威胁粮食安全,使减贫更为困难,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 标签: 气候变化 影响与适应 人类健康 人类安全 生计与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