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资料同化系统:在区域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中增加了SYNOP,SHIP,AIRERSATOB,雷达径向风等观测算子、非线性平衡约束,用NMC方法重新估算了背景误差协方差;建立了区域/全球一体化的三维变分同化框架;开展了EnKF的前沿性研究;研究开发4DVAR系统,完成切线性模式和伴随模式设计、编程,进行了初步调试。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球闭合网格点构造与算法设计;②预调水平变换的谱滤波表示;③用NMC方法估计背景误差协方差参数;

  • 标签: 研究开发 误差协方差 全球一体化 AR系统 变分同化 MC方法
  • 简介:总结了中国过去几年尤其是'八五'结束后热带气旋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热带气旋的结构、数值预报研究、业务数值预报评估、热带气旋暴雨、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以及热带气旋的灾害等等.

  • 标签: 热带气旋 中国 数值预报 结构 气象灾害 暴雨
  • 简介:根据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的总体部署,GCOS中国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郭亚曦司长、巢清尘副司长负责组织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的设计实施,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徐祥德研究员主持的多部门联合设计专家组T2005年成功地完成了“实施方案”初步编写,设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联合设计 设计工作 委员会 负责人
  • 简介:该项目已经获得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式批准,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研究员作为科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负责牵头组织,执行期为10年。该项目执行2年以来已经在国际沙尘暴预报、预警和科学研究领域取得诸多进展。2006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上海召开了国际沙尘暴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第2次会议。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西班牙、蒙古、埃及8个国家的20多位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会议特邀专家出席了会议。

  • 标签: 沙尘暴预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际 世界气象组织 委员会 研究员
  • 简介:区域气候变化的信息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基础.在发展全球气候模式的同时,发展高分辨的区域气候模式是获取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发起和主持,有中、美、韩、日和澳大利亚10个研究组参加的亚洲区域气候模式比较计划的目的、意义、工作任务和试验设计等主要内容,给出了该国际比较计划第1阶段(连续18个月积分)和第2阶段(1988~1998年连续10年积分)的初步结果,讨论了区域气候模式在亚洲应用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区域气候 模式比较 地面气候 气候变化
  • 简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3月22日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实验室主任为气科院院长张人禾研究员,常务副主任为从海外招聘的王东海博士,数值预报研究中心主任陈德辉和灾害天气研究所所长刘黎平担任实验室副主任。为加强实验室与海外气象界的合作,聘请了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的张大林教授任实验室海外主任。目前全室有固定人员31人,流动人员(包括在读硕士、博士、博士后)58人以及全职客座人员8人已全部到位。

  • 标签: 实验室建设 灾害天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实验室主任 国家重点实验室 马里兰大学
  • 简介: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行业管理与标准化处的组织领导下,2006年我院的行业标准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我院共承担了2006年度的6项气象标准项目和2007年度5项气象标准项目、11项国家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有1项为直接下达)。为及时了解掌握各科研人员承担的气象标准项目进展隋况,保证中国气象局2006年以前下达的各项气象标准制定任务按时保质完成,我院也十分注重标准项目的日常管理,对已完成的气象标准项目及时组织审查验收,并督促其尽陕完成审查和报批手续。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标准项目 国家标准体系 组织领导 行业管理 行业标准
  • 简介:气候变化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胁迫效应,阐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概述了气候变化对不同介质环境以及对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进展。这一工作可以为今后气象与环境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 标签: 气候变化 环境影响 污染物 生物多样性 人体健康
  • 简介:在大气化学实验室以及大气本底、酸雨和沙尘暴等观测站网长期工作基础上,作为“大气成分轨道”的主要牵头实施单位,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积极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按照“立足现有、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建设”基本思路,设计建设大气成分研究型业务体系,保证了各项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初步形成了12个研究和业务团队:气溶胶、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反应性气体与大气光化学、臭氧与辐射、酸雨、边界层、数值同化、大气成分数值模拟、化学输送数值模拟、大气成分气候效应、大气成分反转数值模拟、常规预报要素分析。2005年在研和新获准的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对原有的观测站网和大气化学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增容及整合,重新布设了基本覆盖全国范围的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牵头实施“国家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4个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正式进入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台站行列;完成了2个拟新建本底站(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论证试验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了湖北金沙预选本底站站址,即将启动科学论证工作;开展“酸雨观测业务规范”人员培训,大力推进酸雨工作业务化。

  • 标签: 大气成分 服务中心 观测站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大气本底 化学实验室
  • 简介:西北地区强沙尘暴研究的进展陈敏连王锡稳(兰州中心气象台730020)引言沙尘暴是大风扬起的地面沙尘,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天气。西北地区是沙尘暴的多发区,在全球范围内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强沙尘暴天气成灾重,突发性强,成因复杂。...

  • 标签: 特强沙尘暴 西北地区 沙尘暴天气 中尺度模式 统计特征 中尺度系统
  • 简介:四北地区人工增雨(一期)工程建设项目由4个分系统组成:人工增雨监测识别分系统、通信传输分系统、作业指挥分系统、催化作业分系统。其中人工增雨监测识别分系统完成新一代人工增雨综合监测、催化作业飞机(夏延Ⅲ)改装,于2002年11月19日取得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颁发的适航证书。机载碘化银末端燃烧器通过了由科教司组织的专家鉴定,新一代碘化银末端燃烧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能力。初步完成了空地数据传输系统的研制。改装后的飞机安装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MS粒子测量系统,实现了空中采集的云和降水微物理数据的实时显示、处理和事后回放;

  • 标签: 人工增雨 工程进展 西北地区 工程建设项目 催化作业 综合监测
  • 简介:中日气象灾害合作研究中心项目(简称JICA计划项目),由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俞纪新司长负责组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徐祥德研究员为项目执行负责人。3年多来,中日专家成功地开展了合作研究,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周边云、贵、川地区布点观测及其设计和野外现场考察调研等方面成绩显著。2005年中日JICA项目取得如下进展

  • 标签: 计划项目 国际合作 气象灾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 青藏高原
  • 简介:中日JICA计划项目于2006年初正式启动。在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科技发展司、预测减灾司等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JICA项目青藏高原及周边综合观测系统计划总体设计与工程实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项目中方执行负责人张人禾、徐祥德组织了观测系统方案实施。项目对青藏高原及周边综合观测设计重点体现了长江流域灾害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与区域水资源评估的重大需求。

  • 标签: 综合观测 青藏高原 统计 气候预测 中国气象局 水资源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