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库车坳陷中部石油地质条件优越,但由于地震资料品质差,制约了勘探进程。该区地震勘探难点主要表现在:地面山体高大、地形条件复杂、地表类型多、地震采集困难、表层结构复杂、调查建模不准、求准静校正难、激发接收条件差、资料信噪比低、构造落实难等。针对库车坳陷中部地震勘探面临诸多难题,开展了地震采集技术攻关。检波器组合是使用大量检波器.并且在纵向上大量增加检波器组合基距种地震勘探接收技术,可以较好地压制噪声并且提高单炮资料信噪比。该技术在库车坳陷吐孜阿瓦特地区使用,较好地提高了单炮和剖面资料信噪比,压制了侧面反射和次生干扰波,提高了弱信号接收能力,是种比较有效提高资料信噪比地震采集技术。

  • 标签: 复杂山地 噪声 信噪比 大组合
  • 简介:为了评价鄂西建始地区隆组黑色页岩勘探开发潜力,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低温N2吸脱附、甲烷等温吸附实验等手段,分析了其储层特征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隆组页岩储集空间以矿物溶蚀孔、有机质孔为主,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孔隙度为0.65%~2.79%,渗透率为0.0008~0.4621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TOC质量分数为1.62%~13.60%,具有良好形成页岩气物质基础。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过成熟晚期阶段。现场解析法测得富有机质页岩含气质量体积为0.741~3.703m3/t,平均为2.714m3/t。页岩吸附气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孔隙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石英含量和有机成熟度均呈弱正相关性。建始地区隆组页岩具有较好页岩气生烃和储集条件,具备开采价值。

  • 标签: 页岩 储层特性 有机地球化学 含气性 大隆组
  • 简介:在辽河曙68井区开展井距井间地震试验,通过井间纵、横波层析成像和反射波偏移成像,得到井间砂泥岩互层展布,解释出两井之间主力储层连通情况和流体分布情况。在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在辽河曙光油田部署了3口开发井,均获得工业油流。本次试验,是首次在大于800m井距上尝试井间地震技术。

  • 标签: 井间地震技术 岩性 油藏开发 有效储层 剩余油检测 辽河曙光油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志丹地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形态对区内气水分布具有控制作用。运用补偿厚度印模法(毛儿沟灰岩至本溪组底地层厚度)恢复了研究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其形态包括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及岩溶盆地等二级古地貌,并进步识别出台地、浅洼、残丘、沟槽及洼地等三级古地貌。整体上,乌审旗—吴起带属于岩溶高地,乌审旗东侧—靖边—志丹带属于岩溶斜坡,横山—安塞带以东属于岩溶盆地。通过典型气藏剖面分析及古地貌与气水分布叠合,发现研究区水主要分布于岩溶高地,气主要分布于岩溶陡坡或残丘部位。研究认为:岩溶高地虽具有良好储集空间,但后期因盆地构造演化,气水重新分异运移导致地层水较富集;岩溶斜坡处于岩溶高地与岩溶盆地过渡区域,岩溶水排泄畅通,伴随强烈膏溶作用,充填作用与胶结作用均不发育,从而形成良好孔、洞、缝等储集空间,具有良好天然气富集条件;岩溶高地与岩溶斜坡过渡带及残丘部位也均具有良好天然气富集条件。

  • 标签: 古地貌恢复 气水分布 印模法 马五41 奥陶系 乌审旗—志丹地区
  • 简介:利用砂岩薄片鉴定、重矿物及稀土元素等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时期物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沉积期物源来自盆地北东和西部边缘,其中北东方向物源为优势物源,西部方向物源为次要物源;母岩区均以变质岩地层为主,其次为岩浆岩和沉积岩,并且发现2个方向物源在罗庞塬地区发生了交汇。

  • 标签: 碎屑岩成熟度 重矿物 稀土元素 物源方向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段发育套风化壳储层。通过岩心、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碳与氧同位素和物性测试等实验分析并与中部气田区同类储层对比,研究了富县地区风化壳储层特征和形成演化规律,发现膏质结核溶模孔是本区最主要储集空间,溶孔充填物多样且充填程度差异较大。研究认为:沉积相直接影响孔隙度大小(结核溶孔大小与数量),并间接影响储层渗透性(孔间释压裂缝发育程度);表生期成岩作用决定储层储集性能,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构建溶孔轮廓,古地貌低部位孔隙被方解石完全充填;埋藏期成岩改造作用有限。明确了有利储层分布于马段沉积期含膏云坪相和岩溶古地貌高部位叠置区域。沉积相和古地貌精细描述是下步有利储层预测关键。

  • 标签: 膏质结核溶模孔 风化壳储层 成因演化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为了弄清川西坳陷须段致密砂岩与泥页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并深化对非常规致密气储层认识,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压汞等资料,对须段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等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须段储层岩性大致分为泥页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三类,分别占地层总厚度56%,19%和25%,砂岩普遍具有泥质杂基和岩屑含量高、长石含量低特征,泥页岩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储集空间包括有机质孔、杂基微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及微裂缝5类;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41%和0.1mD,属于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高能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粉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52%和0.22mD,总体均略高于细砂岩,泥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95%和0.068mD,属于致密页岩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多重控制,强烈压实和压溶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主要原因,次生孔隙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黏土矿物转化及有机质热演化为泥页岩提供了大量储集空间,微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层渗透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定参考。

  • 标签: 致密砂岩 泥页岩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须五段 川西坳陷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家沟组沉积了套以蒸发潮坪相为主白云岩、含膏云岩等碳酸盐岩沉积物。利用宏观岩心、微观常规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氧碳同位素等资料,并结合物性资料,系统研究了富县地区马段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环境。结果表明:马段碳酸盐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海水、混合水和大气淡水成岩环境;成岩作用复杂多样,其中溶蚀作用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有利,各种矿物充填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去膏化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不利。

  • 标签: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成立于1984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是以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优选以及重点领域风险勘探为中心任务,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优势和手段,以物探、地质等多学科紧密结合为特色科研机构。现有博士74人、硕士156人,

  • 标签: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油气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 计算机
  • 简介:基于实测剖面资料,对川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隆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晚二叠世长兴组初期以来,广元-梁平海湾属于上扬子台地内部产生裂谷型同沉积拉张性断裂形成海湾,鱼洞梁和坪上长兴组剖面发育浅水潮坪-开阔台地相。其间有生屑滩沉积,在坪上剖面见有尚未发育成熟海绵生物礁:研究区北部长江沟剖面则发育与长兴组同时异相隆组深水沉积,富含海绵骨针和放射虫。长兴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晶间孔、裂缝型洞穴、构造缝及溶蚀缝等。综合而言,川西北广元-旺苍海湾边缘礁位于江油二郎庙与广元下寺之间,长兴组深埋地腹,是勘探地下生物礁-滩组合有利地区。

  • 标签: 上二叠统 长兴组 大隆组 沉积特征 川西北地区
  • 简介: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布苏地区青三段地层发育几套厚层砂体,通过合成记录标定及地震属性分析,表明该套厚层砂体具有长、直、窄条带型沉积特征。对其成因许多学者提出多种假设,如:风成、潮汐、河流、滑塌等,但是所有的假设都不能很好解释此种砂体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海坨子-布苏地区位于坡折带之上,地形落差,水流下切作用强,对下伏地层造成侵蚀,形成深而窄湖缘峡谷。湖缘峡谷控制砂体沉积,该砂体在上倾方向上与断层有机配置可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

  • 标签: 地震反射特征 沉积机制 厚层砂体 湖缘峡谷 岩性油藏 松辽盆地南部
  • 简介: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为例,综合应用水槽模拟实验和现代沉积测量结果对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内部构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重点对河口坝长宽比定量规模进行了研究。水槽模拟实验统计表明,模拟研究区河口坝长45~210cm,宽30~150cm,长度与宽度具有较好相关性。现代沉积测量结果也说明了河口坝长度与宽度具有较好相关性。综合水槽模拟实验与现代沉积测量结果,建立了研究区单河口坝长宽比经验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指导研究区精细河口坝构型解剖,辅助判断单河口坝边界,为建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河口坝 沉积模拟 长宽比 胜坨油田
  • 简介:随着"重庆涪陵"等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立,四川盆地东部下古生界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已成为目前中国页岩气研究重点目标之一,至今已取得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但关于页岩气研究基础——页岩岩相分类方案直存在很大分歧。以川东地区下古生界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观察,结合岩石结构组分分析,利用石英含量、石英成因及纹层类型3种判别依据,对页岩岩相进行了划分,并根据川东地区WQ2井含气量、有机碳含量及石英含量,对岩相与储层关系进行了评价。研究区页岩岩相可划分为7种类型:贫硅纹层页岩岩相、硅纹层页岩岩相、富硅纹层页岩岩相、贫硅无纹层页岩岩相、硅无纹层页岩岩相、富硅无纹层页岩岩相及生物硅质成因页岩岩相,其中,硅无纹层页岩岩相是川东地区最有利于页岩气富集岩相。

  • 标签: 页岩气 页岩岩相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川东地区
  • 简介:通过二连断陷盆地4个地层-岩性油藏成功勘探典型实例,针对不同凹陷,深化地层岩性圈闭(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成藏体系研究,不断构建新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吉尔嘎朗图凹陷、赛汉塔拉凹陷等发现了4个3000万~5000万t级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区块,开辟了油气勘探新局面。

  • 标签: 地层-岩性油藏 勘探 巴音都兰凹陷 乌里雅斯太凹陷 吉尔嘎朗图凹陷 赛汉塔拉凹陷
  • 简介:针对地震信号是具有定带宽非平稳信号,波形受这个带宽内所有频率影响,提出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广义希尔伯特储层预测方法,并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将地震信号分解为频率由高系列本征模函数,对分解后个本征模函数分量作广义希尔伯特计算。通过与已知井储层发育情况对比,从中优选出了对储层响应敏感本征模函数分量进行储层预测。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广义希尔伯特储层识别方法,具有较强噪音压制能力,能够精确刻画储层形态。

  • 标签: 经验模态分解 本征模函数 广义希尔伯特 非平稳信号 储层预测
  • 简介:为了查清储层发育规律,提高勘探成功率,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等手段,结合测井、孔渗等资料,研究了塔顺南地区奥陶系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系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微晶灰岩、藻黏结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为裂缝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间房组储层基质孔隙度最小值为0.20%,最大值为3.90%,平均值为1.52%;渗透率最小值为0.003mD,最大值为5.84mD,平均值为0.62mD,储层基质物性较差,以发育Ⅲ类储层为主;间房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溶蚀(岩溶)作用、破裂作用等,其中胶结作用是最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均是主要建设性成岩作用。

  • 标签: 一间房组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顺南地区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油气不均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分布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油气不均分布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油气分布不均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区带(如洼陷带)内部油气不均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影响;造成区带内单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分布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分布是文章强调核心思想。油气不均分布是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各种复杂油气藏,这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分布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 标签: 油气不均一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岩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
  • 简介: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和筇竹寺组页岩是同时期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2套重点层位,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效果却不理想。利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野外露头资料、已钻页岩气井生产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地质特征,并分析了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与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最显著特征为"高演化"和"强改造",这与北美海相页岩差异明显。统计大量页岩气井生产情况发现,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产气情况明显好于筇竹寺组页岩。筇竹寺组页岩压力系数较低,有机孔发育程度较差,相邻储层沥青分布广泛,这些都证实了桐湾期不整合面对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破坏作用。震旦系顶桐湾期不整合面形成排烃"通道"从生烃期开始长期排烃,使层内残留烃量减少,是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较差主要原因。

  • 标签: 页岩含气性 不整合面 排烃作用 有机孔 五峰组—龙马溪组 筇竹寺组
  • 简介: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基础上,首次明确并系统地提出油气不均分布理论。重点以牛庄洼陷沙三岩性油气藏为例,详细论述油气不均分布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油气不均分布主控因素也有所区别:沉积凹陷油气分布不均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区带(如洼陷带)内部油气不均分布,除了受到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影响;造成区带内单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分布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分布是文中强调核心思想。不同层次油气不均分布是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而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各种复杂油气藏来讲,油气不均分布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分布理论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在油藏评价、准确计算油气储量、井位部署等油田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油气不均一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岩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