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宜春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4年6月19-22日江西省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1-2.5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强或减弱与下游降水的增强或减弱有较好相关性,其中,较低层1-1.5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强与下游降水增强关系更为密切;-3.5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强且风速大于12m/s的较强急流向下层传递,与下游降水增强有较好对应关系,且对降水加强指示提前量约为2h.2)1km高度以下的水平风在垂直方向上的风切变(AV)增大为8m/s以上有利于下游降水增强,当AV为12-20m/s时,降水明显增强,且△V增大较降水增强提前1-3h;1km或0.7km高度以下△V的增大与下游降水的增强关系较为密切,而1km或0.7km高度以上△V增大与下游降水增强关系并不明显.3)指数M、J的大小与下游区域降水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当指数M、J增大至峰值,且急流指数脉动增强、频率增大时,下游区域降水也将出现峰值,且指数峰值出现较降水峰值提前1-3h.4)0.5-2.5km高度的暖平流增强,暖平流的厚度越大,且暖平流之上伴有冷平流加强,越有利于下游区域降水增强;km高度以下暖平流逐渐减弱,对应下游区域降水也逐渐减弱;km高度以下由冷平流控制,降水则减弱停止.

  • 标签: 暴雨 风廓线雷达资料 西南急流 风垂直切变 温度平流
  • 简介:1会议概况及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区域气候变化预估及其在影响和风险分析研究中的应用专家会议于2015年9月15—18日在巴西圣保罗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的120名科学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单位的8名专家受邀参加。

  • 标签: 区域气候变化 风险分析 会议简介 专家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应用
  • 简介: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Et再分析场(2.5°×2.5°)的经向风资料,初步分析了全球越赤道气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球越赤道气流通道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对称性,即垂直不对称性和沿经向不对称,低层通道窄而多,高层通道宽而少;东半球低层通道数远较西半球多,且强度更强。在时间分布上,夏季越赤道气流总和无论高低层都强于冬季。这些反映了南北半球空气质量交换的时空分布的不对称性,即空气质量的交换主要集中在夏季和东半球。此外,夏季在140°E~150°E向北的越赤道气流强度逐年增强,在冬季位于120°E~130°E处向南的越赤道气流在逐年减弱,且在1958年前后向南的越赤道气流出现突然增强期。

  • 标签: 越赤道气流 空间分布 时间特征 趋势变化
  • 简介:针对Notes系统在气象部门使用中频繁出现的一人兼顾多个账户,服务器空间频繁占满等问题,详细介绍通过配置自动转发规则、自动归档等技术手段,方便地解决了这两种问题,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 标签: NOTES 邮件 管理
  • 简介:对气象的准确预报离不开大量的观测数据,观测数据越多越全面,时效性和准确性越高,预报的准确性也会越高。按传统的探测区域划分,气象探测主要包括地面观测和高空探测。地面自动气象站和气象应急保障车等设施覆盖地面气象探测,人造卫星影像和高空探测气球等技术覆盖高空探测领域。而对1km高度范围内的低空气象探测还处于发展阶段。观测方法、观测技术的进步紧随现代技术发展。近年来低空飞行设备技术的不断成熟给气象观测、气象服务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机遇。本文探讨了将气象探测设备和无人机相结合,利用无人机机动性强,不受地域限制和成本优势,更好地应用于现代气象服务。

  • 标签: 气象探测技术 气象服务 无人机
  • 简介:介绍了格尔木GLC-36型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概况、主要应用、故障排除和基本维护,指出X波段雷达在格尔木气象业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 标签: 多普勒天气雷达 故障排除 基本维护
  • 简介: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NL1°×1°格点资料,对2015年12月26日凌晨宁波机场发生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的雨雾和高空西南急流的输送为此次大雾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中低层槽后西北气流和地面的弱高压控制则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温度露点差(T—Td)对湿度的衡量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高层冷平流的控制,致使宁波机场天况转好,地面辐射冷却作用有利于大雾的形成;近地面层的负涡度和中高层的正涡度,这种垂直配置能确保大气低层的湿空气不外流。

  • 标签: 大雾 温度露点差 温度平流场 涡度和散度场
  • 简介:针对2015年12月9—13日新疆强冷空气入侵致灾的天气对吐鲁番盆地的影响,分析了出现大风的环流背景以及动力和热力条件,分析表明这次大风天气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地面冷锋东移南下造成的.其中变压梯度对地面风速加大贡献较大。同时对鄯善降雪空报的原因、大风出现前后垂直速度场和温度平流场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结论。

  • 标签: 冬季大风 冷锋 变压梯度 降雪 地形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TBB及NCEPFNL1°×1°全球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四川省眉山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由两个中-β尺度的MCS在眉山地区合并加强所致,暴雨中心刚好位于两个中-β尺度MCS的合并交接地带的梯度大值区,强降水出现在对流系统迅速发展和再次加强阶段。(2)高原切变东移南压和副高东退是影响这次MCS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层辐合和弱冷空气配合是此次MCS的触发条件。(3)暴雨中心在降水前期处于高能高湿对流不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MCS的生成和加强。

  • 标签: 暴雨 TBB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 简介:利用实测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环流背景、下垫面、水汽输送等对“灿鸿”路径和强降水分布影响。研究表明,位于东部沿海的高压脊东移并人使得副高加强北进,以及“灿鸿”与“莲花”之间弱的双台风互旋作用,导致“灿鸿”路径偏东。围绕台风中心的输送带将充沛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浙东沿海上空,低层暖湿气流使得大气趋于对流不稳定,不稳定能量释放激发的上升运动,与四明山区迎风坡强迫抬升叠加作用,形成了位于四明山区的暴雨中心。整个台风影响期间浙江东部沿海大气比较稳定,暴雨主要是由大气的斜压作用引起的。台风登陆前东西侧螺旋云带逐渐趋于对称,但其与南侧季风云团的联系基本被切断,使得浙江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区。

  • 标签: “灿鸿” 路径 降水
  • 简介:利用加密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产品对2010年8月19—22日辽宁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雨情特点、环境条件、水汽输送、能量场、中尺度云团的演变特征、雷达反射率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持续性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此次暴雨过程包括冷涡东移和低涡北上两个降水阶段,总体表现为过程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和局地爆发性强的特点.西风带长波槽稳定,副热带高压和日本海高压维持,"东低西阻"形势明显;东北冷涡、高层幅散、低层切变、低空急流及地面气旋等高低空系统耦合.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在降水区汇合,水汽条件充沛.随着锋面系统东移,暴雨区具有极强的动力抬升条件.中α尺度云团发展,对流云团的组织化特征明显,冷云砧面积决定了强降水范围.多普勒天气雷达强回波长轴方向与回波移动方向一致,"列车效应引发局地强降水,回波具有后向传播特征,回波垂直结构表明此次暴雨具有低质心的热带降水特点.

  • 标签: 强降水 东北冷涡 能量锋 MCC
  • 简介:利用天气学原理对2008年1月11日至29日发生在宁夏的持续阴雪、低温天气过程分析,发现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极涡偏向亚洲地区,长波槽稳定地处于巴尔科什湖和贝加尔湖地区。中高层的高空为准纬向气流,中低层“东高西低”降雪天气形势有利,随着地面冷高压和热倒槽在宁夏的交替,全区出现14至18天的间歇性降雪。分析发现,在冬季“浅薄”的天气系统下,降雪过程的天气形势场、物理量等,在中低层的反应远比500hPa清楚。中低层偏南气流和地面热倒槽前的回流,不仅为降雪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水汽条件,还是不稳定抬升能量的主要来源。宁夏1月11日至29日间歇性的14至18天的降雪天气,刷新了历史同期的气象纪录。由于近地面强大的蒙古冷高压长时间控制宁夏,加之长时间的积雪和辐射降温,1月31日到2月1日宁夏出现了2007/2008年冬季以来的最低气温,部分测站最低气温创历史同期新低。

  • 标签: 持续阴雪低温 成因 数值预报产品 预报指标
  • 简介:以中国夏季气温为预测对象,选取东亚地区冬季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地表温度场和850hPa温度场为预测因子,采用1951~2009年去趋势处理后的资料,通过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arnett-PreisendorferCanonicalCorrelationAnalysis,BP-CCA)方法分别建立单因子预测模型,再利用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nsembleCanonicalCorrelation,ECC)方法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对中国夏季气温进行基于交叉检验方法的预测试验,然后利用2010~2014年的资料对中国夏季气温进行独立样本检验。通过分析BP-CCA模态可知,一对BP-CCA模态的空间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预报因子场和对象场的遥相关特征。通过基于交叉检验方法的预测试验表明环流场和热力场均能为气温提供预测信息。ECC预测模型综合了各个预报因子的在不同地区的预报技巧,比单因子BP-CCA预测模型有更高、更稳定的预报技巧。独立样本检验表明ECC模型与单因子BP-CCA预测模型相比,对中国夏季气温有更高、更稳定的实际预测能力,对气温季节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夏季气温 季节预测 集合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
  • 简介:对2006年以来《气象与减灾研究》的多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期刊稿源及网站建设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结果表明:)自2006年更名以来,期刊发展较快,然而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遇到“瓶颈”,即缺乏长期稳定的优质稿源;2)拓宽优质稿源是期刊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编辑部须重视期刊网站的建设、维护及更新,为读者、作者提供优质服务,以利期刊更好发展.

  • 标签: 科技期刊 评价指标 稿源 发展策略 建议
  • 简介:利用2001—2011年常州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和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对常州地区霾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地区年霾日数呈波动变化特征。常州地区11月至翌年1月霾出现较多,夏季霾出现最少;11时霾出现频次最多,14时次之,05时霾出现频次最少。霾发生时高空主要存在两种天气形势,地面存在3种天气形势。有降水出现时,如降水明显,不易出现霾;如降水较弱,可能出现霾,但出现几率较小。大气垂直方向的逆温对霾的出现有重要作用。常州地区霾出现时以2级以下偏东风为主,相对湿度多为41.0%—70.0%。大部分雾日(除雨雾外)基本上均出现霾,有雾霾的转换现象发生。2001—2011年常州地区污染物中CO、PM_(10)浓度与霾关系较密切(2012年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开始PM_(2.5)的监测)。个例分析表明,秸秆焚烧在有利的风向下将污染物输送至下游地区,加上气团的下沉运动使污染物聚集是霾出现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天气形势 逆温 污染物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对台风"海燕"(2013)后期路径和降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燕"后期路径北翘东折的环流背景为500hPa高度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引导气流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动而发生改变。2)"海燕"东西两侧经向风和南北两侧纬向风的不对称分布是导致台风路径突折的主要原因,此外冷空气和地形的阻挡作用也是使得"海燕"路径突折的重要原因。3)冷空气对降水的影响体现在,前期冷空气侵入到"海燕"西侧,使其获取了斜压能量,有利于台风低压和暴雨的维持,后期冷空气主体侵入到台风低压,使得台风低压斜压性明显减弱,低压环流迅速填塞,降水趋于减弱。4)对于秋、冬季的台风而言,除了要关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槽等天气系统和地形的影响外,还需注意冷空气南下对台风路径和降水强度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北上的台风而言,冷空气南下可能会导致台风路径突折,降水幅度增加。

  • 标签: 台风 路径 暴雨 冷空气 物理量
  • 简介: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两大沙漠,降水对其形成和演变意义重大。本文利用2008~2013年中国降水融合资料以及2010年8月19日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对比研究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一次典型降水个例。结果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其它月份降水量均较少;(2)降水融合资料能够细致地刻画出两大沙漠不同季节日均逐时降水量的变化特征;(3)通过个例分析发现,沙漠周边站点资料无法全面反映整个沙漠的降水情况,而降水融合资料显示的降水过程与NCEP资料的高空形势以及要素场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较为细致地反映沙漠降水的全貌。

  • 标签: 巴丹吉林沙漠 腾格里沙漠 融合降水资料
  • 简介:2013年1月初,宁波北仑地区附近山区输电线路上出现厚度20—30mm的严重冻雨覆冰。本文利用电力部门收集的详细灾情信息和欧洲中心高分辨率(0.75°×0.75°)的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冻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冻雨覆冰期间的暖湿气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从海南岛以东区域北上输送到浙江省,不仅在北仑地区上空带来大的水汽通量,还形成典型的冷暖冷的逆温层结,具备产生冻雨的空中层结条件;虽然北仑城区地面气温一直在0℃以上,观测不到雨凇现象,但附近海拔300~400m以上的山区地面气温维持在0℃以下,且山区风速较大,非常有利于冻雨在地物上冻结形成冻雨覆冰;经过40h左右的持续冻雨,北仑山区出现严重的覆冰灾情。

  • 标签: 冻雨 水汽通量 逆温层结 覆冰
  • 简介:本文选择天山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巴音布鲁克和大山口2个水文站1957—2011年的日径流量观测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AM)抽取径流序列样本,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检验分析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广义极值分布(GEV)对标准他的最大日流量序列进行拟合,分析洪水频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提取的6个最大日流量序列均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且突变点不显著,其中巴音布鲁克站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大山口站年最大日流量序列近似服从Frechet分布,而大山口站春季最大日流量、夏季最大日流量和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则服从Gumbel分布。1980年代以来,开都河流域洪水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洪水次数持续增加,大山口站春季和夏季洪水次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春季洪水出现时间均有所提前。春季显著升温与冬季降水增加,是春季融雪性洪水出现时间和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夏季降雨量和降雨频率显著增加,是夏季洪水形成与频率变化的主导因素。

  • 标签: 气候变化 洪水 GEV分布 内陆河
  •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探空、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以及各数值模式资料,对玉树州南部地区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中高纬度形势为两槽一脊型,北部下滑的冷空气和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在玉树南部区域时,容易触发玉树州南部地区大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对大降水过程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水汽条件充足是此次大雨天气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值A〈-16g/(hPa×cm2×s)时,有利于降水天气出现;玉树南部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总温度)密集带,且其值大于80℃(76℃),并存在高能舌,可以作为未来24小时玉树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预报指标之一。

  • 标签: 玉树南部地区 降水 成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